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論語心得天地人之道讀後感
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這種合是心境之合,自我認識之合。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歡迎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後,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為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紮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並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幹。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麼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幹的事讓你來幹。現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裡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物件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裡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並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後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範文2
在“天地人之道”中,感覺到了自己作為人的偉大,因為天地人合稱為三才。神話中的盤古作為人的代表,與天地一起成長,於是“神於天,聖於地”就成了人生最終要達到的一個境界。這六個字也成了中國人的人格思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行為的拓展。于丹和孔子都認為:只有理想和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在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我們不難發現兩類人,一類就是入世者,還有一類就是出世者。其實這兩類人正好走了《論語》所言的兩個極端,《論語》極其強調中庸之道,很多人覺得是平庸、圓滑之意,實在有失偏頗。人不能沒有夢想,人亦不能沒有現實,夢想與現實的結合,才是真正的和諧。
範文3
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提到了《論語》中的“子貢問政”一章。孔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三個條件:足兵,足食,民之信矣。而這三者當中,民之信矣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國家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沒有信念的人就如同行屍走肉。沒有信念的人就算身體再強壯,也是不堪一擊的。沒有信念是可怕的,沒有信念就難以談到幸福感。而今人們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不是用GDP,而是用GHP——幸福指數。而幸福指數更多的主宰在於人的內心。于丹認為,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當我們一直忽視審視內心時,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迷惘,到最後無法回答最簡單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我都活了些什麼?
在“天地人之道”中闡述了《論語》中關於一個人要的達到和諧的兩個關鍵字:“忠”和“恕”。這兩個字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又要想到別人。另外《論語》中還有兩句話,表達了這層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我看來,現在在倡導和諧社會,如果舉國上下都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社會要不和諧都難。當然,這種思想,要自上而下,最後要達到這個標準的是普通的民眾,而不是官員。也或者這麼說,一個人要想真誠的“三省吾身”,這兩條是最好的標準。
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這種合是心境之合,自我認識之合。只有當一切的心境達到最平和的時候,人才是站在自然界之中最強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