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景深

  不少人買單反都是為拍出那種「背景朦朦朧朧」,感覺很專業的相片。在攝影中,我們稱這清晰和朦朧的關係為「景深」。控制景深在攝影中是門高深的學問,雖然在日常拍攝時我們無須精確計算景深,但為了令操作更得心應手,我們在這裡會講解一下的基本原理及操作。

  :景深的概念

  什麼是景深?

  所謂「景深」簡單來說,就是在相機完成對焦時,景物在感光元件上的清楚、銳利範圍也就是上圖前後點前清晰的範圍。景深的深淺主要取決於以下元素:

  1. 感光元件大小

  2. 光圈大小

  3. 鏡頭焦距長短

  4. 攝影距離的遠近

  除此以外,一張相片的列印尺寸,以及我們到底是站在多遠外看相片、也會影響我們對景深深淺的感覺。

  景深清晰部份範圍較短,為「淺景深」

  相片中清晰部份較多,為「深景深」。

  景深不會一下子突然由銳利變成朦糊,而是逐漸趨向模糊的。事實上,由中間的白色棋子焦點開始,前面或後面的焦距已漸漸開始朦朧,只是我們的肉眼,要去到一定距離才開始察覺到有關變化。

  :景深的控制

  雖然列印尺寸和觀看距離都直接影響我們肉眼對景深的感覺,但要控制景深,最重要的地方是在相機處。以下我們會介紹一下影響景深的元素:

  1光圈方面:

  光圈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淺前景/背景看上去就像化掉一樣,光圈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深就是前景/背景看上去比較清楚

  大光圈 f/2.4低光圈值,淺景深

  小光圈 f/16高光圈值,深景深

  F1.8 留意後面綠色的棋子,旗盤上的洞以及右上方的白布,景深範圍比較淺/窄,只是在中間的白色棋子上

  F4 將光圈慢慢收細後,遠景也開始慢慢清楚

  F22 將光圈調到最細,後面的背景也清楚了,此為深景深

  2感光元件面積:

  相機的感光元件的面積越大,模糊的效果亦愈明顯。小DC難拍出景深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感光元件太細所致

  3與主體距離:

  大的光圈和被攝物距離鏡頭越近,將會產生較淺的景深。站在同一個地方,主體的距離越接近,也會越容易做出淺景深。

  4焦距方面:

  焦距較短的鏡頭廣角鏡能提供較深的景深及很大的後景深,這有助我們拍攝風景照片。而焦距較長的鏡頭能提供較淺的景深及較大的前景深,這可以更加特顯出焦點的部份,因為散景的模糊部份經己被擴大。

  焦距較短提供較深的景深

  5ISO感光度:控制你的相機對光線的靈敏度。

  人們可以用以上3種設定進行不同的組合,來達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最考功夫的地方是要知道如何作出取捨。因為每種設定,都會影響你所拍的照片屬性。例如光圈影響景深,快門速度和ISO影響動作的模糊種度以及照片的質素。接下來我們將為你描述一下每種設定之下,拍出來的東西是怎樣樣子,以及常見的相機曝光模式如「P mode」、「A Mode」、「自動Auto」如何決定這些組合。

  6快門速度:

  在快門開啟後,相機的感應器就會曝露於光線之下。所謂「快門速度」,其實是代表光線獲准進入相機的時間有多長。「快門速度」和「曝光時間」所指的其實都是同一樣東西,快門愈快,代表曝光時間更短。

  從在數字上來看,快門速度是曝光三角中最簡單的:這和進入相機的光量有直接關係。舉個例說,當曝光時間增加一倍,進入相機的光量亦增加一倍。而快門設定為相片所帶來的可能性,亦是三個數字中最高的:

  快門速度及典型例子

  1 – 30+ 秒 在晚上或昏暗情況下使用三腳架拍攝

  2 – 1/2 秒 想將流水變成絲綢

  為加強景深,在三腳架上拍攝風景照

  1/2 – 1/30 秒 令移動中的拍攝像背景模糊

  在超小心拿相機、手十分定的情況下拍攝

  1/50 – 1/100 秒 沒使用變焦時

  1/250 – 1/500 秒 將日常動作,例如是運動員跑步凝固

  使用變焦鏡頭Zoom鏡時

  1/1000 – 1/4000 秒 拍攝近距離的高速動作

  快門是個功能強大的工具,讓你可以凍結或誇大動態的外貌:

  慢快門最常見的用法,就將瀑布模糊或者是拍攝夜景。在正常狀況下,我們都不會常常使用慢快門來避免手震因快門愈慢,你的手就會愈震,震來震去的相機,快門也跟著一起震來震上,拍出來的照片就模糊了。適當的快門運用,可為相片加上一點創意,例如是上圖右面的,就是一個正在爆開的水球,攝影師使用了高速快門,捕捉了幾百分之一秒間,水球爆開的一刻。

  在從前用菲林機的時代,要知道一張相片到底有沒有手震,要等待菲林沖晒出來才可以知道。但隨著數碼相機興起,看看有沒有手震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看你相機背面的液晶螢幕。當你把相片放到最大照片模糊不清,那麼你就可能需要重拍了,例如是保持雙手穩定、使用三腳架、或增加快門速度。但要知道,當你增加快門速度,進入相機的光線就會變少。那時你就要靠曝光三角的另外兩個設定來補救了。

  7光圈大小:

  用之前裝雨水的水桶來作比喻,「大光圈」即是闊水桶,「小光圈」即是窄水桶。相機的光圈就像一度閘,負責控制進入你的相機鏡頭的光束流量。光圈以F值作計算,有時候也頗令人混淆。因為光圈大細,是和流入相機內的光量作反比。光圈愈大,F值愈細。如果在攝影時,你朋友叫你收小光圈,即叫你將相機的F值加大記得是相反的!

  大光圈,f/2.4 低光圈值,淺景深

  小光圈,f/16 高光圈值,深景深

  在數字上說,每當光圈值減半,相機內吸光量的面積就大4倍。這其實是有方程式去計算的,但絕大部份攝影師都只會記著加倍/減半的F值。

  快門設定、相對光度、快門速度

  f/22 1X 16 seconds

  f/16 2X 8 seconds

  f/11 4X 4 seconds

  f/8.0 8X 2 seconds

  f/5.6 16X 1 second

  f/4.0 32X 1/2 second

  f/2.8 64X 1/4 second

  f/2.0 128X 1/8 second

  f/1.4 256X 1/15 second

  上面的光圈數字和快門組合,都是顯示出同一組曝光量。上圖的F值是所有相機的標準光圈數值,當然也有一些相機容許你作出更精細的調整,例如是f/3.2或f/6.3。光圈值的範圍亦因不同的相機和鏡頭而異。例如一部小DC,一般的可用範圍是f/2.8到f/8.0,而數碼單反的範圍則根據一般人像鏡頭,可以由f/1.4鏡頭去到f/32。狹窄的光圈範圍通常不會構成大問題,然而更大的光圈範圍,可以為用家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以供創作。

  相機的光圈設定,決定了一張照片的景深。低光圈值通常和淺景深有關:

  使用Nikon 50mm 1.8作示範,全部都是以同一級的曝光值所拍攝。不同的是我將光圈收細了。可見光圈越小f/值越大,景深越深;光圈越大f/值越小,景深越淺。攝影師在拍攝人像時,一般會選用大光圈鏡頭,因為大光圈鏡頭更易做出深景深效果,讓人物背景矇糊,從而突出主題。一般所說的大光圈是指F值在2.8以下。

  8ISO:

  ISO高低決定了相機對進來的光線的敏感度。這和快門速度相似,數字增加和曝光增減成1:1比例。然而,和光圈及快門速度不同,對攝影師來說,ISO通常是愈低愈好,因為更高的ISO,通常都會大幅提升相片雜訊。因此,通常在光圈和快門吸不夠所需光線,例如是在黑夜或極昏暗的情況下,攝影師才會提高ISO。

  常見的ISO設定包括100,200,400和800,但許多相機都允許更低或更高的ISO值。就小DC來說,ISO設定在50-200時,相機所產生的雜訊一般都可以接受即肉眼難以察覺畫質大幅下降。而就數碼相機來說,範圍在50-800間都可接受。

  很多人「學影相」是學甚麼呢?由於現在的數碼相機太方便了,Auto 模式都足以應付不少日常場合,所以很多人都對此不甚了了。但如果想要拍出心目中的作品,得到這樣那樣的效果,就無可避免還是要學習這個基礎中的基礎。

  如上所述,所謂曝光三角,就是指光圈、快門及ISO,調整這三項就會影響照片的曝光值 EV,即exposure value,所以要得到恰當的曝光就必須要懂得平衡這三角,例如想要提高照片的曝光程度,就要推高ISO、減慢快門或是開大光圈,所謂 Auto 模式其實就是由相機代替你來進行這操作。

  圖中綠色的是光圈,藍色的是快門,橙色則是ISO,標示來做甚麼呢?其實曝光三角除了影響曝光值外,同時還會帶來三個重要的影響,從圖表就會看得到︰

  光圈影響景深

  快門影響動態模糊

  換言之,在我們想得到恰當曝光的同時,還要兼顧這幾個要點,換最日常的用語,就是要避免手震、讓足夠的景物清晰同時又要取捨照片的畫質……哎,好煩?其實也不是的,多練習幾次很快就會熟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