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活動方案
中華民族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制定好活動方案,有利於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活動,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最神聖和最重要的日子,傳統節日的魅力之處在於凝聚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激勵人民奮發向上,寄託了對來年的祝福與希望。
我國傳統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遠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國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響也不可磨滅,它己滲入到炎黃子孫的骨髓之中,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春節,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家家戶戶為迎接春節忙碌起來了,王安石《元日》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歌詠春節的詩歌:“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家家戶戶點燃爆竹,閤家喝著屠蘇酒,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來迎接新年的到來。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放爆竹、喝屠蘇酒、貼門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節日氛圍的民間風俗畫卷。春節的習俗有: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迎接一個充滿希望、豐收的新年;寫春聯,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在周代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歲月的惜別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故蘇軾《守歲》中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開門放爆竹,如范成大《爆竹行》中形象地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拜年,文徵明《拜年》對相互之間拜年習俗的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還有接神、拜財神、十五元宵節燈會活動等等沿襲至今,現在甚至出現了大年三十必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傳統,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邊看春晚一邊守歲,顯現出濃烈的節日氛圍和家人團聚的溫馨。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其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尚圓,即重視團圓。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生產方式相對固定,總是以家庭為單位,注重“閤家團圓”。團圓意識已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標識,由傳統節日團圓主題所形成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獨特民族心理,它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華夏子孫,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提供著一道堅不可摧的心理屏障。渴望團圓是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中極富民族特色和魅力之所在。春節之前最重要的日子要數除夕了,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除夕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吃年夜飯,不管身處何方,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一家人總要團聚,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團圓飯。它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飯菜擺滿一桌,閤家團聚,共吃團圓飯,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春節本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但是卻有很多因漂泊在外而無法與家人相聚的情況時有發生。唐代詩人崔塗終生飄泊,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所以《除夜有感》一詩也是充滿了異鄉的悲哀:“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 詩人客居在萬里之外,在佳節到來之際由於無法團聚感到更加孤獨,滿懷鄉愁,內心的失落尤其強烈,思鄉之心更切。唐代詩人王維的千古佳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無法相聚的孤獨之感。因此,當傳統佳節來臨之時,對於那些外出未歸的遊子,人們在團圓時或空出一位,另置碗筷,表示對未歸之人的思念之情。
二、以和為貴。“持中貴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觀念,而且也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群體心態。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朝形容宋代首都東京過節時:“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這裡“片子飛”說的就是達官貴人們一到春節,就四處發“片子”,相互拜年送祝福,體現了和和氣氣的節日氣氛。一般來說,在節日期間,很多的矛盾和爭執都被擱置下來,就算是宿敵,在此時此刻都會道一聲節日快樂的祝福,都不想破壞節日氣氛,這便是節日帶給我們的最好的禮物。
三、禮尚往來。在傳統節日裡,人們比平常更講究禮儀,這些禮儀又可分為神靈界和人間兩類,如春節的貼門神、送財神等,非常講究。僅以春節“拜年”為例,初一要先拜父系,即兒子拜父親;初二再拜母系,即女婿拜岳丈。在眾多的節日風俗中,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日來往可以說是人際關係、家族關係帶有集會性的活動,在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相互贈送禮品,可能是和節日有關的,比如端午節送粽子、中秋送月餅之類的,也可能是節日通用的禮品等等。通過這種正常的來往,可以互相問寒知暖,密切關係,加強交流。
四、重血緣。中國是一個重血緣、親緣關係的、以宗姓家族為基本社會結構的國家。在封建的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 以及以儒家仁義道德為信念,使中華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緣的家庭倫理本位的價值觀。[5]宗族是構成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單位,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觀念,重視家族之間的情誼和血親聯絡。正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因此在重大節日和活動事,家庭成員都要團聚在一起,共度佳節。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春節,以血緣為基礎的家族都要團聚在一起,加深情誼。
中國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是民族歷史與文明的產物和象徵。一個民族的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於該民族的文化傳統中,而中國傳統節日便是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來越成為作為民族自我認同和國際形象的標誌。傳統節日具有重要的價值,無論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是在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等方面,仍然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標準。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組成內容的傳統節日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我們應該將其繼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活動綜合實踐方案
感受中國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魅力
一、主題背景: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時下我們對洋節付出的情感明顯多於我們自己的節日。我們記得情人節是哪一天,記得聖誕節是哪一天,知道平安夜是怎麼回事,知道母親節甚至是父親節的來歷,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忽視中,端午節寂寞了一年又一年,重陽節冷落了一次一次,清明節若不是與一部分人的哀思聯絡在一起,恐怕我們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更不要說它的深刻內涵了。
大樹不能斷根而葉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榮,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是我們賴以生存在的土壤、營養,在洋節鋪天蓋地的中國社會裡,我們的傳統節日再也不能默默無聞、倍受冷落了。我們既要提醒成年人記起我們的傳統節日,更要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浸潤在祖國的傳統節日裡,感受祖國傳統節日的那份情懷,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們要讓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國的傳統節日,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繼而熱愛中國的傳統節日。
二、活動目標:
1、瞭解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傳說、風俗以及文化等,瞭解社會、風土人情,引領孩子走進中國的傳統文化, 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2、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社會調查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精神,分享合作與交流的快樂。
3、通過活動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熱愛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感。
三、活動內容:
1閱讀有關中國節日的文學作品
借鑑古代蒙學讀物和古代的詩詞、文學作品、神話傳說,擴大閱讀面,積累與中國傳統有關的成語典故、趣聯妙對、古詩詞名句、諺語、歇後語等,有助於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
2瞭解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歷史名人很多的節日與一定的歷史名人聯絡在一起,這為節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屈原之於端午節等,瞭解這些歷史名人,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薰陶自己的品格。
3瞭解民俗風情。
通過課內的學習和課外的調查瞭解一些重大的節日的由來和民間習俗,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參與到各地民族的習俗中去,親身感受傳統節日的人文魅力。
四、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設計活動方案、提出問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動內容:確立主題,設計方案
1、傳統節日有哪些。
2、傳統節日的來歷和形象標識。
3、傳統節日的生活習俗有哪些。
4、……
活動方式:討論、談話、小組合作調查
活動步驟:
1、談談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
2、本次綜合實踐活動想研究什麼?為什麼?確立出研究主題
3、按自願結合的原則分組
4、各小組設計活動方案
5、交流,全班相互補充,不斷完善活動方案
第二階段: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活動內容:指導學生調查、訪問,收集傳統節日的來歷、傳說、習俗及文化等。
活動方式:分組調查、訪問、收集並記錄
活動步驟:
1、調查、訪問前的準備
2、分組或個人調查、訪問、收集、記錄
3、利用現代化的資訊科技收集資料
4、整理收集到的資料,小組內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相同的歸併,不同的列出目錄,並分類裝訂,一方面為全班交流做準備,同時又是歸納學習的過程。
第三階段: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圖畫、音樂進行表達能力。
活動內容:彙報調查情況並展示個人最感興趣的關於傳統節日的資料。
活動方式:
1、對學交流 2、展示彙報 3、小組討論
活動步驟:
1、把自己的調查、觀察的內容在小組內交流、彙報
2、展示、自己最關心的傳統節日的知識。
3、合作總結本組的收穫,並選擇本組的彙報方式。
第四階段:
活動目標: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節日及民族文化,熱愛生活的情感。
活動內容:“走近中國傳統節日,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活動方式 :以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彙報收穫,全班交流共享。
活動步驟:
展示學生們在活動中調查和發現的有價值的資料。
五、活動評價:
評價資料、學生表現、合作精神等。
六、活動注意:
1、科學、有禮貌的進行調查訪問
2、準確、及時的彙總、分析資料
3、有問題與困惑時學會尋求幫助與合作。
4、活動中注意安全。
傳統文化活動方案
根據教育廳和市教育局有關構建和諧校園的檔案精神,為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培養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踐行能力,特制定我校開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和諧校園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方案。
一、活動的主要內容
深化校園文化建設觀念,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創設和諧校園環境,踐行“忠、孝、雅、誠”主題教育活動。“忠”:以精忠報國為主線,貫穿培養青少年政治素質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為主線,貫穿培養學生生活真情、情感親情等方面的要求;“雅”:以情趣高雅、談吐儒雅、行為文雅為主線,貫穿培養學生行為習慣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誠”:以誠實守信、以誠相待為主線,貫穿培養青少年道德品質修養方面的要求。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通過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將學校德育工作虛功實做;通過深化校園文化內涵,創新學校文化,構建適宜學生成長的和諧校園;根據青少年成長的客觀規律,高處著眼,小處著手,把口號變成行動動,使青少年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通過實踐體驗,使青少年情感得以昇華,行為得以內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強小青年的道德規範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則:一是貼近生活原則。二是繼承創新原則。三是實踐體驗原則。
三、工作要求
1、抓好隊伍建設。教師既是主題活動的推動者,更是活動的踐者和示範者,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取信於學生,讓全體師生成為“忠、孝、雅、誠”的行動者。
2、營造學校新文化。理念表現出一種精神,精神體現出一種文化。各班要通過這次主題教學活動,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深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推動校園文化的積澱和創新,為學生在學校生活營造學校的新文化,使其在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薰陶,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陶冶情操。
3、創新活動方式。各班在活動的組織中,要以活動為載體,以任務做驅動,克服空洞的說教,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
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