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前演講範文大全
語文課前演講是近年來新興的教育方式,通過課前的鍛鍊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更能夠鍛鍊學生的膽識和聯想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初中語文課前演講範文,希望能幫到你喲。
初中語文課前演講範文篇一
很小的時候,我總是固執地認為:雨是天上的淚。但凡下雨,一定是蒼天眷戀大地上所發生的往事,感動地流了眼淚。上學後,才知道雨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這其中的情緣全都只是無謂的想象!然而,不能作罷的是我一直對雨持有特殊的情結和愛戀。
我喜歡輕盈而又飄柔的雨。像姑娘的柔發,像歡快的舞姿那樣,只是緘默著,緘默著。如同牛毛細雨密密地斜織在天地間,輕柔的被風一吹便調轉了方向。經不住日光的暴晒,是如此柔嫩,需要人的呵護。又彷彿淅淅瀝瀝的連陰雨,讓人在不見天日的時光裡,感受著生活的另一種美好。沒有張揚和喧囂,留在人間的也只是瞬間的美:落到地上便化作漣漪,變為泡影。
我也喜歡猛烈而又磅礴的雨。縱然氾濫成河,縱然風雷大作,縱然是那麼的不近人情。我喜歡那種獨具一格的美。不像嬌柔的溫室花朵般經不起風吹雨打,也不像迷途的浪子那樣忘卻前方的路。我所追求的是暴風雨來臨時的驚天動地。是那轉瞬即逝,天空中忽現的閃電;是那澎湃激情,永不停息的大地上的狂風;是那驚心動魄,充斥在天地間的迅雷。這是一種多麼強,多麼富有力量的美呀!她彷彿在告訴世人:前方的磨難已蕩然無存,而後面的過往也已無影無蹤。著眼於當前,努力做到自己的最好。
我更喜歡追逐雨的足跡。在下雨的日子裡,我願意隨風舞動,享受著雨的滋潤——淋雨。沒有淋過雨的人自然無法體驗雨的溫度,也無法感受雨的情結。雨也是有生命的。在追逐雨兒足跡的同時,我也試著與其合二為一。我和風賽跑,和雨嬉戲,對著太陽大笑,迎著彩虹祈禱。我也不曾一次試著解讀雨的密碼:雨的情愫如同我的心結。她和我一樣,因此無論我快樂還是傷心,她也默默分享和承受著我的一切。當然,觀雨則是一種另類的“尋雨之旅”。即使沒有親身經歷,也可以通過眼睛的觀察,耳朵的傾聽,心靈的感受去發現雨的另一種形態,去詮釋雨的另一種美。
雨或大或小,人或喜或悲,事物總是經時間磨礪而改變。世間沒有永恆的東西,正如雨一樣,落在地上,便消失於“無”!
雨戀,戀雨……
初中語文課前演講範文篇二
“月!”一個“月”字脫口而出。孤寂、淒涼卻上心頭。好一個冰涼寒心的月字,好一個孤寂悽清的夜晚。
舉頭望明月,突如其來的孤單陣陣襲來。
我輕聲詢問:孤獨的嫦娥啊,此刻你在孤冷的月宮做些什麼?在想后羿嗎?在開啟承封的記憶嗎?想當初你們的生活過得是何等的幸福美滿,而如今卻落到了各居一方的地步,彼此都承受著孤獨和相思的煎熬。都是靈藥惹的禍,你後悔過嗎?這麼多年你在月宮閉門思過得怎麼樣了?
孤獨的氣氛總是給人壓抑的感覺。
看著那輪在高空懸掛的月亮,我忽然發現它似乎也不如平常的活潑愛動。緩緩的,漫無目的的在夜空徘徊。因為今天是中秋節。所以它也孤單嗎?也許吧。
月孤單了就以徘徊的方式來消磨時間,那我孤單的時間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打發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啊,就像流水一去不返,但時間彷彿就停留在了這一刻——中秋節。世間高興與快樂都被凍結了麼?我幾乎找不到熱鬧遺留的半點痕跡,留下的只有孤單與落寞。整個夜空、整個世界只有孤單。
“孤”從何來?是因為月的孤獨?可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月要孤獨的時間是很豐富的。可為什麼偏偏就選擇這一夜呢?是嫦娥她激發孤獨感的降臨?還是她看不慣別人因為團聚而興奮,不甘心自己獨守月宮的孤獨。因此,將月調得更大、更圓?還是她……
也罷,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月之孤獨卻賦予了詩人的無限靈感。
自古詩人多孤傲,孤傲必孤獨。於是,李白呤出了千古名篇《月下獨酌》。你看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很想排譴一下胸中積鬱,可是“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知音難覓,怎不感到孤寂,怎能不醉。
蘇東坡的人生失意,也就借酒發揮,對月傾訴“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欲乘風歸去”又恐“高處不勝寒”。每讀蘇公此詞,我總會不免的一笑:在月下即使是發一通牢騷,竟也能發出如此美妙的詩意來。試想,如果沒有了這些與月色相關的千古文章,中國的古文化將枯燥成何等模樣?
至今,中國老百姓歷來都鍾情著月亮,每年八月十五月最圓,這一天是名副其實的月亮節即中秋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人人看月亮、吃月餅。
拿著一個難以哽咽的月餅,終於我走進了那間連月也不願光顧的屋子裡……
初中語文課前演講範文篇三
中國夢本該如此,敗,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倔強傲岸。
孔子被後人稱為大賢至聖,然而在我看來,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逐夢者。春秋戰國,禮崩樂壞,道德失範,戰火紛飛,天下無道。孔子卻懷著悲天憫人的仁愛之心,為恢復“禮治”而四方奔走。為實現自己的主張,他周遊列國,開館授徒,陷於困厄而不屈,遭遇譏諷而不墜,坐盡冷板凳而不悔。楚狂接輿的諷諫,長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擠,都不曾使他動搖。“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就是這樣,明知世道艱難,不可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仍要四處遊說,試圖力挽逛瀾於既倒。雖在當時累累如喪家之狗,卻如日月,照耀歷史。
春秋戰國,一個以天下為己任、敢於擔當的夢,不僅是他的,也是我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逐夢精神,激勵著我為理想而奮鬥不懈,即使失敗又有何悲,又有何悔?在失敗中前行,一樣能走向光明!
中國夢本該如此,成,有揚鞭策馬,登高臨遠的超然脫俗。
莫言,80年代30幾歲就已志得意滿,他的作品《紅高粱》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獲得包括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內的無數獎項。然而他卻沒有因此而飄飄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邊的人物,去記錄身邊的故事。一年年的積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長篇小說,並在XX年一舉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以後,他謙遜地說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成功了而不是忘乎所以,成功了而不是傲視天下,那是莫言做到的,那也是我的夢想。登上高峰以後,不是春風得意馬蹄輕,而是謙虛而踏實;不是止步不前,而是揚鞭策馬,一路長驅,永無止境。
中國夢本該如此,寵辱不驚,熟視歲月如流,有雪底蒼松的不屈,有僻地蘭草的淡泊,只為青山不放鬆。懷揣我的中國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攜長風,浩蕩而去,昂首挺胸風沙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