如何評價楊朔散文模式
歷史需要沉思,需要積澱,但我們似乎不應該以今天的標準苛求和評價前人。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從中能找到對楊朔散文的思考角度。
對於楊朔,歷來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楊朔散文“以詩為文”、“以巧奪人”,不論從語言或意境上都有其可取之處;另一部分人則從“真實性”的角度對楊朔散文進行批判。那麼我們當以怎樣的角度看待楊朔?楊朔在十七年文學中被尊為大家,他的散文通過一些技巧將社會生活詩化,從而達到借景抒情的效果,這在當時影響頗大。但是由於自身及時代的原因,在他的散文中也很明顯的體現出了很多不足和侷限的地方。比如文章結構的模式化,以及思想內容上的不真實。但是我們必須辯證的看待問題,不能因為某些原因和現象就全盤否定,要一分為二的分析問題,不能簡單的歸罪於某個作家,楊朔散文的模式化是特定時期時代和讀者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楊朔無疑是散文大家,並且成績斐然。有著重大的開拓和貢獻。在散文寫作時候他講究把散文當做詩歌來寫,把詩和散文緊密的結合起來,這充分的提高了散文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值得肯定。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具有兩個方面的,在楊朔強調“詩化”的散文,並且也在身體力行的,同時我們也不免看出這樣做的不足之處,似乎有點文過飾非,表現出了對“詩化”的刻意追求。周立波曾說“文章要做,但不能太做”。我想楊朔的散文就有失偏頗,顯得“太做”。結構略有雷同,文字稍帶斧鑿,不夠開闊。這種現象被後來的文學批評家稱之為“楊朔散文的模式化”。
一、明顯的的模式化傾向——內容和形式
***1***楊朔散文模式化在思想內容上的表現——內容模式
1、過分粉飾生活和貧困現實之間的矛盾誠然,作者是在追求詩意,也挖掘了生活和社會的美,但是由於過分的追求這個,所以出現了美化生活誇飾顯示的傾向。他對“詩意”產生了狹義的理解,文章注意煉字,每句話都是精心安排和揣摩的。雖然這樣讀起來會有某種美感和振奮人心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難嗅到一股具有時代色彩的現成的體會和一種新聞宣傳的氣息。由於作者自身和時代的侷限,楊朔的審美理念不可能超過時代的樊籠,這就必然導致文章的真實性的下降和在描寫上的虛假以及抒情的失真。例如他的散文代表作《蓬萊仙境》,就寫於五十年代末。那個時候,正是“左”傾錯誤很嚴重的時候,我國的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的挫折。但是身處在那樣生活背景的楊朔,卻還把這種情況看作是“仙境”。他文章中寫道“我一時覺得,故鄉的人民在不同的勞動建設中,彷彿正在抽針引線,共同繡著一幅五色彩畫。不對。其實是全國人民正用祖國大地當素絹,精心密意共同繡著一幅偉大的傑作。繡得內容不是別的,正是人民千百年來夢想著得“蓬萊仙境”,在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真實的現實被虛幻的“仙境”遮蓋和粉飾,顯得極為不真實,無疑是在為社會主義高唱讚歌,讀起來不免有點遺憾的感覺。
2、散文的自然真實性和作者過分“詩化”片面強調政治意義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任何抒情都要求自然而且真實。但是楊朔在創作散文的時候,過分的強調“詩化”的加工,這樣一來就顯得矯揉造作。和真實的抒情有點格格不入,自相矛盾,降低了散文抒情的真實性。在《雪浪花》中,對漁民“老泰山”的描寫時,就顯得稍微有點造作。法國古典注意者波瓦洛說“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要愛”。散文作文一種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樣式,就必須要真實,只有在真實的基礎之上,才能抒發出真情實感。另外,楊朔是一個嚴謹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創作值得肯定的是,從來沒有離開過社會現實。但是從是否真實的反映社會角度來看,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散文是以愉悅感情為目的的文學樣式,如果有任何的牽強附會就會有悖於這一理念,也會使散文失去價值。楊朔散文就是為了以片面的強調政治意義為出發點去描寫景物的。在《香山紅葉》中對紅葉的描述都是為了起到象徵老向導的作用。
***2***楊朔散文模式化在文章具體結構上的表現——形式模式
我們看楊朔的散文不難看出,他的散文不僅內容上存在著模式化的傾向,而且在文章的構思和構成上也明顯的存在著模式化的傾向。我們可以像醫生一樣拿著手術刀把他的散文進行解剖。可以將他們分為五個部分。即:見景——入境——抒情——昇華——點題。這樣看來,雖然層次很分明,一目瞭然,佈局結構也都很巧妙。但是,我們知道,凡事都有一個度,超越了這個度就會過猶不及,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1、見景:見景意即描寫景物,狀物以供抒懷。這是一般散文的常見寫法,借景抒情是必不可少的。如《雪浪花》中寫到“涼秋八月,天氣分外清爽。我有時愛坐在海邊礁石上,望著潮漲潮落,雲起雲飛。月亮正圓的時候,正漲大潮。瞧那茫茫無邊的大海滾滾滔滔,一浪高過一浪,撞到礁石上......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塊揉軟的麵糰”。又如《香山紅葉》中的“紅葉就在高山坡上,滿眼都是,半黃半紅的,倒還有意思”等等都是首先描寫景物,就是前面說的“見景”,寫景是為了抒情,對景物細緻的描寫都是為了後文抒情做鋪墊的,這倒還符合常理,講得通。
2、入境:就是指的進入所描寫的情景。把自己和環境融合在一起。例如《香山紅葉》中劉四大爺、另一位同伴還有作者之間的談話就把作者自己融入了那樣的美景當中,流連忘返。又如《荔枝蜜》中寫到“熱心腸的同志送給我兩瓶。一開瓶塞兒,就是那麼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裡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的味兒。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作者通過寫喝荔枝蜜把它和生活聯絡起來,漸漸的沉醉於其中,與景緻融為一體。
3、抒情:借景抒情,前面所有景物的描寫都是為了抒情的需要。《荔枝蜜》中寫到“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裡就抒發了作者對小小生命的讚美之情。再如《雪浪花》中“我不禁對漁民望了幾眼,老漁民長得高大結實,留著一把花白鬍子,瞧他那眉目神情,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樣,又晴朗又深沉。”抒發了作者對老漁民的敬佩之情,又寫出了人民樸實的生活態度和作風。再如《香山紅葉》中寫到“這麼大年紀的一個老人,爬起山來不急,也不喘,我們可總是落在後面,跟不上,有這樣輕鬆腳步的老年人,心情也應該是輕鬆的,還能不聞見香葉?”,作者通過寫自己和劉四大爺的對比來抒發對他的敬佩之心,表現了劉四大爺積極的生活態度。
4、昇華:昇華就是指使文章的深意和層次更上一個高度,統觀楊朔的散文思想內容,無疑是對美好社會主義的謳歌,所以在《荔枝蜜》中的結尾這樣寫到“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就把單純的蜜蜂的勤勞和社會主義建設聯絡起來,達到昇華的目的。
5、點題:在文章最後寫到主題的內容,首尾呼應。例如《香山紅葉》中最後又回到紅葉上來,就點明瞭主題。再比如《雪浪花》最後寫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也是點明瞭文章主題,還有《荔枝蜜》中最後寫道透過荔枝林看到辛勤的人們,等等都是末尾點題的典型例子。通過上面的分析,瞭解到楊朔散文存在的問題,也理解了模式化得具體表現,但是我們知道,任何結果都是有原因的,那造成楊朔散文模式化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二、造成散文模式化的原因——自身和社會
楊朔散文雖然說很有詩意,而且是其散文創作自覺性的表現,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績,經過嘔心瀝血的勞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代表了當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但同時也具有不足的方面。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1***自身原因
自身原因也是創作主體的原因,我們從楊朔的生平可以看出,由於自身的教育經歷導致了楊朔力求散文詩化的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在後來表現出不真實的一面,顯得造作。
從楊朔的創作道路看,楊朔經歷了從“詩歌——小說——敘事散文——抒情散文”的發展過程。選擇了“詩化”散文的創作道路,在抒情散文的創作中,有機地融匯著詩的特質和優勢,從而使他的抒情散文詩意盎然、境界優美。當楊朔以詩人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時候,生活中那些細小的、平凡的事物便都具有了詩意。久而久之就有了模式化的嫌疑,加上只重視為***服務,不講究對人民和歷史負責。楊朔從來就強調把散文當做詩歌來寫,他說他向來愛詩,楊朔小學畢業後,因為生活拮据,曾一度輟學,隨舅舅去外謀生,在哈爾冰一家英洋行裡做事,在這期間,他致力於中國古典詩詞的學習和研究,寫了不少的舊體詩,這對他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了影響。楊朔的散文以歌頌似的框架為藍本,一一的搜尋題材去套用這個模式,就和現實生活難免發生矛盾。只重視美,而忽視了真,真善美才是我們對事物的最高追求,如果只美不真,我們很難想象那樣的事物是美好的。楊朔只重視怎樣把散文寫得美,就忽視了怎樣才能保持事物的本真。
***2***社會原因
1、散文的詩意化也是五六十年代散文創作的共同追求的目標,散文寫得是否具有詩意也成了評價散文的一個主要標準之一。在這一時期,散文詩化及其流行,如巍巍,劉白羽等著名作家都強調散文的詩意。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楊朔的散文詩化傾向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又給他的創作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盲目性。我們要知道,散文和詩歌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文學樣式,雖然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還是有區別的。如果只強呼叫寫詩的方法去寫散文的話,就可能會導致散文的變形,正是如此,我們看楊朔的散文,抒情色彩就增強了。從而導致了真實性的下降,不免遺憾。
2、從大的社會背景來看,由於在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由於“左”傾思想的愈演愈烈,加之***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和三年自然災害以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思想,給社會經濟以及文學的發展也帶來了挫折和損害。尤其是在***中的浮誇風的影響下,導致了一系列的誇飾生活,歌頌黨,美化現實的作品的出現。“文學是政治的女僕”這一觀點在這一時期尤其突出。文藝創作已經成了宣傳政治的工具。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稍不留意就會大禍臨頭,成了人類的公敵,趙樹理說“真話不能說,假話我不說,所以不寫”,作為作家的楊朔,生活在這一時期,無疑也會受到同樣的影響,這不僅是楊朔一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三、辯證的看待楊朔散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通過對楊朔散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他的散文講究詩化,寫得很優美,在古今中外的作家群中實屬佼佼者,也可見楊朔的影響之大,但是楊朔散文在創作中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是很嚴重的。那麼他的模式化的毛病又有哪些影響,我們又應該作如何的反思呢?
1、影響:模式化得毛病無疑對後來作者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楊朔模式”對中國當代作家餘秋雨的創作和影響很大,賈平凹早期的散文創作也有楊朔散文的烙印。例如《醜石》一文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同時套路化寫作、不會創新、沒有個性等的消極性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
2、反思:有教訓就要吸取,以免重蹈覆轍。我們已經很明確了楊朔散文的模式化的弊病,就要儘量的避免再落入這樣的窠臼,不能自拔。直到今日,楊朔散文仍被數百萬中學語文教師作為教作文的典範,仍被數千萬的中學生認為是寫作的標本。但是,楊朔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認識:這些產生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八股,以單調的敘事方式和單調的思維模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損害著剛剛拿起筆的孩子們鮮活的心靈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對文學而言,重複、單一、模式化如同一劑致命的毒藥。所以無論是單純的講學生寫作還是上升到嚴格意義的文學創作上,我們都必須要摒棄這種單調的大而空的說話方式,一定要還原真實,再現真實,要敢於說真話,不能拋棄文學所本應該擁有的特點。要學會獨闢蹊徑,富於個性。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我們應該開啟格局,開闊眼界,打破僵化的思維習慣,敢於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明白了楊朔散文的侷限性以及其模式化的不可取之處,不值得效仿。但是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問題,不能片面的只批評他的不足和侷限,也必須要肯定楊朔同志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和劉白羽,秦牧被稱譽為是三大家。他能把詩和散文結合起來,具有重大的開拓和貢獻意義,注重詩意的創造也常常通過一些藝術技巧將生活美好化,情理交融風格獨特,影響很大,即使在新時期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他的評價依然很高。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該學習的,不能生搬硬套,以免僵化,從而影響我們的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