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之人生之道
人生對我來說一直是茫然的,因為那是一種未知,不知道人一生中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現在我們常常能聽到一些人為光陰而嘆。就像劉禹錫所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也就是說蒼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卻有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就像《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出見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可見,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當對人生做一個規劃。可是,我們該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幾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的座標,人生的規劃。在這個人生座標上有幾個事情被孔子特別的強調了出來。
“十五而志於學。”這是說十五歲應該立志學習了。這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但今天看來,十五歲才開始學,實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們五,六歲時,就已經進入學校了。但是我們學得怎樣呢?孔子給自己,也給他的學生一個要求:“學以致用。”這個標準我看後非常慚愧。因為我已經過了十五歲,而且已經學了十一年了。但學到的可以至用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這似乎與現在的教育制度有那麼一點點的關係。我並不知道現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麼樣了,但我知道我離“向學能為己之學,學以致用。”還差得很遠很遠。“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提出“正,反,和”的觀點。他認為我們在童年時,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時,我們會出現逆反心理,覺得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邪惡和黑暗,一切事物#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 end#都是醜陋的。而到了三十歲時,我們就應該到了“和”的階段。我們應該建立心靈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對多種選擇時,應該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對太多的選擇時能敢於捨棄,使心靈變得淡定而從容。孔子對“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釋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學習上達,讓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說當我們到了五十歲時,內心要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六十而耳順。”之中“耳順”的意思是聽別人說什麼都覺得有道理。這並不是意志不堅定的表現,而是因為內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個年齡段的人說出的話。這樣即是給了別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說:“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而人到了七十歲,才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孔子的人生座標了。也就是孔子教導大家的人生座標。于丹教授認為,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是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是的,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能方便的得到大量資訊,這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生命的效率。而且,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都是要讓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讓我們做一個有君子仁愛情懷,能符合社會道義標準的人。讓我們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社會的崗位,都能作出一種無愧的交待。讓我們提前實現人生的最高境界。這也就是《論語》的精華,即是人生之道了。
篇二
人生對我來說一直是茫然的,因為那是一種未知,不知道人一生中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但有時我也會去想,在我多年之後將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呢?
通過論語的學習,改變了很多之前的想法和理論,之前在面對別人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等等時,我的理解是30歲必須有自己的事業,也等於說在30歲你還沒有什麼發展或成就,那就說明你一生都不會再有什麼發展了,而這一課告訴了我,孔子理解三十而立並不是這樣,而是對事物有了正確的認識,有了自我的判斷和原則,也說到只有我們內在也就是我們的心理年齡成熟了,才能在外在的事業上得到提升。
其實現代人把很多東西都變質了,把之前重內在修煉演變成重視外在因素,就像七個習慣裡所說的,性格魅力與人格魅力,這就是一種不好的轉變,畢竟外在的一切都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只有我們內在的修養到了一定的階段才能有長久的體現。
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你爭我鬥,我不是很喜歡,人一生有多少個年月,對那些身外之物何必那麼看重呢,在我們生時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平和、淡定、內心充實的生活,那樣才能獲得真正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就如有個故事的最後一段是這樣的:那是一個富人,在他的葬禮上,有人問:“他留下了多少遺產?”這時有人回答道:“其實他什麼也沒帶走。”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告訴我們物質上的東西再好,你現在爭奪的再多,等到百年之後那都將不再屬於你,最終還是平凡的離開。
所以說,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儘可能的以助人為樂,心靈富足為標準生活才是真!
篇三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後,感覺《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感受頗深。
偶然讀到 《論語》裡的這段話, “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北師大教授于丹對於此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並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聖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慾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如“三十而立”,“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言者切切,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擊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經,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
“三十而立”的真正涵義是指一個人的人生階梯已經進人一個關鍵時刻.因此,在“立”起來的這個階段前形成比較好的人生基礎,對人的一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三十的時候,立是人內心的確立,人在這個時候就要明確自己的很多的東西。于丹稱其在三十歲以前用加法過日子,三十歲以後,用減法過日子三十歲可以說“不”,因為,世界上有些東西是自己不需要的,三十歲的人要活得尊重和從容,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一種從容不迫的堅定。對於現供職於北京師範大學,還身兼數職的于丹來說,她對現在的工作,不是用喜歡來形容,而是用熱愛,一個人一但對於自己的工作達到熱愛的程度,那麼這也算是她這輩子最奢侈的事情了。
眼下,我已到了而立之年,也有了一份自己較滿意的工作,當然還達不到熱愛的程度,但相比有些人認為“三十而立”就是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擁有一輛車、穩定的工作、美滿的婚姻生活,那麼我的現狀對我而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固此,我認為,用內心的堅定維繫自己的平衡,用對不斷變動的社會生活的體悟與理解收穫內心的堅強,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這,才是對“三十而立”最有現實意義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