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講究學習方法,那麼?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學習方法吧。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中國古代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古代的學習方法

  1、學習有沒有捷徑?當然沒有,除了刻苦努力沒有好辦法。學習有沒有學習方法?當然有,好的學習方法,能有效促進學歷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當年海天在農村上得小學,剛考到縣城上初中時,極不適應,成績直接下滑,一個學年結束後,已經有兩門掛科考試不足60分了。學習跟不上班,功課越落越遠,不得已,重新復讀初一。

  痛定思痛,還是學習方法有問題,拿小學的學法學初中的課,思維方式跟不上。當時在課外書上看到一種“五環節學習法”,如獲至寶,馬上根據自己的情況予以使用。

  所謂“五環節學習法”,現在看來其實十分簡單,可是當時並沒有人來輔導、告訴海天。五個環節分別是:

  ⑴課前預習,看這節課裡有哪些知識點自己看不懂或有疑問,劃出來。

  ⑵課堂上認真聽講,重點仔細聽預習中不懂或有疑問的知識點,把課堂知識儘量整理成幾個要點,做詳細筆記。

  ⑶課後提問,針對課堂上沒弄懂的問題,單獨請教老師,哪怕去請教別的老師,也要堅決弄懂,決不能稀裡糊塗的過去算了。

  ⑷獨立完成作業,並驗證正確與否,錯誤的找出原因,不會做的請教老師或會做的同學。

  ⑸複習,在適當時間段後,對一類、一個單元的知識,進行復習,強化記憶,要儘量多次複習。

  經過五個環節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基本做到了融會貫通,成績也突飛猛進,復讀後三個學年六個學期六次期末考試,總成績在年級4個班裡排名5次第一1次第二。課外時間也寬裕了,讀了不少的小說和社科書。

  當然,更主要的是刻苦努力,學習方法是起輔助作用,但是的確起很重要的作用。

  2、《弟子規》在這裡提供了四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都是成百上千年來總結的經驗智慧,非常有效,適合各科學習,很值得發揚光大。

  一是“讀書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就是指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

  所謂心要記就是要勤于思考,弄懂弄會,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本末始終。所謂眼要看就是要學習到位,不走過場,眼看到和沒看到一樣那是心不在焉,是沒有眼到。所謂口要讀就是要大聲誦讀,特別是古代的韻文和詩詞,只有大聲誦讀才會深刻感受語言之美。當代學外語也十分需要大聲誦讀。誦讀適合各科學習,有利益加強記憶,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在默算數學時當難以計算清楚時往往口裡不由自主的會讀出數字,幫助強化記憶輔助演算。

  二是專心致志,即讀書要專一,就是指不要三心二意,一本書讀完再讀其他的書。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體現的是一種治學的嚴謹態度,如果朝三慕四,那麼極易養成不求甚解、馬馬虎虎的壞習慣。這樣看起來讀了好多書,其實都是走馬觀花或者開了個頭,什麼也沒弄明白,什麼知識也沒學到。當然,如果選了不合適的書,初中生讀大學課本,還是得放下重讀他書的。選書不適,說明學習計劃沒有定好,這和下一個方法有關。

  三是制定計劃、堅決完成,這也可以看成是在專心致志上的更進一步。

  制定學習計劃時要寬一些、保守一些,不要定的過高,更不能脫離實際。計劃定的過高的話很難按時完成,會打亂學習進度,挫傷積極性,反而得不償失。如果自己有努力學習的決心和毅力,也完全可以提前完成計劃甚至超額完成計劃。完成計劃不要畏難,下到功夫,積累到位,自然會融會貫通、豁然開朗。《中庸》裡有一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功夫到、滯塞通”——“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四是多記輒問,就是遇到疑難要做札記記錄下來,並且一定要請教別人,把疑難之處弄清楚。

  記札記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我們上課記得學習筆記,既可以記錄疑難問題,也可以整理學習心得和知識要點。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可以很好的幫助記憶、輔助學習。日記,也是一種札記。

  疑難問題要及時問,輒問就是馬上問,這個意見是海天的意見,任何疑問不要拖延,拖延下去弄不明白會影響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時候人的惰性會導致把這個疑問放過去沒找人請教,最後不了了之,這個疑問就弄不清楚確切的含義了。不要羞於請教別人,孔子還曾拜小兒為師,有“不恥下問”的意見,我們有什麼理由怕請教別人呢?不懂裝懂終究害的是自己。

  中國古代人的學習技巧

  諸葛亮

  “觀其大略”法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三人***石韜、徐庶、孟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讀書不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其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實質,每天作息正常,“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

  董遇

  “三餘”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的“三餘”是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抓住這三種空餘時間,用來讀書,肯定會有收穫。他的學習方法有時代背景,現代人領會充分利用空餘時間即可。

  陶淵明

  “不求甚解”法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讀書注重抓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不死摳個別字句。

  ▼ 楊大眼

  耳讀法

  《北史》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員大將叫楊大眼,

  他識字不多,但靠聽別人讀書,不僅記住了許多知識,

  還能口授佈告文字。靠聽別人讀書而獲得知識是種高效

  獲取知識的輔助性方法。

  韓愈

  “提要鉤玄”法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到:“記事者必授其要,纂

  言者必鉤其玄。”對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提綱挈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對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

  蘇軾

  “八面受敵“法

  蘇軾在《又答王癢書》中提出”書之富如入大海,百貨皆有,人之精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尓。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此雖似迂鈍,而他日學成,八方受敵……”他認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讀書應該在一個問題上集中精力,其他問題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從而各個擊破。

  歐陽修

  ”計字日誦”法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載了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今取孝經論孟六經,以字計之……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這種堅持不懈、集腋成裘、規劃明確的讀書法值得借鑑。

  朱熹

  ”循序漸進”法

  朱熹讀書研究“通一書而後及一書”,“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讀書之要》***意思是讀書要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

  中國古人的讀書方法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後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2.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無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3.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麼,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4.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蝨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5.鄭板橋:“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實際上,鄭板橋並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絡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裡去,抓住要領,但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內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窮”。在精讀中,鄭板橋還比較注意“問”。他認為“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跡露”。

  6.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北宋文豪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根據自己的讀書經歷歸納而成。他曾經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只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的確,這樣日積月累,一部部的書籍就被他背熟了。這種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集腋成裘,在歐陽修的親身實踐中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7.董遇“三餘”讀書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抓住這三種空餘時間用來讀書,肯定會有收效。當然,董遇所處的漢代,與我們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和節奏有很大的差別,但他那種善於抓緊一切空餘時間的精神,對於今天來說仍然是適用的。

1.有關學習的勵志古文短句

2.古代關於學習的勵志名言

3.中國古代學習勵志詩詞

4.中國古代關於學習的名言

5.古代禮儀基本常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