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資料

  高考歷史複習題的知識點特別多,也特別難記。大家可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907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07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方法:以奴隸社會為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於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三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築——標誌著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的阻礙

  例三: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雲湧。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最高統治權集皇帝於一身。

  3意義:

  A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為歷代統治者繼承和發展。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的獨立。

  ****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礎,君主****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四、秦始皇的功與過:

  功:1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採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

  過: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

  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稅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書坑儒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五、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並不同:一個以血緣關係為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六、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為獨裁統治歷代都採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君主****。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誌****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七、評價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亂

  2、東南——收復臺灣,設臺灣府

  3、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

  4、東北——收復雅克薩之戰,簽定《尼布楚條約》

  5、漢化政策,

  6、加強蒙藏民族團結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八、評價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民族關係上: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絡,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

  3、對外關係上: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

  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個人品質上: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九、唐太宗的評價的採分點

  1、政治上:納諫、用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舉制。

  2、經濟上:休養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調製、輕徭薄賦、“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則

  4、民族關係:“戰而後和”策略、“羈縻府州”設定、安西都護府、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團結政策

  5、對外關係:開放政策、大都會、鴻臚寺卿、玄奘取經、兼收幷蓄方針、對日本朝鮮影響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科舉制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2、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展,尤其是文學的發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為核心、為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科舉”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定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僕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1、政治上;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

  2、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3、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4、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

  影響:1、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一、古代中國科技發達的原因和明清落後的原因

  一發達原因:1、政治上長期統一局面

  2、經濟上,農耕經濟繁榮

  二落後的原因:

  1、經濟上,小農經濟限制了對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科技發展缺乏社會和生產需求的動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縛,阻礙科技進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視自然科學的教育,文字獄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科技發展缺乏人才培養的社會環境。

  4、對外政策:閉關鎖國,限制對外交流,阻礙進步

  5、文化傳統上,“重道輕器”,輕視科技發展,沒有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4大發明看出理論不足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二、東西方科技發展比較

  1、中:重視經驗。西:重視實驗

  2、中:重視綜合,西:重視分析

  3、中:重視實用,西:重視理論

  4、中:重視服務於農業,西:重視服務於工業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相同點;

  1範圍上——都屬儒學

  2主張——都屬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3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4地位影響——都是古代哲學的重大成就

  不同點:

  1對宇宙的構成,分別屬於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2道德主張,“天理”為行為規範“內心”自修,自省達到良知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四、五次侵華戰爭中的三次戰爭及影響

  1、‘1840年,鴉片戰爭——近代史開端,《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半殖半封——英國工業革命後需要開啟中國市場

  2、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資本輸出為主取代商品輸出為主經濟侵略方式改變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完全淪為半殖半封社會,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侵華工具

  中國人民的愛國救國方案和鬥爭

  1、1852—1864年,——農民階級救國——太平天國運動

  2、19世紀60—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運動

  3、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戊戌變法

  4、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6、1921年——1949年——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五、中國向西方學習實現近代化的程序

  1、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學習西方軍事技術

  2、地主階級洋務派——學習西方軍事和民用工業

  3、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梁——學習西方君主立憲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資產階級革命派孫——學習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國人的路

  5、資產階級激進派陳李——學習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

  6、無產階級共產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革命走蘇聯人的路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六、中國的近代化的三個歷程

  孫中山為維護民主與共和進行了哪些鬥爭?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國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獨裁

  3、1915年——護國運動——粉碎袁世凱復闢帝制

  4、1917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反對段祺瑞,維護《臨時約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

  6、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七、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黨時期2個大會1個綱領

  2、1924——1927——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即“國民大革命”時期統一戰線

  3、1927——1937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道路、長征、遵義會議、西安事變

  4、1937——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2個戰役、1條統一戰線1個大會

  5、1946——1949年——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

  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或者叫“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歷史的複習知識點彙總十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分期

  1、1949——1952年——三年經濟恢復時期

  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戰爭

  2、1949——1956年——八年過渡時期

  3、1956——1966年——十年建設時期

  4、1966——1976年——十年時期

  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時期

  6、1978年——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即“改革開放時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