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常識大全

  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與學習的難點與重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常識

  1、李白,盛唐詩人,字*** 太白 ***,號***青蓮居士***。現存詩歌九百多首,人稱***詩仙***。他的詩歌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彩瑰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之後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曾稱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大約作於742年。詩歌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形勢,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對蜀中軍閥可能割據叛亂的隱憂,意在警戒當局者在形式險要之處應當好好地用人防守。詩歌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

  3、杜甫,字***子美***,後世稱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歷經戰亂,因而能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意境開闊,後世稱***“詩史”***,代表了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其詩形成了特有的***沉鬱頓挫***的風格,他被後人稱為***“詩聖”***。

  4、《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通過對巫山巫峽蕭瑟的秋景的描寫,引發對國家盛衰和個人身世的感嘆,抒發了作者憂國思鄉之情和孤獨寂寞之感。

  《詠懷古蹟》***其三***:《詠懷古蹟》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遺蹟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為材料,發掘古人的情愫,抒發自己的感慨。本詩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書寫自己的情懷。

  《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遠望,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詩中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讓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嘆逝的博大胸懷。此詩被後人推崇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新樂府專門“刺美見事”,“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樂府》50首全都列入“諷喻詩”,這些詩歌廣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統治者的種種罪行,反對窮兵黷武,為婦女鳴不平,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樂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敘事詩。詩歌借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

  在寫作上,雖為敘事詩,但具有相當濃厚的抒情成分。特別是琵琶女彈奏琵琶的一段,由於作者精通音樂,運用細緻生動的藝術語言,描寫音樂的音響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並通過“急雨”、“絲語”、“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具體事物來比擬各種不同音響,寫出音樂的複雜變化,寫出聲音的疾徐輕重,更從這音響節奏中,襯托出彈者、聽者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都充分顯示出作者詩歌創作的傑出才華。且“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等對琵琶聲的側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情境、氛圍、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7、李商隱,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詩歌創作上繼承了唐代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和嚴謹、深沉、雄渾的語言特點,同時又融合了齊樑詩歌綺麗濃豔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流派。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齊名“溫李”。

  8、《錦瑟》:這首詩全篇籠罩著一層濃重的哀傷低迴、悽迷朦朧的情調氛圍,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於環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嚮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的原因感到惘然。詩歌主要是運用象徵的手法來表達情感,多用典故。

  《馬嵬***其二***》:這是一首詠史詩。作者用倒敘的手法來記敘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敘事中又採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詩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同時也隱含了人生無常,富貴難安之意,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於動盪、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9、孟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諸侯間的兼併戰爭。《孟子》是記載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它不僅文采華贍,清暢流利,而且善於雄辯,氣勢磅礴。

  1 0、《寡人之於國也》:文章記述梁惠王向孟子請教自己盡心於民,但民並沒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戰爭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對他進行駁斥。然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農民不要違農時,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寫作特色:結構嚴謹:每部分結尾的一句話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絡,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善用比喻:全文從設喻開始,又以設喻結束,前後呼應,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戰,請以戰喻”的範圍內,手法高超。氣勢巨集偉,節奏感很強: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和對偶,文章讀起來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名況,當時人尊稱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與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主張“性惡論”、“明禮義而化之”,強調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理,論證嚴密,比喻妥帖,分析透闢,多用排比,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凝練。《勸學》為代表作。

  12、《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論證藝術。

  文中一共有20個形式多樣的比喻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啟人思考。***1***設喻方式多樣:正面設喻:“青出於藍”、“輮以為輪”等;正反設喻:“鍥而不捨”與“鍥而舍之”等;反覆設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有的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1***從學習的意義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2***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論述,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並得出結論:君子天賦與他人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善於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3***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方面論證,作者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的要專心致志。

  13、賈誼,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他的政論文如《論積貯疏》《過秦論》等,分析形勢,切中時弊,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的辭賦也很有名,以《鵬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

  14、《過秦論》:“論”是一種文體,是論斷事理,包括論政、論史等內容,重在說理。這篇文章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希望漢王朝借鑑秦朝滅亡的教訓。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作者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怎樣來論證的?作者認為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作者用舉事實、作比較的方式證明其論點的正確。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後的比較,另一方面是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從而得出論點。

  15、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死後諡號文,後世又稱韓文公,中唐傑出的散文家。在文學上主要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的豔麗浮誇的文風,主張“唯陳言之務去”。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時他又開了“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影響頗大。

  16、《師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師說”是說說關於從師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韓愈送給學生的,但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當時“恥於相師”的社會風氣而寫的,其目的是鍼砭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師應採取的態度,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鑑作用。

  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常用詞

  ★敕造

  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於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後作為皇帝釋出詔令的專稱。

  ★先

  已故的,稱呼死者的敬辭。如“先珠大哥”指已經去世的賈珠。

  ★月錢

  舊時富戶大家每月按等級發給家中人等的零用錢。

  ★宸翰

  皇帝的筆跡。宸:北宸,即北極星,代指皇帝。翰:墨跡、書法。

  ★待漏

  舊時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裡等待上朝的時刻。

  ★內幃

  內室,女子的居處。

  ★小么兒

  身邊使喚的小僕人。

  ★請安

  即問安。清代的請安禮節是,在口稱“請某人安”的同時,男子打千,女子雙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寄名鎖

  舊時怕幼兒夭亡,給寺院或道觀一定財物,讓幼兒當“寄名”弟子,並在幼兒的項下系一小金鎖,叫“寄名鎖”。

  ★護身符

  從道觀領來的一種符籙。迷信的人認為把它帶在身上,可以避禍免災。

  ★比干

  商朝紂王的叔父,因強諫被紂王以“聖人心有七竅”而剖心。古人認為心竅越多越聰明。

  ★座次

  東為尊,西為卑。左為尊,右為卑。如黛玉到了王夫人處,“王夫人卻坐在西邊***炕上***下首……見黛玉來了,便往東讓。黛玉心中料定這是賈政之位”黛玉便不上炕,而是在挨著炕的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攜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稍後在賈母處吃飯。賈母是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鳳姐讓黛玉坐左邊第一張椅子,黛玉十分推讓。後來賈母發話“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裡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才告了座,坐了。

  ★貞節

  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趨於保守、僵化、反動,反映這種趨勢的現象之一就是理學的出現,其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宋朝理學認為夫權自然是“天理”,而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它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到了清朝,就連未婚夫死了,女方也要為他守一輩子;如果婦女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守寡、自殺、殉葬,地方官府還要給予表彰,併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經發展到滅絕人性的地步。

  ★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任何人都不能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的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為那樣的改良派,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說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對她無比仇恨,斥為“謬種”。

  高中語文文言文歸納要點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閱讀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

  ***1***文章寫了一些什麼人的一些什麼事;

  ***2***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

  ***3***文章說了一些什麼道理;

  ***4***是以什麼作為說理依據的。具體說,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物件、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於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別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

  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後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4、充分利用各種資訊,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

  歸納、概括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後的註釋、文章出處、作者情況等資訊,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內容。

  5、迴文查對,將選項中現代文敘述文字與文言原文對應文字比照判斷。

  要堅持把選項中諸如事情的發展、因果,人物行為的程度、實效等方面內容,細細從原文詞句中查出核對;努力培養能把題目中用現代漢語敘述的內容,一一迅速地從原文中找出對應內容的能力。分析、評價選項敘述與文中用詞造句的細微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