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不好有什麼提高記憶的方法

  記憶力不好是很多人存在的現象,有些人因為記憶力不好導致錯過一些重要的事情。記憶力不好該怎麼辦呢?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記憶力不好該怎麼辦,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法1、組織

  組織是學習和記憶新資訊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把學習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單元,並把這些單元置於適當的類別之內,這樣,每項資訊都同其他資訊聯絡在一起。齊心學習法認為,記憶能力的增進,是組織的結果,因為學生可以用各類別的標題作為提取資訊的線索,從而減少回憶時的記憶負荷。

  一些心理學實驗表明,小學四年級以下的學生一般還不能自發地對資訊加以分類,然而,通過教學可以教會他們這種分類的技能,從而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這種教學包括向學生說明如何把課文分成一些有意義的段落;如何把各種觀念組合在一起;如何為每一段落列出小標題等。事實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常常採用這種方式。

  可見,組織是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的變數。教學內容排列組織的方式,對學生將會學習和記憶些什麼產生重大影響。因而,怎樣使教學內容組織得更有意義,成了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探究的課題。

  事實上,早在三十多年前,人們就發現,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記憶內容的數量。因此,如果把資訊組織成塊,或者說,把資訊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類別,就能使資訊保持得更長久些。

  一些心理學家相信,如果學生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他們會保持這些活動的主要特徵,無論教師是否要他們回想。實際上,學生在校學習的絕大多數內容,都可以通過讓學生在某種認知結構內來吸收新知識,使其有意義,從而加深學生對其的領會,增強記憶。

  方法2、做筆記

  我國有句俗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筆記實際上是把複述和組織的許多功能都結合在一起了。一些實驗結果表明,回想當時做過筆記的內容的概率,是不做筆記的7倍。對一些大學生的研究也發現,學生在聽講時自己做筆記,在3周後的回憶測驗中,與聽講時不做筆記或事後看過別人筆記的學生相比,成績明顯要好得多。

  據心理學家分析,聽講時做筆記,資訊加工過程與只聽講不做筆記是不一樣的。前者的資訊流程是從耳→腦→手→紙。這種資訊的外部貯存為回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手段。這對記憶來說,比做筆記本身更有意義。

  方法3、提醒

  除了設鬧鐘之類的提醒,提前把要用的東西或要做的事情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

  例如出門總忘記東西的人,不妨在門邊放一個收納盒,回家可以順手放鑰匙,第二天需要帶出門的東西一想到也立即放收納盒裡,這樣就不那麼容易忘記東西;

  再例如,想在出門之前洗上衣服,可以把洗衣粉提前放到鞋的旁邊,出門前看到洗衣粉,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來洗衣服。

  總之,我們的記憶並不是隨時處於靠譜的狀態,足夠的休息是其根本,加上外部的輔助和一些良好的習慣,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避免遺忘重要的事情。

  那麼,即使發生偶爾的遺忘,也只是無傷大雅而已。

  方法4、複述

  複述在學生保持資訊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使用複述這一策略時,其複雜性和精緻性在程度上的差別是很大的。而且,學生在何時複述、複述什麼以及怎樣複述等方面,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再者,學生年齡上的差異,也會反映在他們所使用的複述策略上。

  研究表明,小學三年級學生在複述時,一般只是根據原文逐字逐句地背誦,很少把它與其他有關內容聯絡起來;而六年級學生複述時就比較主動,他們會把各方面的內容聯絡在一起,但這種情況並非一成不變的。教育心理學家發現,教師完全可以教會小學二年級學生掌握把各方面內容聯絡起來複述的策略,而且,他們一旦學會這種策略後,在以後類似的學習情境裡,仍然會使用這種方法。

  方法5、視覺映象

  自古希臘以來,視覺映象就已被看做是一種強有力的記憶輔助手段。許多心理學實驗結果也表明,學生在記憶各種文學作品時,若能對作品中所描述的事件形成視覺映象的話,會有助於記憶。但是,要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邊閱讀時邊形成心理映象,似乎沒有什麼益處。而如果對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提出這一要求,學生顯然能夠從形成視覺映象中有所得益。如果不是要求學生邊閱讀邊形成視覺映象,而是在閱讀一段文章之後,想象這段內容的各種情景,則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心理學家們還發現,如果在教科書上配有適當的視覺圖象,學生回憶這些圖象的說明性文字的數量就會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