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科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

  學習歷史,有利於我們開拓視野,活躍思路,豐富史論,那麼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有哪些?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

  一、觀念轉變,早作準備

  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於中考在去年才考歷史,而且作為綜合科來考,初中課時安排少,許多學校又缺乏專業教師,歷史在有的學校形同虛設。學生初上高中後,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願認真聽講,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屬新編教材,從觀點到史實,從容量到質量,從廣度到難度,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歷史學科本身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和高考改革帶來的結果。緣於此,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課時少,進度緊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漸紮實的情況下,如何更新觀念,適應新形勢,學好新教材,是擺在每一個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二、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對高一新生來講,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初中歷史教材注重史實,形象而生動,而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觸《中國近代現代史》時較為頭疼,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具體來講:①要培養自學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後,有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是必須的。

  總之,自己掌握了主動權,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②注重知識的聯絡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佔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絡。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絡,學以致用。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理清主線,建構體系

  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的掌握離不開記憶,但記憶並不等於死記硬背,透徹的理解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對高一新生來講,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是按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錯誤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高一學生首先應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務必因果關係明瞭、邏輯清晰、概括精練、重點突出,這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給章節以準確的“定位”,即闡釋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猶如電腦網路,隨時可呼叫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第三,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綱”,即教材的主線。如新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的“四部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階段1840—1864——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形成1860—1895——中國半殖民地地位的確立階段1895—1901——中國半封建社會形成的階段1901—1912。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高一學生克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瞭然於胸。當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時間內達到這種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為他們指明瞭一個努力的方向。

  高考歷史的學習技巧

  一、換位思考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將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正反兩方面的特徵全部或部分換位後進行思考。我們以學習“美國內戰”為例。美國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獨立後南北雙方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我們將南北雙方換位,進行逆向設問:假如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那麼南方能否允許北方奴隸的存在?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需要市場、原料和自由勞動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實力強大和人民支援。我們仍將南北雙方換位後進行逆向設問: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強大,那麼北方還會取勝嗎?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況要更復雜,更因難些。因為資本主義經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北方取勝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進而,我們還可以得出更深一層次的結論: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者,任何背離民心者,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歷史事件雙方的結論,以及對歷史現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們都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同學們不妨多嘗試一下,一定會有不少意外的收穫。

  二、換角度思考

  換角度思考是指我們對歷史事物在從常規的、角度思考之後,另闢蹊徑從其他角度去思考。這既有利於探索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發生的多種因素,又符合歷史創新思維的多維性特徵。

  我們以學習“隋朝的大運河”為例。對大運河的開鑿,常規思維一般從兩個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強了南北交通,鞏固了隋朝對全國的統治,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繁榮;二是它勞民傷財,地方官吏乘機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騰,加上隋煬帝本人極盡奢華,政治腐敗,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我們換角度設問:工程如此巨大,無疑要耗費鉅額的財力和物力,假如隨朝經濟凋敝,國力貧弱,那麼能鑿成這條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嗎?當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從反而證實了教材上的結論:隋朝經濟繁榮。還有,在長達四五千裡的複雜地理和水文環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運河通道,這不正好反映了那時的水利勘測和工程設計的高超水平,從而證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創造力嗎?這一點也是教材上所沒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發散性逆向思考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由一點到多點,由點及面,由此及彼,進行多向思維。而發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規思維的發散性思考。它可以強化我們對某些知識點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我們再以學習“淝水之戰”為例。淝水之戰是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後,由前秦發動的統一戰爭。按照常規思維,大凡“統一戰爭”都是順應了民心的,因為人民都厭惡戰爭,都渴望統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環境,所以它應該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援。可是前秦發動的“統一戰爭”為什麼卻遭到了人民的反對、不得民心呢?這是前秦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進行發散性逆向設問:人民為什麼會反對“統一戰爭”呢?從前秦軍隊中士兵的構成來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強徵而來的,他們受盡了民族壓迫之苦,強烈地渴望擺脫前秦的統治。因而可以判斷:人民決不是反對國家統一,而是反對由前秦來號令統一。民族矛盾的尖銳,使前秦並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當然也還有其他的原因,如秦軍的指揮者在戰術上失當,作為統帥,苻堅驕傲輕敵;秦軍缺乏訓練,戰鬥力不強等。我們繼續作發散性逆向思考;根據當時的形勢,從前秦的對手東晉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敗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秩序相對穩定,有抵禦外敵入侵的能力。這樣,前秦失敗的原因就可總結出這五條來。同學們可聯絡所學史實來思考。

  高考歷史的複習建議

  夯實基礎知識、理解知識點

  首先要準確記住歷史時間、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概念等基礎知識。多看書、常複習、採用一些容易記憶史實的方法,如:比較記憶方法、理解記憶方法、聯想記憶方法如時間聯想法、人物聯想法、事件聯想法等記憶歷史史實。

  其次是要掌握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內在聯絡,以重要知識點為基點。如文藝復興這個知識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隨著歐洲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識形態領域衝破宗教會神學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於是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興起,它促進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而文藝復興所表現出來的人文主義創世精神,又極大地鼓舞著當時的人們去探索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地理大發現就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與此同時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資產階級藉助反對天主教會神學形式進行反封建鬥爭,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推動了整個歐洲社會的進步。文藝復興是在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發展的前提下出現的,同時它又與地理大發現及宗教改革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鳴鑼開道。

  當我們理解了文藝復興與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發展、新航路的開闢和宗教改革的因果關係和內在聯絡後就很容易解決這段歷史問題。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實

  將知識系統化和形成完整性對學生複習歷史有重要的意義。如中國近代的每一個變化無不與世界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複習中國近代史一定要把歷史事件置於世界的大背景中學習,形成歷史知識系統化、完整化。每年高考出什麼樣的題,學生在考前很難預料,但學生可以做到"有備無患",就是將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

  如"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分界線,是新舊民主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的背景從國際角度分析是一戰和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從國內角度分析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北洋軍閥統治對內鎮壓革命對外賣國,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巴黎外交失敗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而"五四"運動的條件包括:內部條件―――經濟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政治階級條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學的指導;外部條件―――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指明瞭解放的出路,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一個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設問,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實都是一個,所以對每一個歷史知識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從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來分析,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知識點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層深入的特點表現在選擇題上;能力的考查體現了"綜合"的特點,尤其是考查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從近兩年的高考試題的答案來看,精練、概括性強、可操作性強,而且許多答案出自於書上的內容甚至章節目錄及標題表現在材料式的問答題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題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這樣幾種情況:

  1、考查基礎知識的準確再認再現;

  2、考查應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3、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考查在比較知識異同基礎上的歸納、概括歷史概念和歷史事件屬性的能力;

  5、考查在龐雜的史料中提出有效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

  6、歸納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7、考查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的再造能力和潛在能力;

  8、考查各科綜合能力的掌握情況。

  當學生理解考題的指向性後,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對於答歷史試題有重要意義。試題的角度的變化再多樣化也離不開基本的歷史知識點和基本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答題時要"以不變應萬變"。

1.高考文綜學習方法

2.高考歷史應該怎麼去學習才好

3.學霸是怎樣學習的

4.高考英語提分八大技巧

5.高考狀元談生物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