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稱象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稱象》課文通過對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的介紹以及與大官們方法的對比,表現了曹衝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富於聯想的品質。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稱象》,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稱象》課文原文

  中國古時候有個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給他一頭大象,他很高興,帶著兒子和官員們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牆,腿像四根柱子。官員們一邊看一邊議論:象這麼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有的說:“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有的說:“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能提得起這杆大秤呢?”也有的說:“把大象殺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

  曹操聽了直搖頭。

  曹操的兒子曹衝才七歲,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把大象趕到一條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裡裝石頭,等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稱一稱船裡的石頭,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嗎?”

  曹操微笑著點點頭。他叫人按照曹衝說的辦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稱象》課文教學

  教學開始,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問題情境:如果現在有一頭大象在你面前,咱們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聰明,能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問題一出,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會在腦海中積極想辦法。無論是哪種辦法,老師都應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相應的肯定和鼓勵。

  曹衝的辦法是哪裡來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見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此,教學時,不要簡單地宣講曹衝如何聰明,而應抓住他如何動腦筋,特別是如何吸收別人的意見來認識問題。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曹衝的喜愛之情引導他們像曹衝一樣,想辦法解決課文中的生字,並在讀中認真體會曹衝稱象的過程,並指導學生用上“先……然後……再……最後”等連詞說一說曹衝稱象的過程。在進行這一環節時,可結合“金鑰匙”進行,教給學生複述課文的方法,在反覆練習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複述課文的水平。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一課《稱象》課文解析

  教材中稱象有三種辦法,一是“造一杆大秤”去稱,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三是用船作稱,用石頭比對大象重量。

  一、“更好的辦法”,難度較大。

  要想出不同於教材所述三種辦法已有一定難度,而要想出比曹衝更好的必是難上加難。

  文末問題的設計應以學生智力水平之何處為出發點?以智力低下也能作答為出發點?或以智力中等?或以智力超常?很明顯,“更好的辦法”是以智力超常方能作答為出發點的。

  智力超常的通常只是少數甚至極少數。

  二、“更好的辦法”,束縛思維。

  “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之說,即辦法不是“更好的”,就無須“再想”,也就無須說出來的。這將扼殺若干不是更好的辦法,也將扼殺若干可能是更好但自以為並非更好的辦法。

  若只是想出不同於教材所述三種辦法就可以,則如“教師用書”所願——開拓學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