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複習提綱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什麼呢?下面小編分享,供你參考。

  

  第一章

  第二節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

  夏啟以“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國家機構初具規模, 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

  3、區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傳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

  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無道,商湯起兵打敗夏桀。

  二、商朝興衰

  1、建立: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鄭州***為都城。

  2、遷都:商朝中期,商王盤庚遷都殷,故商朝又稱殷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3、奴隸制:實行殘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紂殘酷統治,社會矛盾尖銳,周武王滅紂,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紂: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周武王打敗商紂,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史稱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①是奴隸社會的國有土地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

  ②規定:土地屬於周王所有,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並向周王交納貢賦。

  ③奴隸在井田上集體勞動。

  ***2***分封制:①內容:周王將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諸侯要服從周王,向周王貢獻財物,隨從作戰。

  ②諸侯國:重要的諸侯國有齊、魯、燕、衛、晉、宋等。

  ③它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

  3、滅亡:

  ***1***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爆發“國人暴動”反抗周厲王的殘酷剝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第三節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一、農業和畜牧業

  1、農作物:品種多,“五穀”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

  2、耕作技術:集體耕作;農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銅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業:佔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還用於拉車和祭祀。

  二、手工業

  1、青銅器:①主要手工部門,稱為“青銅時代”,商周達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銅器是在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

  ③商朝青銅器生產規模大,產品供國王、貴族使用。

  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安陽婦好墓最為典型。

  3、紡織業:西周的絲織品已出現斜紋提花,還出現刺繡。

  4、陶瓷業:商和西周遺址裡出現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5、漆器: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紅漆碗;

  商周漆器製造已達到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藝來裝飾車。

  四、商業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種類多,有車、船、橇等。

  ②商朝:重視商業和交通。商民善經商,後世稱經商之人為“商人”;以貝為貨幣;商朝都城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發達,有幾條寬廣的由都城通向全國的大道;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門和整齊的街道。二里頭夏都遺址已具有一定規模。

  第五節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徵

  ① 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

  ② 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民族不斷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二、諸侯紛爭

  1、春秋爭霸

  ***1***戰爭原因:周王室東遷後,勢力衰弱,諸侯不再服從天子。為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各諸侯之間進行兼併戰爭。

  ***2***齊桓公稱霸

  ① 任用管仲為相改革,成為東方強國。

  ② 打著“尊王攘夷”口號,聯合黃河中游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蠻,成為強大霸主。

  ③ 葵丘會盟,確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晉楚爭霸 ① 公元前7世紀後期,城濮大戰晉國大敗楚國,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紀初,楚軍大敗晉軍,楚莊王稱霸中原。

  ***4***吳越爭霸 ① 吳王闔閭先攻入楚都,成為長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踐嘗膽雪恥,滅吳,成為春秋時最後一個霸主。

  2、戰國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晉國國君。

  ***2***“田氏代齊”:田氏取代姜氏為齊國諸侯。

  ***3***齊魏交戰:公元前4世紀中期,中原形成齊、魏兩強交戰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戰***又稱“圍魏救趙”***和馬陵之戰後,魏國削弱。

  ***5***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強秦與趙軍在長平交戰,秦軍大勝。

  這是戰國時期兼併戰爭中規模最大、死傷最多的戰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華夏族外,四周還有匈奴、東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響: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莫定了基礎。

  第六節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一、社會經濟

  1、表現

  ***1***農業

  鐵農具:鐵器使用開始於西周;春秋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使用範圍擴大。

  牛耕:牛耕逐漸推廣,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區普遍用桔槔來灌溉;春秋楚國孫叔敖修的芍陂、戰國秦國李冰的都江堰、秦國的鄭國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業

  冶鑄業:①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兩千年以上。

  ②金銀錯新 技術和雕鑄藝術,使青銅器更精美。蓮鶴方壺是珍品。

  漆工藝:出現採用夾芝技術的精巧漆器。

  紡織業: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麻布殘片,纖維細密。

  煮鹽業、釀酒業: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井鹽;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發明。

  《考工記》:手工業工藝的專著,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3***商業城市

  商業發達: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可以買到。

  商業城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大量私田被開墾。

  ***2***過程: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產品,不向國君繳納,並改變對耕田者土地的剝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為封建地主,耕種的人轉變為封 建農民,向地主繳納地租,產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

  二、社會改革

  1、春秋時期

  ***1***“相地而衰徵”:齊國管仲實行的賦稅制度,根據土地多少、好壞徵收賦稅,實質上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

  ***2***魯國“初稅畝:”將公田交給耕者,按畝收稅,承認耕者對所耕土地的所有權。

  2、戰國變法

  ***1***背景:①土地國有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興地主要求改革,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 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2***概況: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3***影響:變法百多年後,新的封建制度確立起來。

  ***4***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內容: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按功受爵;“燔詩書而明法令”;統一度量衡;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井田制。

  影響:①廢除奴隸主的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

  ②秦國逐步強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③他主張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佔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一、特點:文化異常繁榮;思想流派紛呈;文學藝術百花競豔;科技成就世界領先。

  二、思想

  1、老子 ①道家的創始人,學說深奧,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②相傳著有《道德經》,認為世界萬物本源為“道”。

  ③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採用嚴刑峻法。

  2、孔子

  ①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思想:“仁”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維護“禮”,主張貴賤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③教育:“有教無類”思想,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

  ④文化:編訂和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 即後來的儒家“五經”。

  ⑤影響:他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文化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爭鳴

  ***1***形成:戰國時期,各學派對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爭鳴”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兩派最有實力,道家其次。

  ***3***代表:墨家:魯國人墨翟創立。主張“兼愛”“非攻”和“尚賢”,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產者渴望安定的願望。

  儒家:①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

  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寬刑薄稅。他被統治者尊為“亞聖”。

  ②荀子: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張“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學說,認為世界就是“我”的主觀產物。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

  法家:韓非子是代表人物。認為今勝於古,人們應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主張“以法為本”來治國;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三、文化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

  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最精華的部分。

  2、屈原:創造新的詩歌體裁“楚辭”體,《離騷》最著名。

  3、諸子散文:孟子的文章以剛柔相濟的辯論見長;莊子的散文文字優美,想象豐富,

  《秋水》《逍遙遊》是古代文學名篇。

  四、藝術繪畫:

  1、《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

  2、青銅器的裝飾發展為完整的畫面;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表現出精湛的藝術技巧。

  3、音樂:湖北出土的青銅編鐘和其他樂器,說明那時音樂的發展。

  五、科技

  1、天文: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曆法基本上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

  ③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2、物理學:《墨子》中的《墨經》記錄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包括槓桿原理和浮力理論、聲學和光學。

  3、名醫扁鵲:戰國時代名醫,後代奉他為“脈學之宗”。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

  第二章

  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

  一、秦的統一***前221***

  1、條件:①經過春秋戰國長期戰亂,統一成為人民的共同願望——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②較徹底的變法使秦國富兵強,實力最雄厚——物質基礎。

  ③戰國時經濟繼續發展,民族、地域同聯絡加強——社會基礎。

  ④秦王贏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主觀因素。

  2、重大事件:①滅東方六國***前230一前221年***,統一中原。

  ②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③南攻百越,統一越族地區。

  3、秦朝建立:前221年,贏政定都咸陽,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4、秦朝的疆域:東臨大海、西到隴西、南瀕南海、北抵長城

  中國歷史上幅員空前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全國人口約2000多萬。

  5、歷史意義:

  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②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恢復發展。

  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④是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進步。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2、內容

  ***1***政治方面:

  ①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

  中央:三公諸卿制。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③頒佈秦律。

  ***2***經濟方面:

  ①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②統一度量衡。

  ③統一貨幣。 ④統一車軌、馳道。

  ***3***文化方面

  ①書同文***統一文字***。 ②焚書坑儒。

  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3、作用:①開創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③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和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農民戰爭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階級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刑罰嚴酷。

  ③賦稅十分沉重。

  ④土地兼併嚴重。

  2、領袖:陳勝、吳廣***前208年*** 劉邦、項羽

  3、主要經過:①大澤鄉起義***前209年***。

  ②張楚政權建立。

  ③劉邦率軍攻至成陽,秦朝滅亡***前207年***。

  4、歷史意義: ①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②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迫使漢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

  ③革命首創精神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第三節兩漢政治經濟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進一步強化集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職能:監察。

  3、內容:①始於漢武帝時期。時將全國分為13州,州作為一個監察區,設刺史一名進行監察。

  刺史巡察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東漢時,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逐漸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州變成具有郡以上一級地方政權性質的地方行政區域。

  4、影響:表明兩漢監察機構的加強,有利於皇帝進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強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二、郡國並行制

  1、含義: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

  2、王國問題產生:劉邦分封同姓王。諸侯國權力大,勢力強,形同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

  3、解決: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舉制

  1、目的:滿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

  2、職能:選拔官吏。

  3、內容 察舉: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徵辟: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4、影響:漢朝的選官制度有利於社會歷史的發展。

  四、編戶制度

  1、目的:加強對百姓的統治,控制剝削平民。

  2、內容:把民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土地、財產等情況,詳細登記在戶籍上。

  3、職能:封建國家徵收人頭稅、土地稅和徵發徭役、兵役的依據。

  4、編戶齊民含義:那些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傭工、僱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5、負擔:①田租,即土地稅;②人口稅,分算賦和口賦;③徭役;④兵役。

  第五節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晨和民族關係

  一、匈奴的興衰

  ①匈奴的強大和建立政權***秦漢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勵精圖治,統一蒙古草原, 佔領河套地區,形成強盛的奴隸制國家。***

  ②西漢初年,匈奴不斷南下。西漢與匈奴“和親”。

  ③漢武帝時的兵戎相見

  背景:西漢具備反擊匈奴的條件。 概況:三次大戰***前127一前119年***。

  結果:匈奴受到重創,被迫遷徙漠北。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

  ④昭君出塞:密切了漢匈關係,雙方貿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處。

  ⑤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 北:威脅著中原、西域等地。 南:向漢稱臣,與漢人雜居。

  ⑥東漢派大將竇固、竇憲出擊,大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對東漢和西域的威脅。

  ⑦北匈奴政權瓦解,其威脅最後解除。

  二、張騫通西域

  ① 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漢朝時,我國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叫作西域。西漢時,西域有烏孫、車師、鄯善等36國。 生活著許多民族。

  ② 目的: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張騫兩次奉漢武帝之命, 出使西域。

  ③ 概況: 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獲得大量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鑿空”***。

  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係。

  ④ 意義:漢與西域通好,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成一體。

  ⑤ 西域都護的設定***前60年***,標誌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⑥ 東漢班超經營西域,進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內地的聯絡。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①含義:漢朝時,我國西南地區分佈著數十個語言不同,風俗各異的少數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統稱“西南夷”。

  ②西漢在西南夷地區建立郡縣,進行統治。

  2、百越:①含義:漢朝時,華東、華南地區的越人,部族眾多,總稱“百越”。

  ②漢朝對百越的管轄,促進了越族地區的開發和越人社會的進步。

  第六節 兩漢時期的對外關係

  一、與朝鮮的關係

  ①三韓多次派人來漢,晉見漢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不斷,辰韓的語言、稱呼、習俗等與秦朝相似,又稱“秦韓”。

  ③貿易往來頻繁,朝鮮特產檀弓、文豹、矮種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鐵製工具等傳到朝鮮。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①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

  ②漢武帝時,日本有30多個小國通過朝鮮半島與漢朝來往。

  ③東漢初,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賜給“漢委奴國王”金印。後來倭國多次“遣使奉獻”。

  ④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到日本,豐富了倭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

  2、中越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絡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斷輸往中國,中國的鐵農具、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使越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了明顯提高。

  三、絲綢之路

  1、含義:西漢張騫通西域後,開闢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中國大量的絲綢錦繡,就循著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輸往中亞、西亞及非洲、歐洲的國家, 後人稱這條中西交通陸上要道為“絲綢之路”。

  2、路線:從長安城出發,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門關或陽關,分南北兩道。北經樓蘭,南過鄯善、于闐,兩道至疏勒會合。自疏勒越蔥嶺,往北可達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後可到達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義:①成為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

  ②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鑄鐵技術、鑿井技術、造紙術等先後西傳,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開始影響世界,世界優秀 的文明成就也逐漸融人中國固有的文化,如佛教開始傳人中國。

  四、海上絲綢之路

  ①含義:漢武帝以後,漢朝開闢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貿易活動,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②路線: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度支那半島南下, 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

  ③意義:加強了中國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絡,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絡。

  五、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①漢朝與安息的往來:自漢朝向西輸出的絲織品等,大部分要經過安息。

  ②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到達波斯灣。

  ③大秦王遣使來漢***166年***: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第七節 秦漢文化

  一、先進的科學技術

  1、天文曆法:①西漢的太初曆,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歲首。

  ②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上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③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

  2、地學:東漢張衡發明製作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3、數學:成書於東漢的《九章算術》介紹了許多算術命題及解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4、醫學:①《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

  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醫聖”***。

  ④華佗擅長外科手術,發明麻醉藥麻沸散,比歐洲早1600多年***“神醫”***。

  5、造紙術:①發明:西漢前期已有絮紙和麻紙。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②改進: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105年***,史稱“蔡侯紙”。

  ③傳播:4世紀起,造紙術向外傳播,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哲學與宗教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 ***西漢***

  代表作:《天人三策》。核心:“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唯心主義思想***。

  影響:適應了漢武帝時期“大一統”的政治需要,被採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傑出思想家王充 ***東漢***

  代表作:《論衡》。核心:無神論***唯物主義思想***。

  ③佛教經中亞傳人中國***西漢末年***。

  ④道教產生***東漢***。

  三、史學

  ①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著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②東漢史學家班固著中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四、文學藝術

  ①漢賦***代表作有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和東漢班固的《兩都賦》等***。

  ②樂府詩***代表作有《戰城南》、《十五從軍徵》、《東門行》、《陌上桑》等***。

  ③雕塑***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馬俑***。 ④繪畫***代表作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

  五、秦漢文化的特點

  ①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

  ③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④氣勢恢巨集。

  第三章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吏治混亂,財政困難,北部受到遊牧民族的武力威脅。

  ②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

  2、內容:①整頓吏治,制定俸祿制度。②頒佈均田令。③遷都洛陽***494年***。

  ④學習漢族文化***學說漢話,改用漢字單姓,穿漢服***,提倡與漢族通婚。

  3、評價: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為各民族的融合創造了條件。

  ②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有作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一、科技的進步

  1、數學:①魏晉的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②南朝的祖沖之,首次把圓周率的數值準確到小數點以後的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千年;著、《綴術》。

  2、農學:北朝的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3、地理學

  ①西晉裴秀提出繪製地圖的原則,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代表作:《禹貢地域圖》***

  ②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著《水經注》。書中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 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二、玄學和道教

  1、玄學

  ①含義: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易經,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魏晉之際出現***

  ②經典:奉《周易》、《老子>、<莊子》為經典***“三玄”***。

  ③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④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竹林七賢”。***主要活動在洛陽***

  ⑤影響:給兩漢以來僵化的儒學以新的解釋,從而推動了中國古代思辯哲學的發展。

  2、道教的官方化:①東晉的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變成地主階級的宗教。

  ②蕭樑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三、佛教的傳播與反佛

  1、佛教盛行

  ***1***原因:佛教宣揚的教義,既為窮苦百姓找到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階級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

  ***2***危害:①統治者利用佛教教義,使人民甘心忍受剝削壓迫,安於現狀。

  ②統治者廣修寺塔,浪費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經濟過度發展,與官府爭奪勞動人手和稅收,農民負擔加重。

  2、反佛: ①原因:佛教盛行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②範縝著<神滅論>

  觀點:人的精神和形體是統一的,形在神存。形亡神滅。

  影響:①從理論上給佛教以沉重打擊。

  ②《神滅論》的反佛思想,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的重大發展。

  ③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從加強統治出發。曾先後兩次滅佛。

  四、承上啟下的文學

  ①“建安文學”***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詩》、蔡文姬的《悲憤詩》***。

  ②東晉詩人陶淵明***代表作:《歸園田居》、《桃花源詩》***。

  ③南朝的駢文***代表作:庾信的《哀江南賦》***。

  ④民歌盛行北方民歌慷慨激昂***代表作:《敕勒歌》、《木蘭辭》***。南方民歌纏綿婉轉***代表作:《採桑度》***。

  ⑤小說開始興起***代表作: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五、大放光彩的藝術

  1、書法: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蔡邕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⑦曹魏的鐘繇,開始把字型由隸書轉化為楷書。③“二王”:“書聖”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黃庭經》***;王獻之。④女書法家:衛鑠、王羲之妻。⑤“魏碑”。

  2、繪畫:①三國的曹不興是我國佛像畫的始祖。

  ②東晉顧愷之以擅長畫人物著稱***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雕刻: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音樂:***略***。

  第四章

  第一節 短暫的隋朝

  一、建立: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

  條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現;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隋文帝加強軍隊建設等,南北統一條件成熟。

  二、統一:5***隋滅陳,統一中國。

  三、建設:

  ①興建兩都。即:大興城、東京洛陽城,是當時世界上聞名的大都市。

  ②廣建倉庫。隋在兩都和地方設倉庫,有洛口倉、含嘉倉等,積蓄之多,前所未有。

  ③開通運河。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④修築馳道。隋煬帝為巡遊而建。客觀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狀況。

  四、滅亡:隋煬帝暴政,引發農民戰爭,618年隋朝滅亡。

  第二節 唐朝的開國和盛世

  一、開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幾年後,基本統一全國。

  二、盛世:

  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反覆強調“存百姓”的思想;調整統治政策,勵精圖治,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主要政績

  A.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門第、民族,兼收並用,“量才受職”;善於納諫。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B.經濟方面

  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生產發展。

  戒奢從簡。力倡節約,禁止地方官進貢奇珍異寶。

  C.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③武則天統治時期重視發展農業,破格用人,注重發展科舉制度,創立“自薦”求官制度。

  ④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績

  A.政治方面:選賢任能,改革吏治。選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人任宰相;精簡官吏,定期考核等。

  B.經濟方面:大力發展生產。

  C.軍事方面:實行募兵制。

  D.思想文化方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大興文治。發展科舉,設集賢院。勵精圖治,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第四節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政治

  ①三省六部制度由確立到完備。隋文帝時,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時,進一步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一制度。

  ②科舉制度由創立到完善。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經唐初幾代皇帝的不斷改進一步完善。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二、軍事: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1、 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並加以改革。隋文帝時,使府兵制與均田制相結合,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有益於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融合。

  2、唐太宗時進一步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募兵制。後導致軍閥形成和地方軍閥割據勢力形成。

  三、經濟

  ①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在賦役制度上又沿用了北魏以來的租調製。隋後期,以庸代役制開始部分推行。

  ②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實行租庸調製。唐後期,為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實行兩稅法,這是我國封建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第五節隋唐社會經濟

  一、原因

  ①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

  ②兩朝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

  ③國內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

  ④兩朝政府對外政策採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

  二、表現及特點

  1、農業:

  ①江南地區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水稻產量大面積提高;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②農田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③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業:①產地分佈廣。***絲麻織品、瓷窯、鐵***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 ③分工細,品種繁多,有不少新產品。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外國的風格。***冶鑄業、造船業***

  3、商業:

  ①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交通要道土還有接待客商的店肆。

  ②隋仍鑄五銖錢,唐高祖下令“廢五錸錢,行開元通寶”。此後,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貨幣。

  ③市場發達。有固定交易場所市;政府設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出現最早的銀行雛形;唐後期,在一些城市裡有夜市;廣大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

  4、城市:

  ①兩朝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商業和國際大都會。

  ②長江流域以揚州、成都為東、西的兩個中心;唐後期又成為著名的工商業城市。

  5、社會生活:出現相容幷蓄,多姿多彩,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

  第六節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係、對外關係

  一、概況

  民族關係: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北方的突厥、回紇、棘褐;西南的吐蕃、南詔等民族先後建立政權。開發了祖國邊疆地區。

  二、唐與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

  ①唐前期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定機構,加強對各少

  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②主要途徑:貿易往來、文化交流,設定督、府;冊封、和親、結盟。

  一、對外關係:對外交通發達:陸路、海路。

  二、唐與朝鮮、日本、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第七節 隋唐時期的文化繁榮

  一、原因:

  ①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開放。

  ②對中國各民族文化和外國優秀的文化相容並收。

  ③對歷代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二、概況: 科學技術:雕版印刷術、火藥、天文、醫學、建築。

  1、思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韓愈推崇的天命論;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論思想。

  2、教育:重視發展教育,專業性的學校出現,私人講學盛行。

  3、文學:

  初唐詩人:陳子昂

  盛唐詩人: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王維

  邊塞詩人:高適、岑參

  最高成就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中唐詩人:自居易

  晚唐詩人:杜枚、李商隱

  4、藝術:石窟藝術、繪畫、書法、樂舞等。

  第五章

  第二節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一、建立:960年,趙匡胤,定都東京。

  二、979年,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三、中央集權的強化

  1、目的: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措施:①集中軍權。 ②集中行政權。 ③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3、影響:①剷除藩鎮割據基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②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 ③軍隊戰鬥力下降。 ④財政困難。

  四、科舉制發展

  1、表現: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嚴格科舉考試程式。

  2、意義:擴大了政權基礎,加強中央集權。

  第三節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一、社會危機:①土地兼併嚴重。 ②冗官、冗兵、冗費。

  ③農民的反抗鬥爭。 ④遼、西夏的威脅。

  ⑤改革目的: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二、慶曆新政

  1、時間:1043年,范仲淹主持。

  2、內容: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裁併州縣,減輕徭役。嚴肅中央政令,取信於民。

  3、失敗:觸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阻撓。

  三、王安石變法

  1、時間:1069年,王安石主持。

  2、內容:①理財措施;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②軍事措施:保甲法;將兵法;教育措施;③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

  3、失敗: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當,出現危害百姓現象,新法被廢。

  4、評價:①增加財政收入。②軍事實力增強。③王安石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節 遼、西夏建立和宋遼、宋夏的和戰

  一、遼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機建都上京。採取“蕃漢分治”。

  二、宋遼的和戰:兩次奪取幽雲之戰。

  三、渲淵之盟:宋遼對峙局面形成***1005年***。

  四、西夏的建立:1038年,元昊,建都興慶,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五、宋夏的和戰:元昊稱帝后,與宋不斷交兵,雙方損失嚴重。

  1044年,雙方訂立和議,宋夏基本維持和平局面。

  第五節金的建立與宋金和戰

  一、金建立:1115年,完顏阿骨打,定都會寧,推行猛安謀剋制。

  二、遼和北宋滅亡:①1125年,金滅遼。②1127年,金滅北宋,史稱“靖康之變”。

  三、1127年。南宋建立,後定都臨安。

  1、南宋初年抗金斗爭;八字軍抗金,岳飛抗金***1140年,郾城大捷***。

  2、宋金對峙局面形成:1141年南宋與金議和,史稱“紹興和議”。

  第六節 元朝的建立和發展

  一、興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

  二、統一: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1276年南宋滅亡。

  三、多民族國家發展

  1、原因:元朝大一統的出現。

  2、表現:①民族融合加強。②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稱為“漢人”。③新的民族“回族”形成。④西藏成為元朝行政區。 ⑤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制度

  1、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 樞密院:最高軍事管理機關。

  2、御史臺:最高監察機關。 機關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

  3、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地方。

  五、滅亡: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佔大都,元朝滅亡。

  第八節 五代、遼、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特點:封建文化高度繁榮、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

  二、科學技術

  ①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三大發明在宋代有劃時代的發展。

  ②建築:北宋末李誡編寫《營造法式》。

  ③沈括的《夢溪筆談》總結北宋科技成就。

  ④郭守敬創制天文觀測儀器和編寫《授時歷》。

  三、思想: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學——理學。

  四、教育:書院在北宋興起,南宋興盛。

  五、史學: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

  六、文學 宋詞繁榮

  1、原因:①宋代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②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

  2、代表人物: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 詩歌:陸游的成就最大。

  3、元曲傑出代表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繪畫藝術: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第六章

  第一節 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

  一、建立: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定國號為大明,都城應天。

  二、君主專制加強

  ①廢除丞相制度。②地方實行三司分權。③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④《大明律》和特務統治的加強錦衣衛。⑤東廠、西廠。⑥八股取士:明統治者用以鉗制知識分子的手段。

  三、“靖難之役”和營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反對建文帝。1421年,遷都北京。

  第三節 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一、滿洲的興起和建國

  ①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

  ②八旗制度兵民合一促進女真社會發展。

  ③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建立後金。

  ④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加強對明朝的攻勢。

  ⑤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二、清軍入關和統一中國

  ①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吳三桂降清。②多爾袞率八旗兵進佔北京。③順治帝遷都北京。④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 ⑤清軍滅掉南明,基本上統一中國。

  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1、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

  ①清初沿用明制,設內閣六部。

  ②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

  ③皇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

  ④雍正設軍機處,君主專制到頂峰。

  ⑤乾隆帝時議政王大臣會議撤銷。

  2、嚴酷的文字獄:①中國古代的文字獄以清代最甚。②目的是加強中央專制集權。③後果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第四節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一、一條鞭法

  ① 實行: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

  ② 內容: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併為一條”。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折成銀兩,按人口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③意義:我國賦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相對減輕農民負擔。賦役徵銀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二、攤丁人畝

  ①1669年康熙帝宣佈“更名田”。

  ②1712年清政府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③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徵收統一地丁銀。

  ④人頭稅廢除對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三、農業生產的發展

  ①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②引進新品種玉米和番薯,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③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四、手工業的進步

  ①生產工具革新提高質量效率,出現。紗綢機”。

  ②生產技術提高增加產品種類。雙色套印技術傳播。

  ③分工日益細密,促進地區或行業新的社會分工。

  ④生產規模擴大,產量大幅度提高,如廣東冶鐵。

  五、資本主義萌芽

  ①明朝中後期江南紡織業形成獨立的手工工場。

  ②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僱傭關係出現。

  ③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部門和地區增多。

  ④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農民購買力低。商人買房置地。關卡多稅重限制規模。閉關政策。

  六、商業的繁榮

  ①國內市場擴大,品種達到兩百餘種。

  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

  ④全國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⑤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

  七、對外貿易狀況

  ①閉關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②中國的出口商品僅佔市場商品總量3%左右。

  ③對外貿易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發展。

  ④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中國落在世界潮流後面。

  第五節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一、同蒙古地區關係

  ①明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為韃靼和瓦刺等部,各自為政。

  ②明中期瓦刺威脅北疆,騎兵曾直抵北京城下。

  ③明後期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修好,兩族和平數十年。

  ④明末清初蒙古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

  ⑤清採取“聯蒙制漢”方針,三部先後歸屬或臣服清。

  ⑥17世紀中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勢力漸強,佔據天山南北。

  ⑦1757年清軍粉碎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

  ⑧清設烏里雅蘇臺將軍和參贊大臣直接掌管蒙古軍政大權。

  二、同新疆地區關係

  ①1757年天山南路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

  ②清軍平定叛亂。1762年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地區。

  ③1771年渥巴錫率領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

  四、同西藏地區關係

  ①明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設衛所任用藏族人擔當官吏。

  ②明建立僧官制度,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

  ③整個明代西藏各教派勢力都一心擁護中央政府。

  ④清入關前,黃教領袖五世達賴統一全藏。

  ⑤順治帝和康熙帝分別賜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

  ⑥確定此後歷世班禪和達賴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的制度。

  ⑦雍正時期設定駐藏大臣,標誌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

  五、西南地區的

  1、“改土歸流”:

  ①明朝在西南任用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

  ②永樂年間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

  ③取消土司衙門,改派流官直接統治,即“改土歸流”。

  ④康熙帝平息三藩之亂為大規模。“改土歸流”創造條件。

  2、“改土歸流”的意義: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統治。改變當地落後和割據紛爭狀態。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六、臺灣府的設定:

  ①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進軍臺灣。

  ②澎湖之戰鄭克填投降,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③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④臺灣府設定的意義:加強同祖國大陸聯絡。促進臺灣開發。鞏固祖國海防。

  七、清朝的疆域:

  ①四至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包南海諸島。

  ②行政區劃:省、將軍轄區、辦事大臣轄區和蒙古盟旗等。

  ③各級官吏:總督、巡撫、將軍、辦事大臣。

  ④中央設定理藩院,掌管少數民族事務。

  ⑤50多個民族均為祖國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六節 明清時期的對外關係

  一、鄭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絡、滿足統治者需求。

  ②概況:先後七次,30多國,遠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③意義:主動外交、規模空前、世界航海事業先驅。

  ④缺陷:不計經濟效益,造成巨大負擔。

  二、華僑開發南洋

  ①唐朝開始,東南沿海一帶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

  ②鄭和下西洋後,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各島定居。

  ③帶去生產技術和工具,開林、採礦、育膠。

  ④同當地人民一起,對南洋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戚繼光抗倭

  ①元末明初,倭寇騷擾我沿海***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盜***。

  ②明中期,罷市舶、嚴厲限制私人海外貿易。

  ③中國奸商與倭寇勾結,共同搶掠分贓,倭患嚴重。

  ④戚繼光浙東抗倭,台州九戰九捷取得重大勝利。

  ⑤赴閩、粵與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⑥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戚繼光萬古流芳。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佔澳門

  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暫借地晾晒”獲准。

  ②後買通澳門守將租借澳門為暫居貿易地。

  ③此後修炮臺設機構駐軍隊,強行租佔澳門。

  ④明政府始終掌握澳門的領土主權。

  五、鄭成功收復臺灣

  ①明末,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臺灣。

  ②清初,鄭成功在臺灣登陸,打敗荷蘭殖民者。

  ③1662年,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④鄭祖孫三代在臺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六、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①明清之際,俄國強佔我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

  ②為捍衛邊疆,康熙帝組織自衛反擊戰。

  ③兩次雅克薩之戰,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談判。

  ④《尼布楚條約》16***中俄代表在尼布楚簽訂;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平等的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

  第七節 明清時期的文化

  一、科學技術的新成就

  二、古典科技鉅著的湧現

  ①李時珍《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

  ②徐光啟《農政全書》 介紹農學成就、建立農學體系、介紹歐洲水利技術。

  ③徐霞客《徐霞客遊記》:地理學鉅著。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

  三、理學的演變

  ①明初。程朱理學盛行。

  ②明中葉,王陽明創立心學。

  ③理學由客觀唯心向主觀唯心演變,走向極端。

  四、進步的思想家

  ①李贄***明後期***: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

  ②黃宗羲***明末清初***:猛烈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③顧炎武***明末清初***:《天下郡國利病書》。

  ④王夫之***明末清初***: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五、明清小說

  ①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

  ②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③吳承恩的《西遊記》:具有濃郁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④曹雪芹的《紅樓夢》:我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⑤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我國古代優秀的諷刺小說。

  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我國古代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六、類書、從書

  1、類書

  ①《永樂大典》:明成祖時解縉主持編纂。全書兩萬多卷。

  ②《古今圖書整合》:清代官修類書。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

  2、從書

  《四庫全書》:①清代紀昀主持編纂的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②分經史子集四大類,收錄典籍3400多種。③對儲存文化遺產貢獻很大,但禁燬書籍很多。

  七、西學東漸

  ①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宣傳科學知識,進獻《坤輿萬國全圖》。

  ②其他一些傳教士來華,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