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革心得體會範文

  改革是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後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課程改革心得體會

  新課改在我省已開展了一年多,可這期間我一直沒有機會真正的接觸新教材,僅對新課程理念有一些瞭解。通過這幾天的培訓,我恍然大悟,開始真正的瞭解了新課改的實質。以下是我這幾天的學習心得體會。

  第一、轉變觀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本次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培訓,我瞭解到新課程倡導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本次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與追求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堅持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課程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沒有交往發生的教學不能叫做教學最多可以叫做報告。“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學生實踐,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評價,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強的創新型人才。

  第二、拓寬知識結構。作為教師,不僅僅要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更重要的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擁有廣博而精湛的知識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要給人一杯水,不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還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知識的淵博,一方面會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師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開啟思路,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因此,我們老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博覽群書,不斷了解新事物、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寬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備與新課程改革教學適應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

  第三、積極探索,創新教法學法。新課改不僅體現在教學觀念、教材體系、教學評價方面的改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教法學法的創新上,推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法的設計和學法的指導上。一種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而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傳授與接受的關係,二者只通過知識和技能等資訊媒介進行溝通,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係。而心理學和學習科學的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認知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學生的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絡,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引導高中生自主獲取知識和觀念,去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

  XX年解放思想心得體會

  轉眼間,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週年。30年前,一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從此,改革開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渾然拉開,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0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始終在解放思想的歷史程序中不斷推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寶。

  一、解放思想,使我們黨衝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實事求是”出自班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表達的是中國古代學人的治學之道。1942年,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作了精闢的解釋,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毛澤東同志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就是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實事求是”作為校訓送給中心黨校,如今這幾個大鐫刻在花崗岩上,時刻給每一個黨員幹部以警醒。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心領導集體,用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取得寶貴經驗。

  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充分肯定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援推動這場大討論,為全黨擺脫“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殫精竭慮,披荊斬棘。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引起爭論的根源是‘兩個凡是’”。“怎麼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兩個凡是’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他說,“假如不解放思想,不開動機器,不獨立思考,那非垮臺不可”。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就是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大無畏精神,力挽狂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振聾發聵地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假如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氣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篇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講話,是我們黨新時期解放思想的宣言書,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美國《時代》週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心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巨集、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毫無疑問,這個“壯舉”的動力來源於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來源於敢於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假如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馬列主義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別國模式無法照搬,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說,這個決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檔案,寫出來,也很不輕易通過,會被看作是“異端”。

  1985年12月23日,《時代》週刊總編輯格隆瓦爾德向鄧小平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有沒有矛盾?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講以計劃經濟為主了。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聞名的南方談話,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判定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驚世駭俗的論斷,沒有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沒有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精神,是斷然不可做到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心領導集體,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大的問題,形成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聰明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二、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強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將改革開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受命於危難之際,在國內外、經濟風險等嚴重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向全世界的莊重宣示。6月24日,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這樣說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垮臺的現實,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捲以及黨自身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要想保持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敢於迎接挑戰、接受考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我國正面臨著一場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過培訓和學習,我對新課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課程它打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體現了“為了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全新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層次的核心目標,新課程培養出來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發展的“整體的人”。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課堂主宰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灌輸者轉向人格培育者;從單向傳遞者轉向多向對話交往者;由執行者變為決策者、建構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

  新課程對教師給了我們教師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必須更新知識結構。新課程內容的出現迫使教師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任教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儲存。新課程還要求教師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教師還必須發展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為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為此,新課程倡導自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十幾年的寒窗苦換來的是一張錄取通知書,沒有朋友,沒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對生活的熱情,沒有穩定而深刻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的學生將來怎樣生活在社會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訓中的一點點收穫和體會,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實施上我會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嘗試全新的教學方法,我相信,課程改革後一定會培育出來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人。

  新課程改革心得體會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教學實驗,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裡,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絡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