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衝刺練習附答案

  今年的高考備考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複習高考歷史相關考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可以對大家的高考歷史備考有所幫助。

  :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1937年8月20日,蔣介石籤令頒發國軍作戰指導計劃,其“方略”第二條為“國軍部隊之運用,以達成‘持久戰’為作戰指導之基本主旨,各戰區應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計劃,以完成其任務”。下面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依然延續了此前對日妥協的做法

  B.國民政府軍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國民政府畏敵恐戰心態

  D.體現國民政府實行積極的抗戰路線

  解析:選D 從材料時間資訊可知為抗戰戰略防禦階段,此時國民政府與中共合作是積極抗戰的。而不是妥協、畏敵,剿共也不再是重點了。

  2.***2014·臨沂質檢***毛澤東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現在的抗日,實質上是農民的抗日。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實質上就是授權給農民。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主義。大眾文化,實質上就是提高農民文化。抗日戰爭,實質上就是農民戰爭。”***《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之所以準確把握中國抗日的主體力量,主要是由於***  ***

  A.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結構的分析和把握

  B.日寇長驅直入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

  C.以工農大眾為主體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D.農民問題成為中國革命的最基本問題

  解析:選A 毛澤東之所以準確深刻認識到農民階級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於他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結構分析和把握的準確。

  3.***2014·南京模擬***抗戰初期,蔣介石致電某部:“25日一戰,殲寇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勵所部,繼續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讚揚說:“此次大捷,其估量不僅在於雙方死亡的慘重,而在於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日軍銳氣挫折”。兩則材料稱讚的是***  ***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戰役

  C.百團大戰 D.臺兒莊戰役

  解析:選B 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是中國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可以說是“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4.彭德懷曾含淚寫下《左權同志碑誌》:“……迨乎七七事變,倭寇侵凌。我軍奮起抗敵,作戰幾遍中原。同志膺我軍副參謀長之重責,五年一日,建樹實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戰役,率偏師與十倍之倭賊鬥,遽以英勇殉國聞。得年僅三十有六。壯志未成,遺恨太行……”不能從中提取的有效資訊是***  ***

  A.左權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

  B.八路軍堅持敵後抗戰

  C.日軍瘋狂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

  D.國共兩黨對左權犧牲同哀

  解析:選D A項可從《左權同志碑誌》與“遽以英勇殉國聞”中體現;B項可從“作戰幾遍中原、清漳河戰役”中體現;C項可從“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戰役,率偏師與十倍之倭賊鬥”中體現;由“彭德懷曾含淚寫下《左權同志碑誌》”中說明共產黨對左權犧牲哀悼,不能說明國共兩黨對左權犧牲同哀,因此,A、B、C項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5.照片是最真實的第一手史料。學者甲根據老照片“1942年6月14日重慶各界慶祝‘聯合國日’紀念大會”***下圖***得出聯合國應成立於1942年之前的結論;但學者乙指出聯合國應成立於1945年,該照片不能作為史料證據。對此,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

  A.照片內容是真實的,所以應支援甲的觀點

  B.聯合國的確成立於1945年,故乙觀點是對的

  C.該活動名稱令人迷惑,故兩者均不可採信

  D.照片可為第一手史料,但用途須詳加考辨

  解析:選D 照片記錄的聯合國日是紀念《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而非聯合國成立,故A可排除。照片是一段歷史的真實記錄,的確可以成為史料,故B、C也可排除;據以上分析可知,史料也必須有所分析,故D符合題意。

  6.中國的抗日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也被稱作“八年抗戰”,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一般被稱作“十四年抗戰”;在日本則被稱為“日中戰爭”。形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研究者的歷史觀和階級立場不同

  B.全球史觀和近代化史觀的差異

  C.近代化史觀和階級鬥爭史觀使然

  D.研究者立足點或對始發時間看法不同

  解析:選D 材料中的三種說法分別是中國、世界其他地區和日本對中國抗日戰爭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不同是站的立場不同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7.1946年3月25日《時代》週刊刊載馬歇爾的話:“我非常瞭解美國人民對中國的主要興趣,但我不敢肯定他們是否瞭解中國,或者說了解他們的政治領袖們,是否瞭解中國致力於團結和經濟穩定的成功,對於美國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性。”這說明馬歇爾預見到***  ***

  A.《雙十協定》將要簽訂 B.政協會議將要召開

  C.全面內戰將要爆發 D.重點進攻將要開始

  解析:選C 依據“1946年3月”可知,A、B錯誤,《雙十協定》已於1945年10月簽訂,政協會議已於1946年初召開。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是在1947年全面進攻失敗以後開始的,這與馬歇爾發表言論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全面內戰爆發於1946年夏,與馬歇爾的預見時間相吻合,故C項正確。

  8.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楊家溝開會,毛澤東說:“20年來未解決的革命力量在鬥爭中的優勢問題,今天解決了。局面開展,勝利可期。”中共為“解決”“優勢問題”而採取的關鍵舉措是***  ***

  A.解放軍對國民黨展開戰略反攻

  B.解放軍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

  C.參加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

  D.發動三大戰役並取得徹底勝利

  解析:選A 根據題乾的時間資訊,由“解決”“優勢問題”可知國共武裝力量對比的變化,因此,A項正確;本題易錯誤選擇D項,其因是片面的理解,僅是隻關注到“優勢問題”,B項在時間上容易被迷惑,C、D項在時間上與題幹不符,可排除。

  9.***2014·洛陽質檢***“蔣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組合拳,一拳打向山東,一拳打向陝北。但他卻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澤東抓住時機給他的胸部連捅了三刀”。與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

  A.中國全面內戰爆發 B.敵我力量發生劇變

  C.戰略決戰時機成熟 D.揭開戰略反攻序幕

  解析:選D 材料中蔣介石的“組合拳”實際上是對山東和陝北的重點進攻,毛澤東的“三刀”是指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故選D項。

  10.***2014·鄭州模擬***解放戰爭時期的某一戰役結束後,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在給美國陸軍部的報告中說。“由於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政府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援,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該戰役應該是***  ***

  A.遼瀋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解析:選B 抓住材料關鍵內容“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予以判斷。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失去長江以北的統治,故B正確。A失去東北,C失去華北,D是國民黨政權被推翻。

  11.毛澤東在《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指出解放軍要“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執行這一任務的是***  ***

  A.東北解放軍打響遼瀋戰役

  B.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進攻

  解析:選C 關鍵資訊:解放戰爭第二年、全國性的反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是解放戰爭進入反攻階段的開始標誌,C項正確。A項決戰階段;B項解放戰爭勝利階段;D項是解放戰爭防禦階段。

  12.1948年9月,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報告說: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全國作戰的“重心在中原”,“北線重點在北寧路”,“應準備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的會戰”。這表明***  ***

  A.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B.人民解放戰爭進行戰略決戰條件成熟

  C.人民解放戰爭後期決戰起點應在中原

  D.人民解放軍絕對人數已超過國民黨軍

  解析:選B A項發生在1947年6月。B項發生在1948年9月,與題中材料相符合。C項表述與史實不相符合。D項與材料無關,也與史實不相符合。故選B。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辱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

  ——蔣介石在南京市國民黨黨員大會的講話***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絕望期時,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辦法……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系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係,全系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盧溝橋事變***的解決。”

  ——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民國***二十七年***1938***三月間,總統***蔣介石***說明作戰方略,以廣大之空間土地,求得時間上持久之勝利尤以積小勝而成全域性之大勝為要。”

  ——張其昀《中華民國史綱》

  材料四 “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

  ——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5月***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蔣介石當時的心態。***4分***

  ***2***根據材料二,蔣介石對盧溝橋事變後的中日局勢持什麼態度?***6分***

  ***3***根據材料三、四,說明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抗日戰略的異同。你認為是哪些共同因素導致二人採取這種戰略?***10分***

  解析:第***1***問蔣介石1933年代談話,體現了其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第***2***問綜合材料“和平未到最絕望期時,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勝利……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首先蔣介石仍希望和平解決中日問題,一方面若和談不成,中國政府將堅決抗戰;第***3***問從材料三可以看出蔣介石、毛澤東都主張進行持久抗戰,蔣介石主張“以空間換時間”, 毛澤東提出進行運動戰主張,他們都看到了中國人多地廣,日本人少物少,中國科技和軍事大大落後於日本等現狀。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於外國干預;攘外必先安內。

  ***2***中國只應戰而不求戰;希望和平解決中日問題;若和平破滅,中國將堅決抗戰。

  ***3***相同:進行持久抗戰。不同:蔣介石提出“以空間換時間”,毛澤東提出進行運動戰。共同因素:中國人多地廣,日本人少物少;中國科技和軍事大大落後於日本。

  14.“夢”被評為“2012中國年度漢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兩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談到自己的夢,“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並起展開綜合國力競賽的時代裡,即使淵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魯國一國率先建成“禮樂之邦”,難免偏離歷史方位,近於空談,無助實幹。

  ——節選自《中國夢的方位》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材料二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整個二十世紀一直是中國無數志士仁人頑強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時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題。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可以說是貫穿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

  ——金衝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材料三 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江澤民

  材料四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經飽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敞,但“中國夢”在無數矢志於民族復興的仁人志士心中從未泯滅過。夢想不滅,希望永在。“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牽引著中國砥礪前行的腳步。“五四”運動以來,匯聚了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的中國共產黨,率先破解了“中國夢”的密碼,找到了實現“中國夢”的路徑,波瀾壯闊的鑄夢世紀工程大幕開啟。

  ——節選自《夢在前方路在腳下》經濟日報2013年1月4日

  ***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的“中國夢”指什麼。簡述這一“夢”的主要特點。***5分***

  ***2***依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現代“中國夢”的內容,簡述20世紀“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對實現近現代“中國夢”的貢獻分別是什麼,這三次歷史性鉅變與“中國夢”的關係如何?***5分***

  ***3***依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史上中國共產黨破解和實現“中國夢”的密碼與路徑。***5分***

  ***4***依據上述材料,從近現代“中國夢”的實踐出發,談談你對“中國夢”的認識。***5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關鍵資訊“吾不復夢見周公”來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張;第二小問實際上是分析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兩則材料中的關鍵資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大歷史任務”即可回答;第二小問要從近現代中國三次歷史性鉅變的歷史功績著手;第三小問要從三次歷史性鉅變的共同目標與歷史階段入手。第***3***問,從近代中國由“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歷程著手。第***4***問,圍繞“中國夢”的實踐者、實踐途徑與方法、實踐效果等進行思考。

  答案:***1***孔子的“中國夢”:恢復“禮治”,恢復西周的政治***禮樂***制度。主要特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家國一體的國家政治機構;等級森嚴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帶有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神祕色彩;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具有延續性。

  ***2***內容: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第一次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推動了民族經濟的發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移風易俗,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完成的,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最終實現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譜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篇章。這是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並預示中國必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係:孫中山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中國共產黨是實現後兩次歷史性鉅變的領導者;三次歷史性鉅變既有不同的表徵和內涵,又有對“民族復興”的歷史傳承;既各具歷史地位,又依次推進著中國近***現***代化、振興中華和民族復興的歷史程序。

  ***3***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走俄國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從此不斷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4***①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實現“中國夢”一定要結合國情走中國自己的路。②夢想是前行的動力和指標,有夢想,才會有方向,實現“中國夢”需要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③把“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統一起來,走自己的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有強烈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