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和冰雹的區別

  很多人會分不清霰和冰雹,二者看上去都是冰塊,到底應該如何區分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供大家閱覽!

  【霰】又稱雪丸或軟雹。是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形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櫃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通常在地面氣溫不太冷時降落,常見於降雪前或與雪同時下降。霰產生於擾動強烈雲中,是由雪晶或雪團大量地碰撞過冷雲滴,使之凍結併合而成,下降的時候常呈陣性。夏天,在高山地區,天空裡經常有許多過冷水滴圍繞著結晶核凍結,形成了一種白色的沒有光澤的圓團形顆粒,氣象學上把這種東西叫做霰,在不同的地區有米雪、雪霰、雪子、雪糝、雪豆子等名稱。直徑約在0.3到2.5毫米之間。下降時常顯陣性,著硬地常反跳,鬆脆易碎。霰不屬於雪的範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常發生在攝氏0度,也可能存在攝氏-40度附近的溫度,而且屬於未結凍的狀態,霰通常於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冰雹】也叫“雹”,俗稱雹子,有的地區叫“冷子”如徐州,夏季或最為常見。它是一些小如綠豆、黃豆,大似栗子、雞蛋的冰粒。當地表的水被太陽曝晒氣化,然後上升到了空中,許許多多的水蒸氣在一起,凝聚成雲,遇到冷空氣液化,以空氣中的塵埃為凝結核,形成雨滴,越來越大,多了雲託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氣而沒有凝結核,水蒸氣就凝結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溫度急劇下降,就會結成較大的冰團,也就是冰雹。

  一:出現的季節和伴隨出現的天氣現象

  遇到霰時,許多人都以為是冰雹。霰多在冬春季節的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而冰雹常出現在對流活動較強的夏秋季節裡。下冰雹時都會伴隨出現雷電。下霰的時候通常伴隨著下雪,最常見的現象是:下霰在下雪之前,好像下霰是下雪的預兆。此外,霰出現的機率較小,冰雹出現的機率較大。

  二:大小

  外形最大的區別是大小不同,霰通常如米粒大小,直徑約在0.3到2.5毫米之間。冰雹都比較大,大的冰雹有雞蛋大小,有的甚至更大,所以冰雹是災害性天氣,破壞力很大。霰基本上沒有什麼破壞力,不算是災害性天氣,下霰打在人身上都不會痛,因為體積很小了嘛。

  下霰打在車頂上聲音很脆,但不至於造成什麼危險,下冰雹就不一樣了,有的冰雹個頭很大,砸到人的話容易受傷,下冰雹砸死人、砸壞建築物和莊稼的國內外都出現過。

  霰與冰雹的區別三:透明度不同

  冰雹是一種短時間的強對流現象,而霰是一種穩定的“固態降水”。從視覺上,冰雹是半透明的,而霰一般是不透明的。

  霰又稱雪丸或軟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直徑2~5mm,著硬地常反跳,鬆脆易碎。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後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常呈球狀或圓錐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有些地區叫雪子、雪糝等。

  冰雹多來自對流強烈的積雨雲中。冰雹的直徑一般在5-50毫米範圍內,大的可達到幾釐米或幾十釐米。它在雲中的上升氣流要比一般雷雨雲強,小冰雹是在對流雲內由雹胚上下數次和過冷水滴碰並,而增長起來的,當雲中的上升氣流支託不住時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是在具有一支很強的斜升氣流、液態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雲中產生的。

  一般冰雹每次降雹的範圍都很小,寬度為幾米到幾千米,長度為20~30千米,所以民間有"雹打一條線"的說法。冰雹主要發生在中緯度大陸地區,通常山區多於平原,內陸多於沿海。中國的降雹多發生在春、夏、秋3季, 4~7 月約佔發生總數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