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

  《穆斯林的葬禮》展現起義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鑑賞的一本好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篇一

  讀完這本《穆斯林的葬禮》,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在這一本書裡,你能看到人性的弱點,你能看到人生的無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價值。

  《穆斯林的葬禮》卻曾在上世紀十年代的中國大地上家喻戶曉,冰心老人在1990年為這本書的外文版作序稱之為“一本奇書”。

  作者文筆的傾訴,讓我這個一直對伊斯蘭教淡漠的人,對宗教有了一種信仰----我學會了許多回民在生活中的傳統禮節和常用的阿拉伯語,因為文中的回族人對至高無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

  讀完後,不知該怎樣評價書中所展現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因為,霍達以她深刻的內涵塑造出的任務形象都是讓人蕩氣迴腸的.我為成熟漂亮,處處透漏出現代女孩兒特點的韓新月和才華橫溢,富有責任感的楚燕潮的愛情悲劇而深深的惋惜,為樑君子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嗇的毀掉兩對人命運的行為而遺憾.但一方面,也覺得她很可憐,畢竟韓子奇曾給予過她傷害,她有權利為所欲為.樑冰玉呢?我覺得他因該是本書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為那個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兒,最終卻成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

  《穆斯林的葬禮》展現起義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鑑賞的一本好書.

  在這本書裡,你會找到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雖然他們最終歸結到了一起,命運卻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淚來祭奠白紙黑字裡的主人公,正義,你為何而生,為何而滅?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公平不在正義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禮》裡的正義就在主人公的身邊,可它是那樣地微弱,以至於產生了誰也不想看見的結局。復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遙遠的未來,宿命同樣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時代的悲哀已將一切掩埋,沒有人理解這樣的家庭。

  穆斯林,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而在這個詞的背後,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這兩個字,更容易讓我們聯想起那奇怪的儀式。於是,人們對它的葬禮似乎更會產生一種神祕感。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這穆斯林葬禮的描述中一步步領略了人生的哀歌。韓子奇從流浪而來,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誕生,是命運將她送別在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裡;新月的母親也在結束流浪之後,才找尋到一點往昔的生活痕跡而對於任何人來說,流浪本來就意味著哀愁。流浪,在書裡最終以葬禮為終點。或許誰也不知道,葬禮的哀歌究竟為誰而唱,為誰而息?

  一條是恩怨分明的不歸路,一條是愛恨情仇的死衚衕。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韓子奇就註定要為此而演繹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與國寶聯絡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寶玉漂流國外,遭受二戰洗禮的時候,家,仍在積聚起更多的恨來。我是非常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韓子奇。有些東西是無法預料的,新月的誕生就像我們的某些時代一樣,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然而,新月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是一個容不得浪漫的時代,她的師生之戀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運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卻由此而來。我在韓子奇說要投向仇人的時候就聞見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臨死的時候,我已經為這生命的哀歌而流淚了。從頭到尾,我捧著書,我一直有一種想哭的衝動,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這樣被一本書感動了。

  我不知道作者為什麼要讓新月的母親做一個逃避者,因為在我看來她既然有勇氣打破世俗的常規,又為何會沒有勇氣面對女兒與現實?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我發現我讀完之後絕對做不到豁然放開。這樣的一本書,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讓新月的母親再次出場,這不過是讓我們的心中更添幾分哀愁的陰雲而已。我一直記著那段描述,有時我在許多地方找到類似的語段,就如餘華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就像一位禿頂老人的荒涼,昔日散發著蓬勃綠色的山村和鳥鳴一起銷聲匿跡了,粗糙的泥土,在陽光下閃耀著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寬闊起來,一望無際的遠處讓我的父輩們看得心裡發虛。”是啊,許多事情已經過去,再找回來的不過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鳴出的絕唱罷了。《穆斯林的葬禮》給我留下的,是想哭的衝動和無限的感動。讀罷之餘,我在日記裡寫下了一段話: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就可以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禮》,它唯一可以教會我們的,就是那一份純真的感動。

  哀歌為誰而唱? 哀歌為你我而鳴!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篇二

  《穆斯林的葬禮》陽光進來,視線從電腦螢幕前移開,感覺不到視線中是臨近黃昏時的那種“窗外”。一個下午的閱讀讓一部名著的最後幾章印於又一個平常讀者的心中。

  《穆斯林的葬禮》——很早就被這個書名吸引,知道這肯定是個“很好很強大”的作品。著手開卷閱讀卻是因為此書是我計劃中一個必讀的任務。故事在兩個年代穿插進行,一是抗戰前後的民國時期,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故事中的主角有N位,並且大都來源於真實的曾經的生活。下面這段文字是該書的官方總結:“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巨集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壁、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蕩氣,餘韻繞樑。”這個總結真是太官方了,官方得都有點兒“中央”了。在這個高度概括的鮮明旗幟下,俺再總結一個“地方”的哈。頭幾章中,作者除交代故事主線外,還對中國穆斯林的由來、傳統、習俗,以及民國年間老北京的風貌,韻味甚至風味食品都進行了深入描寫。尤其是對老北京東來順涮羊肉的那段十分內行專業的描述直讓我想飛回北京,甚至是飛越大半個世紀的時間,直接前往幾十年前的那個東來順。除去對貫穿始終的對玉器行當的精深講述外,這些對文中各行業的細節描述,也如出自業內人士之手一般。看過後就是一個字兒:贊!不過讀到中後部分時,本讀者確實也因為八十年代主流文學特有的帶一點兒說教,並且啥事都有點兒小煽情的講話方式而覺得有那麼一點點兒小乏味。這大概是因為本人歷來就不是那麼喜歡讀一些小男、小女、小情感,小悲傷之類的東西。然而,這小乏味並不能攔著我喜愛這部巨著。並且,看到後面幾章時,先前的那一點點兒小乏味也自己個兒消失了。這出悲劇在最後幾個章節真可謂是越演越悲,悲得連作者在寫她的時候都止不住淚水,心絞痛一次次發作……本人屬於那種看恐怖片都能看樂看開心的型別,而《穆斯林的葬禮》令我這樣的人員都幾度眼睛溼潤。倒不是說這部作品擅長“賺取”眼淚,而是所有讀過她的人都會被她觸到內心深處最本質的東西,那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並刻在骨髓中的共有物——任年代的變換,意識形態的更迭,都不會被絲毫改變。但具體這種共有物是什麼?俺也說不大清楚哈。凡偉大的作品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所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想,大概正是因為她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參透人性中這些說不清楚的共同之處吧。通篇文字中,一家兩代人兩條故事主線交替進行,最後合為一處。而兩條主線銜接處並不生硬,而是讓人感覺像是在看電影。能讓讀者置身於其中的故事是好故事,能寫出這種故事的作家當然就是好作家啦。在給全書收尾的後記中,作家霍達向讀者們詳談了故事的背景,寫作過程和對文學的一些看法。其中很多觀點令本粉絲由衷欣賞和佩服。

  摘錄幾句如下,大家共勉:“文學,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作勢,也容不得汙穢、骯髒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誠與否是瞞不過任何人的眼睛的,我歷來不相信懷著一顆卑劣的心的人能寫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筆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間曾經有過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覺得人生在世應該做那樣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也是幸運的,因為他畢竟完成了並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對自己的心靈的冶煉過程,他畢竟經歷了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最高的技巧是無技巧,僅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靈魂。讓人看見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必須真正理解‘歷史無情’這四個字。誰也不能改變歷史、偽造歷史。”一整部書,五十萬字,一家兩代那麼多主角,所有這些都是為牢牢寫出一個“情”字。從古至今,很多偉大的作品從開篇到結束也都是在圍繞著這個字。其實早就不相信世界上有這種東西多年啦,但今天完整讀過此書後,似乎俺又有點兒小動搖了哈。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篇三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為有了大體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較快。作者給全書設定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伊斯蘭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對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是一個神祕的事物,所以這也成為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個個描寫細緻的宗教場面,瞭解了有關穆斯林的許多風俗。作者本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並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十分純淨的感覺。同時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氣節。例如有“君子比德於玉”。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緻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君子愛其品質,當然也會有人因為其價值而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別用“月”“玉”為線索,分別描寫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前到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段複雜紛亂的歷史中,不管是對兩類人物衝突的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鮮明的愛憎之感,同時這種情緒也深深地影響著讀者的情緒。動盪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悲劇,六十年中家族興衰變遷,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是一個個令人痛惜的愛情悲劇。讀後會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但卻觸及讀者的心靈,令人有蕩氣迴腸的舒暢,同時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僅僅是這單薄的一遍已經令我的心緒久久無法得到寧靜了。在這大量文字的背後,更讓我看到了知識的可貴,姐妹情深的碧玉兩人,皆因為所受的教育不同,對於愛情,對人生竟也產生了天壤之別。玉兒對於愛情的執著,對於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膽,果敢與無畏,正體現了新時期中國青年的新氣息!而作為一代婦女的代表,碧兒的迂腐和落後,以及對於愛情的盲目和對於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為之悲哀……

  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她文筆的傾訴,讓我這個一直對伊斯蘭教淡漠的人,對它肅然起敬……我瞭解了許多回民在生活中的傳統禮節和常用的阿拉伯語,因為文中的回族人對至高無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回想書種種,不知該怎樣評價書中所展現的血肉豐滿的人物。因為,霍達以她深刻的內涵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都是讓人蕩氣迴腸的。我為成熟、漂亮、處處透漏出現代女孩兒特點的韓新月和才華橫溢、賦有責任感的楚燕潮的愛情悲劇而深深的惋惜,為樑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嗇的毀掉兩對人命運的行為而遺憾。但一方面,也覺得她很可憐,畢竟韓子奇曾給予過她傷害,她有權利為所欲為。樑冰玉呢?我覺得他因該是本書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為那個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兒,最終卻成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孤單的獨自漂泊他鄉。

  在現實生活中,能無限信奉真主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做到聖人穆罕默德傳下的古蘭經裡的條約少之甚少。曾經看過一點兒古蘭經,覺得很吃驚。那些傳統思想的條約太嚴格了。和現實生活相提並論,那我們的罪過可大了。不做禮拜,不分齋,連這最基本的都沒做到,怎能踏上前往聖地麥加的征途呢?說到這裡,也不禁為做一個回民而自豪。因為,天下穆斯林共同敬仰的聖人穆罕默德在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成為領先人物。因為是他最初建立了伊斯蘭教,是他編寫了古蘭經,至今影響人類的生活,與社會緊密結合。因此,這個排行是名副其實的。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裡沉甸甸的。穆斯林的葬禮,展現奇異而又古老的民族風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我用時間和心靈來感受的。俗話說:“一部偉大的作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文學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確實是顯而易見的。由此說來如何讓自己更具文學修養和文學素質,是一個仔細考慮的問題了。就當下來看,當然理應從基礎做起,踏踏實實的走好自己現在的每一步,從而使自己以後的人生走的更加從容和瀟灑!擁有生命,便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書中的主人公比起來,我們不幸福很多嗎?最起碼,我們還活著,還擁有著生存的權力,這樣說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運呢?也許,你的人生之旅正面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也許你現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滿荊棘,但無論境遇如何,請學會瀟灑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還呼吸,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將你打敗!除非,你選擇了自我放棄或是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