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複習方法和詩歌的複習知識點

  掌握一些的語文的複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複習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於高中語文的複習方法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的複習方法

  -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以音猜義法

  古代漢語中,語音和語義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可以運用聲訓***訓詁學術語***原理,找到通假關係,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句中“頓”與“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即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頓”通“鈍”。又如:昌期少年,不閒吏事,***閒:空閒******04年湖北卷試題***。句中“閒”與“嫻”通假,“熟悉”的意思,“嫻於辭令”即為明證,“不閒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試題把“閒”理解為“空閒”就是錯誤的。

  高中語文複習指導 -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知識點:以形析義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造常常與這個漢字初始所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係。漢字中的形聲字佔80%以上,其義符也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特別是義符來探求、解說實詞詞義。如:“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賈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滄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義應與水有關,聯絡後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滄溟”為“大海”的意思:“輟”字,口旁,與吃、喝、叫有關,聯絡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斷其含義是“吃”或“嘗”。再如:“***先軫***免冑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兒”指人,上部“二”指明字義所指部位在人體頂部。故“元”是表示“人頭”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頭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擊人頭部,因而“寇”指“盜賊”。“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頭。

  - 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知識點:以今推古法

  以今推古法,即以現代漢語中的合成詞,成語語素意義來推斷該語素在古漢語中的含義。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現代漢語中組成的合成詞有“疏通”“疏導”“疏浚”等詞,這些詞中的語素“疏”,與“通、導、浚”都是同義並列,因此,“疏”解釋為“通”,這樣“疏八珍之譜”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可以喻大 *** 喻:比喻******2005年遼寧卷高考題選項***現代漢語有成語“家喻戶曉”、“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明白、瞭解”的意思,選項文句意為“***我陳述的事情雖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故選項解釋是錯誤的。

  -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溫故知新法

  對於某些詞義不明,就要回憶它在哪些已學過的課文中出現過,是什麼意思,哪種含義與這個語言環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處的含義。如:“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句中“及”已知學過的義項有“趕上”“到達”等意思,“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淵明《陶花源記》***即是依據。這裡用法與“到達”相接近,但不確切。“到達”可引伸為“接觸”,由此再引伸為“實踐”。該句中“及”即為“實踐”的意思。“履”字,已知學過的有“鞋子”之義。如“鄭人買履”,接觸過的成語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講,這是“履”的本義。此句中的“履”應是在本義的基礎上引伸為“走過”、“經過”或“實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佔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質:質問******05年重慶高考試題***“質”字,已學過的有“做人質”“做抵押品”的意思***“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即為明證***,全句意為“有富人不佔有田籍卻以別人的田券作抵押霸佔土地萬畝”。又如,高考題判斷下列選項的正誤:A、諷帝大徵四方寄技 諷:勸告。B、鹹私哂其矯飾焉 哂:譏笑。C、恐為身禮品,每遇人盡禮 遇:優待。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 務:致力。本題考查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考查的這幾個實詞確實是在古詩文中十分常見的,或曾在課文中見過,或在常見成語中使用,我們完全可以比照相關的句子去理解:A項中的“諷”比照“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C項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竊符救趙》***,D項中“務”比照“除惡務盡”等等。它們各自與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或成語相同的詞意思一樣,然而,畢竟本題有一定難度。C項中的“遇”解釋為“優待”似乎也正確,無論是“遇臣甚厚”還是“每遇人盡禮”,“遇”句都有“優待”之意,但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決:一是“遇”這個詞本身不含“優”的意思,只是對待;二是聯絡原文段上下文來看,後半句“遇……盡禮”合在一起為“以禮善待”之意。所以“遇”應為“對待”的意思,故C項解釋是不正確的。 -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以音猜義法

  古代漢語中,語音和語義有一定的關係,我們可以運用聲訓***訓詁學術語***原理,找到通假關係,用本義去解釋借義。如:“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句中“頓”與“鈍”字形相似,讀音相近,“鈍”的含義是“不鋒利”,“甲兵頓弊”就是“甲弊兵鈍”,意即長期放棄戰備,鎧甲破弊,兵器也不鋒利了。“頓”通“鈍”。又如:昌期少年,不閒吏事,***閒:空閒******04年湖北卷試題***。句中“閒”與“嫻”通假,“熟悉”的意思,“嫻於辭令”即為明證,“不閒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試題把“閒”理解為“空閒”就是錯誤的。

  高中語文複習指導 -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知識點:以形析義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的形體構造常常與這個漢字初始所表示的詞義有或近或遠的關係。漢字中的形聲字佔80%以上,其義符也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漢字的形體結構特別是義符來探求、解說實詞詞義。如:“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賈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滄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義應與水有關,聯絡後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滄溟”為“大海”的意思:“輟”字,口旁,與吃、喝、叫有關,聯絡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斷其含義是“吃”或“嘗”。再如:“***先軫***免冑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兒”指人,上部“二”指明字義所指部位在人體頂部。故“元”是表示“人頭”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頭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擊人頭部,因而“寇”指“盜賊”。“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頭。- 常見文章體裁

  議論文

  1,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的種類:事實論據,道理論證

  3,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4,論證方法:立論,駁論

  5,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引論*** ***本論*** ***結論***

  議論文論證法:

  例證法,對比法,比喻法,引證法,用典法,歸納法,演繹法,引申法,假設法,類比法

  記敘文

  口訣:把題目演繹為一個故事***情節***

  把故事表達成一個思想***情感***

  將這種思想蘊涵於描寫之中***情境***

  謂前狀,謂後補,定語必居主賓前

  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借景抒情:前是景物,後是抒情

  寓情於景:都是景物

  情景交融:景物都用修飾

  語言藝術:化用成語

  用諧音

  運用修辭,誇張,對比

  概括特點,標新立異

  以情動人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語文的古詩詞知識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