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課前演講

  課前演講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課堂環節,它很好的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希望能幫到你喲。

  篇一

  花兒綻放了,然後又凋謝了,周而復始的。我親眼看到它們從夏季到深秋,就那樣的盛開,然後飄零,最後枯萎。我努力的行駛著記憶的列車,在夢境裡浮流水劃過草地,洇溼了一片花兒盛開的沃土,然後越過高山秋穿過樹林,微風使葉兒擺動起來了,那麼蕭瑟。一片片美麗的、馨香的花瓣落下了,但終究還是忘卻了許多無關緊要的細節,花開時的記憶在花落的時候已經變的模糊不清了。記憶與忘卻也許就猶如這花開活落般應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而不能刻意的喧囂。

  戀人說,我能忘記一個姓名,但卻不可以忘記一段感情,哲人說,記憶是為了忘卻,忘卻也是為了更好的記憶。也許,當你想起一個人的時候,記憶會告訴你已經能忘記了他多長時間。當你忘記了一段刻骨的仇恨時,忘卻會告訴你其實已經記憶了很久。對於往事來說,被記憶與被忘卻是它必經的路途。記憶與忘卻是一對永遠的矛盾,也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前提和因果。它們是天敵,但似乎又是優化的朋友。想忘的,未必能忘;想記起的,也未必能記起來。

  契可夫在小說中寫到,一切都不可能成為過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猶太王的戒指上刻的銘文說,一切都會成為過去,忘記過去才能建立未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似乎各有各的道理,遊蕩在忘卻與記憶的邊緣,思緒隨之飄回了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個痛苦、陰暗的年代。法西斯的戰火燃遍了整個世界,慘絕人寰的行經至今還讓人心有餘悸。

  然而在戰後,同為發動世界大戰元凶的德國和日本卻有著大相徑庭的態度,德國一直銘記著自己帶給世界人民的災難,不時的尋找時機來彌補自己的罪過,尤其是1970年12月7日,當時的德國勃蘭特在猶太殉難者墓碑前的坦然一跪,更是震驚了全世界。德國人對奧斯威辛劫難的認識和懺悔,使這個沒有忘記歷史的國家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認可與尊重。再看看太平洋上的那個島國,對他們那些令人髮指的行為總選擇的是逃避的態度,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似乎想扭曲歷史,想讓時間去沖淡一切,想讓世人忘記他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忘記對侵略者的仇恨,但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

  忘記與記憶應該是有所選擇的,而不是一味的包攬。海明威曾說過,記憶是生命的一種充實,忘卻則是感情的一種昇華。我們應時刻考慮怎樣去協調記憶與忘卻的關係,使之達到一種最佳完美的狀態,就像是一對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的夫妻。經過相識相知,間或一些小小的,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他們分工明確又密切配合,記憶總要營造工程,而忘卻則統籌廢料的清理;記憶需要勤奮、毅力、細緻,忘卻可以以自然清靜的方式完成一次次蛻變;他們共同營造了一個恬淡而豐足的家園。

  花兒盛開的時候,我們總是忘記了它枯萎飄零的樣子,而當它枯萎的時候,我們總能想起它嬌豔欲滴的樣子。人也許總是這樣,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喜歡沉浸在過去的美好之中,而失去了對未來的追求,或者迷戀於對未來的幻想,而忘記了過去慘痛的教訓。我們應能記憶,但更多的是忘卻,忘卻一切無意義、不愉快的東西,剩下的就是智慧和快樂。我也應會忘卻,但更應會記憶,忘卻那隨時可能滋生的刻骨仇恨,記憶住那曾經的往事帶給我們的慘痛教訓。只有這樣,我們在記憶與忘卻的糾纏中,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的軌跡,才能真正完滿人的內涵 。

  花兒盛開的時候,就註定了它要枯萎的命運,而花兒飄零了也昭示著來年它會開出更加嬌媚的花朵。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起,花開與花謝的鬥爭從未停止過。實際上,記憶與忘卻的爭鬥也從未停止過。在這個群居的社會裡,數不清的緣故推動著記憶與忘卻的對立,你想記憶的事件或應該儲存的溫暖卻偏偏忘卻,你想忘卻的一些小過節與討厭的惡習卻偏偏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了記憶基因中。但我們應學會忍耐,學會等待,學會記憶,也學會忘卻。古老的教科書上說,記憶可以充實我們的大腦,但也會不斷帶來無用的垃圾,我們應該不斷的去清理。才能保持我們心靈的純潔。成長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忘卻可以使我們得到暫時的放鬆,但同樣會使我們失去警惕之心,我們應將珍貴的東西放入內心深處,才不至於丟失。當記憶與忘卻達到和花開與花落一樣有規律可循的境界,一切自然都會美好起來的。

  篇二

  有位哲人說過:珍惜生命,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不過我現在要說,珍惜生命,因為生命不只是屬於自己也屬於愛你的每一個人。

  本來,人的生命只有這一次,對於誰都是寶貴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呢?我覺得我們既然到世上了一遭,就得珍惜生命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生要比死更難。死,只需一時的勇氣,生,卻需一世的信心。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不要在於它活的是不長久,而在於活得是否充實,是不是有意義。

  現在,在許多高校,傳入我們耳朵最多的訊息就是:某所大學又有學生跳樓,某所高校又發生一起凶殺案……我們不可以否認,隨著我們國家知識層次的提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生命從我們身邊消失了,而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是我們同齡的大學生。我們對這些生命的離去想過什麼嗎?沒有,我們很多人都是漠不關心,最多也是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談。可是,當我們麻木的談笑別人的生命的時候是否想起我們有一天也會想他們一樣走向不歸路;或者,我們是否擔心過我們群體的安全,是否想過要怎麼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離去的越來越多。漸漸地理解到生命是那樣脆弱,心理自是珍惜,不敢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想來許多人和我的想法相似,因為生命的來之不易,因為離開對不起辛苦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對不起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這麼想我們定不會自殺,相反我們會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命。這也是一種本能,人類都有一種求生的本能。可是這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並不就是說我們一定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自殺是一種衝動,那一刻自殺者不會想那麼多的責任和生命的來之不易。

  筆者曾經問過許多人:當你極端鬱悶時,感到生活沒有信心時,你是否會放棄你的生命。筆者很高興他們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不會,可是,現實中卻不是這樣的,我們身旁的大學生把“不想活了”、“想死”、“我要跳摟”……極其消極的詞語當成口頭禪。不知道他們相干沒有,這都是很不好的心理暗示,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定會一發不可收拾。這樣的話說的越多,就是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到極端時候,我們就不好控制自己的行動,也會造成終生的遺憾。不管怎麼說,這也是一種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浪費和汙染。

  肖伯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生命如果不去珍惜不去開拓或者棄置不管,那生命也不算是生命了。所以,我們應該以一顆積極與平和的心去掌管我們的生命。即使遇上人生的暴風雨,也不要放棄,也不要丟失信心。不要對生命抱怨,我們要心存希望和嚮往,迎接一個有一個雨後燦爛的太陽。把每個黎明都看作是生命的開始,希望從來就沒有消失過,是我們沒有發現。

  珍惜生命不僅僅是指的不放棄生命,不放棄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一切都是虛無和沒有意義的。可是有了這個條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話:當我活著,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隸。我想這樣就足夠了,不做生命的奴隸就不會對命運束手無策;不做生命的奴隸就不會頹廢地生活。

  道理很簡單,假如你現在說:沒有關係,我有的是時間。沒有關係,我還年輕。沒有關係,死亡離我很是遙遠。我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生病的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有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那麼當你生病或不舒服時,你是否想念你健康的時光?答案是會的,會的,這是我們普通人的普遍心理。所以為了我們離開人世的時候不後悔,我們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

  屬於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這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交織著矛盾和痛苦,充滿著求索和艱辛,遍佈著荊棘和坎坷,這正如那不為人知、寂寞生長的野草,只有異常沉重的付出,才能換來無比豐碩的甜美。渺小與偉大、可悲與豐富、失意與重塑、挫折與幸運……只有珍愛生命,把握自己,才能拋棄渺小、可悲、失意和挫折,擁抱偉大、豐富、重塑和幸運。要知道,生命是這樣的可貴,連小草也在不斷挑戰極限、完善自我呵!

  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愛人,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自然,珍惜有生命的和維護生命的一切一切!生命不只是你自己的生命,它屬於愛你和你愛的人,同樣也屬於我們的社會和全人類。所以為了善良的愛我們的人們,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負起這最基本的責任吧!

  篇三

  一抹暖暖的陽光從我的房間慢慢地、悄悄地褪去,像一隻信仰阿波羅的蝸牛慢慢地、悄悄地蠕動。日子慵散地過著。平淡中摻和著或喜或憂的情感。

  書桌上翻開的教科書,練習卷什麼的在接受這天陽光最後的洗禮,不知道它們是否和人類一樣地享受著,靜思著。陽光下,一支支平時浴血奮戰的筆的稜角塑料外殼折射出渺小卻不可忽視的七色光。即使它是死物,即使它很渺小,即使它僅僅是人類的工具,但我認為,展現自己那不為人知而附有色彩一面的東西都值得去可歌可泣的。

  陽光與蒼白的牆。

  蒼白的牆宛如那些早已風乾凋零的標本,任憑陽光的溫度再怎麼高,它依舊是死去的。改變的也僅僅是它表面的溫度,而它的內心早已枯萎,它早已在某天某時某分某秒離開了這個虛偽而現實的世界。它以一種逝去的姿態來展示它曾經光芒的生命,在八音盒的旋律中委婉地低吟,哼出它生前的悲與喜,愛與恨。歌聲很悠揚,也很悲傷,陽光也是。

  堅牆。堅強。

  窗邊繫著一個雨天娃娃。門柄繫著一個晴天娃娃。

  是誰系的?我忘了。

  因為它們的存在並不影響我的生活。不再。

  它們倆處於特殊位置,都沒有經過陽光的洗禮。即使它們看上去很雪白,很乾淨,但經過一段不長不短的時間後,你把它們解體,就會發現裡面的棉花開始發黃,發硬。如某些人一樣,在時間的考驗中思想開始變質,開始發臭。那是銅臭的味道,令人討厭卻不會消失的味道。於是我就用一個詞語將這類人分到一堆,那就是“世俗”。此時,陽臺上的風鈴正亂舞著,搖曳出那動人舒心的金屬撞擊聲音。黑白斑點的窗簾隨風拂著,地上的影子像波浪般地做無規則運動。

  然後。又一股強風奪窗而入。晴天娃娃與雨天娃娃也搖了起來。

  陽光下。搖動的世界。搖動的你我。

  一身木黑色的書櫃上,既不整齊又不凌亂地擠著一堆書。

  最搶眼,最拉風的那本莫過於還沒撕開透明塑料包裝的《幻城》。本打算將他送人的,卻不知要等到何時何月。我沒看過這本號稱郭敬明的成名作,但也可以從別人口中知道里面寫的是一個虛擬世界的故事。書櫃就這樣挨著蒼白的牆,站著那個幸運的位置,陽光不偏不倚地與它結伴,而它卻與整個房間結伴。

  陽光透過玻璃櫃門將整個房間染得亮亮的。但最耀眼的還是地板。

  MP3里正播放著張震嶽的“思念是一種病”,真是夢幻地融合。

  我的思念是一種病。不然我也不會那麼深深地記住那本《幻城》的存在,還有那個人的存在。

  時常感覺你在耳後的呼息,卻未曾感覺你在心口的鼻息。

  我真的病了。陽光也病了嗎?

  冷色調的床。

  灰色的床。灰色的被單。灰白的睡枕。

  床散發著濃郁哥特氣息,像《暮色》裡冷夜的寒,像《寂靜嶺》變態的沉。還好的是,我習慣了。況且睡覺的時候除了舒揚的月光極力想刺破黑暗之外,一切都是暗暗的。那不是安靜,是暗靜。

  無拘無束地躺在床上。被單早已被我推到床角里去,我像至高無上的王一樣霸佔了床。真幼稚。不過這種感覺不錯。

  傾瀉了一地的陽光已蠕動到窗戶前。

  我靜靜地躺著,靜靜地看著時間自然的流逝,靜靜地看著自己一天天地老去。難道我也像《畫皮》裡面的小唯一樣,不吃人心會老去?還是我忘了按人生遙控器?還是我拋棄了哆啦A夢沒和它乘時光穿梭機?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只有時間知道答案。

  陽光下的時間讓人過得很快。陽光的褪去容易讓人分辨出來,而陰天僅僅只有天色和鐘錶上的數字可以。而快要來臨的夏天,都是有陽光的日子。時間扼殺了陽光,陽光扼殺了我們的青春。

  沒人知道,這張冷色調的床上每天都承擔著我的思想。我想,它本來是純白色的,只是被我那些繁雜而沒盡頭的思想染成這種怪怪的灰。而且我發現每次週五回家,它的顏色好像更深了。

  暖色調的陽光。冷色調的床。冷暖色調的我。

  三者相聚於同一屋簷下。沒有言語,默默地恬淡著。生活也一樣。

  倘若。

  把青春的你我看作一個個大小不一氣球。

  那麼。我們都生活在陽光下。因為陽光如青春,青春如陽光。兩者都是天下間最自然,最華美同時又最容易失去的東西。

  沒錯,我們是氣球。我們會因外界施加的壓力或自內的氣體過多而發生一瞬的爆裂。

  我想,作為90後的你我,應該明白我所說的壓力與氣體是什麼了吧。不明白也沒關係,時間這個老師會教你的。

  一開始,你我都是無色的。

  而成長的你我逐漸新增色彩並束縛於人間。你我的顏色因人間的醜陋與美好不斷地變幻著,你我的氣體因愛與恨的多少而或增或減。

  最終。那大部分氣球依舊帶著色彩升上天空,而那極小部分卻和開始那樣,無色地升上天空。

  我希望自己是那極小部分的一個。我希望天空最終都是無色的。

  陽光下的氣球。無色的天空。

  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你過得快樂嗎?

  I miss you。

  我想念你。我錯過你。

  Reborn。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