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位於非洲,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瞭解斷裂帶是什麼概念吧,下文詳細介紹了斷裂帶的定義,形成原因。
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東非大裂谷衛星圖片傷疤。當乘飛機越過浩翰的印度洋,進入東非大陸的赤道上空時,從機窗向下俯視,地面上有一條碩大無朋的“刀痕”呈現在眼前,頓時讓人產生一種驚異而神奇的感覺,這就是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亦稱“東非大峽谷”或“東非大地溝”。這條長度相當於地球周長1/6的大裂谷,氣勢巨集偉,景色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地球表皮上的一條大傷痕”,古往今來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斷裂帶形成原因
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總長6400千米。
東非大裂谷下陷開始於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谷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裂谷分支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裂谷帶
東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穿越坦尚尼亞中部的埃亞西湖、納特龍湖等,經肯亞北部的圖爾卡納湖以及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的阿巴亞湖、茲懷湖等,繼續向北直抵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谷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裡的裂谷頻寬約幾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帶
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爾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蘇丹境內的白尼羅河附近,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公里。東非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分佈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東非大裂谷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谷東支的西側、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韋谷地,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尚尼亞與肯亞交界處的裂谷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谷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谷地區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有兩個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的起源。學術界並無太大爭議。對於智人的起源,學術界則存在兩種假說。很多科學家支援“非洲起源說”,即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類的祖先在大約2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然後在距今10萬年以內離開非洲,向亞洲和歐洲擴散。還有少數科學家支援“多地區進化說”,認為各大洲人種是由當地的早期人類連續進化而來,即現代人是在歐亞非各自起源。
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一系列DNA研究證據為現代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但“非洲起源說”有一個缺陷:缺乏10萬年前至20萬年前現代人化石的支援。1997年,美國科學家懷特率領的國際研究組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3塊人類頭骨化石。幾年後,他們在《自然》雜誌上公佈了轟動學界的研究結果。這些頭骨化石的生存年代為距今約16萬年前,是當時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現代人化石。這一發現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重要砝碼。《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科學家證實,1967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兩個人類頭骨化石距今已有19.5萬年曆史。此前曾認為這兩個頭蓋骨有15.4萬年到16萬年曆史。這為現代人起源於非洲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人不是北京猿人的後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早在1984年就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同行共同提出了“多地區進化說”:自100萬至200萬年前直立人從非洲擴散到世界其他大陸以後分別獨立演化為現代的非洲人、亞洲人、大洋洲人和歐洲人,在每個地方都按連續進化方式演化,產生現代人。他認為自100多萬年前東非直立人進入中國後,中國的古人類就連續進化,同時附帶了少量與境外人群的雜交。也就是說,約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仍是中國人的祖先。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從1997年開始採集中國各個民族的DNA樣本,在對近2萬個DNA樣本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在10萬年前左右,現代智人逐漸遷移出非洲,來到中亞,其中一些人在當地定居,人類進一步分化。大約到了4—6萬年前,一部分人遷移到了東亞,進入到了中國大陸;經過4萬年的演化,這部分人逐漸分支,產生了56個民族。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金力指出,現代人是單一物種,而各地猿人卻屬於不同物種,只有東非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故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祖先。
地球傷痕
在肯亞境內,裂谷的輪廊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谷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只見裂谷底部松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谷右側的肯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劍麻等。在這裡,咖啡豆一年可以採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採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採摘一次,而劍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裡,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等。這些裂谷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蕩,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裡棲息。坦尚尼亞、肯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闢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象認為,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連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蕩。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蕩蕩,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裂谷湖泊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遊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亞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裡,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區域性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等圖爾卡納
肯亞北部地區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沙漠,這裡由於乾旱荒涼,人煙稀少,幾乎不生長任何農作物,只是稀疏地分佈著一些荊棘和灌木叢,當地居民以遊牧或者半遊牧業為主。然而,當你乘飛機飛越這片土地時,憑窗俯視,眼下彷彿有一顆巨大而又美麗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跳躍著,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內陸湖泊——圖爾卡納湖,又名碧玉湖。圖爾卡納湖曾經被稱為“盧多爾湖”,盧多爾夫是奧地利太子的名字,1975年改用湖區西岸馬賽族的圖爾卡納部落的名字。
圖爾卡納湖同樣是東非裂谷帶上許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公里,向北一直抵達到衣索比亞邊界,東西寬50至60公里,面積6400多平方公里,湖南海拔375米,它不僅是肯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
由於圖爾卡納湖處於乾旱地區,水源不足,湖盆周圍的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絕的狀態之中。由於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鹼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表現出較強的去汙能力。其實在那久遠的年代裡,圖爾卡納湖曾經同尼羅河是相通的,只是因為後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才漸漸失去聯絡。今日的圖爾卡納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
湖心有南、北、中並列的3個小島,島上長滿了翠綠的草叢。圖爾卡納湖水碧綠,水性清涼,非常有趣的是,除南部湖水中含鹽度高可以提取各種鹽類外,其他淺水區的湖水只是略帶鹹味,仍然可以飲用。尤其是湖區內的水產異常豐富,魚的種類眾多,魚兒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魚長約數米,重達百十來斤。特別是湖中盛產鯉魚,鯉魚的數量眾多,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10多米,發怒時能夠頂翻湖水中的木船。
由於圖爾卡納湖是因斷層陷落形成的,湖區四周聳立著許多座火山。這些早已熄滅的“死火山”,形同一個個巨大的圓錐傲然挺立在東非高原上,顯得格外壯觀醒目。由於這些火山昔日多次噴發,火山風化物已經形成一層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質肥力非常強,加之氣候溼熱,非常適宜各種植物生長。火山山腰及湖濱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樹木和牧草,碧綠的香蕉、芭蕉叢,鮮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樹以及椰子樹、棕櫚樹等,滿山遍野,比比皆是。樹木、草叢中棲身著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馬、野鹿等動物。白天,湖區四周一片寂靜;黃昏,羚羊紛紛鑽出草叢,斑馬追逐嘶叫著來湖濱飲水,湖畔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圖爾卡納湖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居住,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從1967年以來,考古學家們在湖區東岸的庫彼福勒區不斷髮現大批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石器的年代竟然遠達200多萬年以前。圖爾卡納湖濱地區一直是非洲著名的遊牧民族--馬賽族人的活動區域,這個民族的居民性格勇猛頑強,待人憨厚朴實,而且迄今仍然保持著許多引人入勝的傳統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