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詩詞答題技巧
語文學科中,古詩歌鑑賞這個題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難題,在平時的教學中,這個題目也是主幹知識,所以每次考試的時候,總是有學生在這個題目上面出錯,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數。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
***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答題的時候應該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的時候一定要忠於原詩,還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創新,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等,注意能準確的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這樣題目的時候千萬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夠的,也得不到多少分,應回答出因為什麼而“感傷?”。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情感的?這樣表達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準確的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述為什麼用這種手法。
***3***、闡述此手法有效傳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語準確點名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某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本詩中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用某個字替代行嗎?為什麼?
***1***、解釋該字在句子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4***、如果說用某個字替代,好不好?結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麼?如何生動貼切的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會全詩型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詩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歌的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大家應該隨便找幾篇古詩,按照上面的答題模式組織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試的時候,你在詩歌鑑賞這主幹題目方面不會丟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滿分,競爭優勢一定明顯。
高考語文答題規範:言之有情
【例1·2007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
采采,薄言採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②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③前人讀這首詩說:反覆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
[評分答案]
②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
③婦女們在田野上邊採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點評]
②只一句“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過於抽象籠統,而且冷漠無情。外語學習網
③“婦女們在田野上邊採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感情淡薄,既無詩中主人公的感情,亦無詩作者和讀詩人的感情。未作“描述”,也就難以“展示景象”,從中看不出“反覆諷詠”,自然也很難“生其氣象”。
[備考答案]
②婦女們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是在重章疊唱的旋律裡,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採”是總體描寫,“采采”的反覆疊唱,有著音樂美感,也體現著婦女們呼朋引伴,輕鬆歡樂的情調。“有”唱出了獲取的願望,也似乎傳遞著發現野菜的資訊。接下來四個動詞恰是一個完整的勞動過程。“掇”,一片片、一顆顆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進而成把地握取;“?”,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再把裝滿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帶間。整個勞動過程描繪得自然流暢,完整有序。
③我反覆吟詠這首詩,眼前出現了這樣的勞動景象:一群婦女在田野上採摘野菜,她們一邊採摘,一邊唱歌。她們的動作是如此熟練敏捷,她們的歌聲那樣悠揚歡快。她們就在唱著自己的勞動,有個唱,還有和聲;她們的心裡也在歌唱吧,歌唱勞動,歌唱自由。
【例2·2008新課標海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高二,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8.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
9.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評分答案]
8.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裡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9.①“水潺潺”聲音的描寫,②“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③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④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①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②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點評]
8.對畫面的描述缺少感情,尤其對詩歌中用疊音詞著意表達的感情視而不見。只說“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也相當膚淺。
9.對“畫面以外的景和趣”只羅列要點,缺少必要而恰當的感情表述,對“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的回答也相當冷漠。
[備考答案]
8.李世南畫的扇面上大致應該是這樣的景象:背景是一片曠野,潺潺溪水平緩地流動,在澗口落下,化作飛湍的瀑流。秋風輕輕吹拂樹林,林前林中有片片樹葉飄落。近處有路人抱著大水甕行走,遠處山腰上有一座半隱半現的寺院。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鄉村野外靜謐安詳又富有生機的氣氛。
9.這首詩表現畫面以外景和趣的描寫有:①對“野水”“潺潺”的聲音描寫;②對“秋風”“瑟瑟”吹動樹林,吹落林葉的聲音描寫;③對遠處山間寺廟傳來的“鍾”聲的描寫;④對想象中的附近村莊的描寫。
這樣寫的好處是:①為靜態的畫面增添了動態,變得有聲有色;②對有限的畫面進行了開拓,更顯搖曳多姿;③使畫面靜謐的景色煥發了生機,表達喜愛之情; ④助鑑賞詩畫的讀者展開想象,豐富審美意蘊。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反證駁斥法
反證駁斥法是用反證法來駁斥對方謬論的一種說話方法。要運用好這個方法,關鍵就在正確運用好反證技巧。舉兩個例子說明——
1960年9月周接見英國記者,當記者提到“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由於人口過多”時,周指出:“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英國人口在第一次大戰前是4500萬,不算太多,但英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曾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國面積略小於中國,而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1/3,但美國的軍事基地遍於全球,美國駐外軍人達150萬。中國人口雖多,卻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領土上,更沒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可見一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並不取決於它的人口多少,而取決於它的社會制度。”
周用的就是反證駁斥法,你說人口多要擴張,我說人口少照樣擴張,可見不在人口多少,而在制度不同。
30年代中期,茂隆皮箱行貨真價實、生意興隆,引起英國商人威爾斯的嫉妒。威爾斯蓄意***,到茂隆訂購3000只皮箱,若不按期按質交貨,除退貨外還要賠償50%的損失。
茂隆皮箱行如期按質交貨,威爾斯卻說,皮箱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從而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損失。茂隆皮箱行經理馮燦接到法庭傳票後,慌了手腳。港英法院偏袒威爾斯,欲定馮燦詐騙罪。出於無奈,馮燦請律師羅文錦為自己辯護。
開庭了。法庭上威爾斯信口雌黃,氣焰囂張。羅文錦神態自如,不驚不慌。等到威爾斯講完,他從律師席上從容站起,並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大號金懷錶,向聽眾展示後高聲問法官:
“法官先生,請問這是什麼表?
法官鑑證後回答道:“這是英國倫敦出品的金錶。可是,這與本案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羅文錦高舉金錶,面對法庭上所有人問道,“這是金錶,已無人懷疑。但請問,這塊金錶除錶殼是鍍金之外,內部機件都是金制的嗎?”旁聽者齊聲答道:“當然不是。”
羅文錦斷續說道:“那麼,人們為什麼又叫它金錶呢?”稍作停頓,又高聲道:“由此可見,茂隆行的皮箱案,不過是原告無理取鬧,存心***而已。”
法官在眾目睽睽之下,理屈詞窮,只得以威爾斯誣告、***5000無結案。從此,羅文錦聲名大振。
羅文錦別出心裁,來了個類比反證法就把威爾駁倒了!
曉以利害法
曉以利害法就是把利害關係分析清楚、告訴對方使之折服的一種說話方法。為此,分析必須中肯實在,利與害必須與對方切身利益有關。
分元前630年秦穆公幫助晉文公攻打鄭國,危急之中鄭國派燭之武出使秦國。燭之武運用曉以利害法化險為夷促使秦、晉退兵。燭之武見到的秦穆說自己不是為救國而來,而是為秦國而來,因為:“秦在西方,鄭在東方,中間隔著個晉國。鄭一旦滅亡,得利的是晉國,你們不可能越過晉國而把鄭國作為自己的領土。晉強大了,相比之下,秦國力量不就削弱了嗎?”秦穆公豎起耳朵認真聽著。燭又說:“如果儲存鄭國,讓我們做東方路上的主人,途經的秦國使者凡缺少費用與物資,由鄭國供應。這樣,對秦國不僅無害而且有利。”秦穆公覺得有理。燭隨即岔開話題道:“晉國貪得無厭,是個不講信用的國家。早年晉國內亂,晉惠公逃到秦國,是您出力幫他回國獲得君位。晉惠公曾答應回國後要把焦、瑕兩座城池割給秦國,作為報答。可是,回去後一切許諾都賴掉了,難道您忘了嗎”提起這事,穆公大為惱火。燭之武又推波助瀾道:“晉國獲得東邊鄭國土地,就會設法擴大西面境界。西面就是秦國,他不侵奪秦國土地又向何處擴充套件?望君王看遠些,要防備晉國啊!”“說得有理”穆公大悅,命令退兵。晉國失去盟軍,只好撤退。
還如,戰國時期魯哀公大興土木,規模空前。公宣子第一次勸阻:“房舍過大,多住人則喧鬧,少住則空曠,望酌量。”哀公不聽。第二次勸阻:“魯國弱小而住室很大,百姓知道了,會怨恨我君;諸侯知道了,又會輕視嘲笑我國。”哀公仍建造不停。公宣子第三次勸阻道:“左邊右邊都是先祖之廟,在中間興建又多又大的房舍,恐怕有害於吾君。”哀公一聽,馬上命令拆除築板停止興建房舍。
為什麼公宣子前兩次沒有成功,而第三次成功了呢?因為前兩次提出的理由以魯哀公來說無關痛癢,什麼喧鬧、空曠,什麼百姓、諸侯,然而第三次卻不同,因為古人最害怕先人之廟作崇,這事關重大,怎能不聽?當然下令停止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