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學習習慣指導思想

  有哪些?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農民到大城市務工,他們的子女也跟著來到大城市,那麼對於有哪些?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課題提出的背景:

  1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國家不僅要求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能入學,而且還要為其提供必要的師資和教育條件。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認為,解決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已成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難點與薄弱環節。在全國,處於學齡階段的民工子女有240萬人到360萬人之多,他們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有幸走進課堂外,大部分處於失學或輟學狀態。這個特殊群體的受教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2教育專家指出:大量民工進入城市務工就業,促進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繁榮,加快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給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大量外來民工子女的就讀問題,民工子弟學校猶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這些學校從經濟利益出發,往往不能依法辦學,不合格的師資、不健全的教學制度、簡陋的設施、危機四伏的交通工具、不盡人意的衛生狀況困擾著民工們。

  3近年來,我鎮經濟迅速發展,獨資、合資企業如雨後春筍,吸引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同時他們的子女也隨之大量湧入我鎮,目前我校外來民工子女已經佔全校學生總數的60%以上,這些學生在學習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諸多弊端,如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等。作為一所鎮級學校,我校有責任,有義務承擔為民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的義務,經過規範、系統的學校教育,為將來的成才奠定基礎。

  2、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讓民工子女依法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讓他們從小能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加速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步伐,豐富學校教育水平的內涵,提升學校教育的水準。

  1通過健康心理研究,消除與本地兒童在思想、情感上的隔閡及自卑的心理,發展他們的個性,使他們能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塑造思想純正、道德高尚、個性鮮明、德才兼備的新一代學生形象。

  2通過學習習慣研究,使外來民工子女養成踏實學習的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消除因地區差別而造成的民工子女的成績落後、學科偏差等問題,全面提高學習成績。

  3通過行為習慣研究,矯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自覺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社會公民道德》,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

  4通過家庭教育研究,轉變家長落後的教育觀念,轉變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使他們掌握科學教育子女的技巧。

  二

  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到2004年底,全國範圍內全國範圍內已有將近200所私立民辦民工子弟學校,他們對民工子女的學習問題展開了研究。然而,公辦學校對這一問題關注程度較低,只有部分學校對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進行了研究,成效不大。

  本課題的研究,以少年軍校為催化劑,發掘民工子女身上的閃光點,堅持以教育為方針,以引導為切入點,以活動為訓練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切實辦出學校特色,更好地為流動人口及其子女服務,促進學校不斷髮展。

  三

  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掌握科學的文化知識。

  2、有利於提高民工子女的素質及其家長的素質。

  3、有利於形成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科研意識強的師資隊伍。

  2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1、本課題的研究將豐富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引發教師及家長思想觀念的轉變。

  2、本課題的研究將豐富德育教育的理論。

  四

  完成課題的基本條件與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礎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過去,隨打工的父母進城的農村孩子,上學卻是一件難事。這是一種不平等,是對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利的一種剝奪。現在學校取消借讀費,向民工子女敞開了大門,本校吸納的民工子女佔全校學生總數的60%以上,這一舉措使民工子女與本地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成為可能,同時也為本課題的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我校在取消借讀費前,已敞開大門招收外來民工子女,多年來對民工子女的教育進行了反覆嘗試與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利於本校在今後的研究中加以借鑑和辨證地吸取,開闢一條更利於民工子女健康發展的道路。

  2、研究力量

  本課題是根據教育發展趨勢和學校將面臨的實際情況提出的。本課題組成員由低、中、高年級的教研組長擔任,主要成員均為校學科骨幹教師、骨幹班主任組成,他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和外來民工子女有可親性,對課題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水平,相信在他們的通力

  合作下,定能達到預期效果。

  3、研究策略:堅持“兩手抓”,雙管齊下的原則。一抓家庭教育;二抓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記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兩個教育者——學校與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由此看來家長會就是連線家庭和學校的一個重要的紐帶。因此,定期召開家長會,辦好家長學校,做好家訪工作,定期向民工子女的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為民工們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學理論依據,從而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學校教育:

  研究民工子女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心理品質、學科成績,做好資料積累工作。

  研究民工子女所在班集體的合作、共處及全面和諧發展情況,做好資料積累工作。

  定期召開相關教師會議,研究總結適合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策略。

  五

  課題界定與核心理論

  1課題界定

  1、民工:是指來自太倉以外的外省外市來到本地務工的人員,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職業,收入較少,家庭生活條件相對較差。

  2、民工子女:是指來到本地務工人員的子女。

  3、習慣:“習慣”在《辭海》中解釋為:“由於重複或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良好行為習慣有利於個人和集體生活的安排,不良習慣則起有害影響。”《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

  4、學習習慣:長期訓練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學習方面的定型性行為。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力定型。

  5、行為習慣:有意識、有目的培養的,由於重複而鞏固下來並變成人類社會需要的,長時間裡逐漸養成的個人行為方式。學校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

  6、民工子女的學習行為習慣研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託學校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民工子女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施加影響,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培養健全人格,營造適合這些學生良好發展的學校氛圍,它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

  在研究中對其活動的特點、過程和規律進行理性的分析,並上升為理論的過程。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馬斯洛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強調愛、創造性、自我表現、自主性、責任心等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徵的培育,對現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作為人本主義代表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傑斯,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積極倡導人的潛能的實現,強調人的自我表現、情感與主體性接納。他們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創造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人本主義教學思想關注的不僅是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關注教學中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瞭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 因此,學校教育應努力培養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較綜合素質的合格人才,使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教育公平的理論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體現了古代樸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圖被認為最早提出實施初等義務教育,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民的教育權利。在教育領域,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權利平等與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教育權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經濟領域的平等權利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它有利於促進社會平等,有利於促進個人心理和道德生長的“發展”。在存在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況下,給人提供公平競爭、向上流動的機會,幫助弱勢者擺脫他出身的那個群體的侷限,顯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狀態,減少社會性的不公平。現代社會的教育,被視為是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

  3、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是馬克思在表述未來社會時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人的體力和智力,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和統一的發展,即人的體力、智力、能力、志趣精神,道德審美情趣等獲得全面的發展。理論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我們開展的研究,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這是由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學說所決定的。是當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六

  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1理論假設

  1、假設在小學教育階段,根據本著公平教育原則,依法保護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益,消除因地區、經濟差別而帶來的心理隔閡,打破地域限制,給予民工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給民工子女以家的感覺,就能夠讓他們與當地學生在祖國的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全面提高外來人員的整體素質,推動城市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從而豐富教育公平的理論和豐富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2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樹立家長的正確的教育觀。

  2、通過課題研究,養成外來民工子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發展健康的心理。

  3、通過課題研究,探索出適合外來民工子弟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4、通過課題研究,縮小外來人員子女與本地少年兒童在受教育方面現已存在的差距,在小學畢業時接近或達到本地人員子女畢業生的綜合水平。

  七

  研究內容設計

  1、調查民工子女學習行為習慣的現狀:調查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及家庭教育狀況。

  2、學習行為習慣探究: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外來民工子弟學習、行為、家庭情況,分析他們的心理障礙,對反饋資訊做出調整,制訂出適合民工子弟學習、行為、衛生習慣的計劃,探尋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3、心理素質研究:對民工子女的心理失調與心理障礙及不良現狀及產生原因進行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開展和加強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的輔導教育,增強“民工子女”的心理保健能力,預防和糾正心理偏差,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促進心理素質的發展。

  4、 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既是當今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支柱,更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而我們的民工家庭在對子女的教育導向、教育內容、期望值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通過建立家長學校,理論的學習,端正家長對教育的態度,使他們及時瞭解現代教育的資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

  八

  課題過程設計

  1準備階段 2004年12月~2005年1月:針對我校生源的特點及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課題方案的設計,制訂較為完善、切實可行的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05年2月~2006年6月:定期學習教科研理論、課題相關專著、新課程解讀等。利用問卷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外來民工子弟習慣差、學習差的原因,形成

  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原則和策略。針對外來民工子弟弱項形成的原因,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實驗、研究;將研究成果上升為經驗、理論,完善理論假設,驗證假說在教學中的效果和作用。在研究過程中組織若干次專題研討,改進方法,優化操作,做好資料積累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3結題階段2006年7月~2006年8月:整理研究資料,反思研究過程,提煉出有效的外來民工子女教育的方法、模式,並不斷推廣、應用,形成我校獨特的教育、教學模式,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負責人:朱曉峰、許惠芳

  九

  研究方法設計

  1研究物件:

  所有就讀於我校的民工子女。

  2研究方法設計:

  1、調查法:調查已入學的民工子女以前受教育的狀況,實際水平,調查民工的家庭教育情況,以便在今後的研究有的放矢地採取方法、策略。

  2、文獻法:結合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閱讀有關流動人口的報道、調查報告,瞭解社會生活中,人口流動促進經濟發展,學習有關課題研究的專著,增強課題研究意識,學習相關課題。

  3、行為研究法:注意外來民工子弟各種行為習慣的表現,找出他們的共性和個性;針對其不良行為,指出缺點,分析利害關係,併為其樹立學習的榜樣,促使其向優秀學生看齊,改善。

  4、個案分析法:選擇不同班級、來自不同外地、原有基礎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個體學生進行建檔分析。

  5、 經驗總結法:研究過程中,不斷地階段交流、總結,再通過不斷付諸實踐、驗證,不斷地完善,針對有特徵的個案進行交流、總結,完善研究成果。

  十

  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學習制度保障

  定期學習教育理論專著,定期聘請專家作輔導講座。

  2組織機制保障

  由本校在教學第一線的教研組長、學校分管教科研的領導組成課題研究領導與管理小組,加強過程管理,確保研究活動的正常化、經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3研究隊伍保證

  由學校骨幹教師組成課題研究隊伍,定期參加理論學習]課題研討、學術活動,定期邀請專家指導,提高研究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素質。

  十一

  預期研究效果

  1、促使外來人員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發展健康的心理,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縮小外來人員子女與本地少年兒童在受教育方面現已存在的差距,在小學畢業時接近或達到本地人員子女畢業生的綜合水平。

  2、促使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和個人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完美結合。

  3、促使學校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積累適合外來民工子女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豐富學校教育教學理論,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從而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

  4、在課題研究結束時,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報告,將參加課題研究的專題總結、活動內容彙編成冊,彙編相關的論文集,將學生的習作彙編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