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育淺析論文

  中學時期是體育教育的重要時期,搞好中學體育教育,不僅可以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增強學生的體質,還對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中學體育教育》

  【摘要】中學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的重要階段,搞好中學體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介紹中學體育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並簡要分析現階段我國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建議。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育;價值;建議

  1 前言

  “體育”一詞的含義是“身體的教育”,其英文全稱是“Physical Education”,一般譯為“體育教育或體育教學”,“中學體育教育”指的就是中學階段的體育教育。中學時期是體育教育的重要時期,搞好中學體育教育,不僅可以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增強學生的體質,還對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將介紹中學體育教育的價值,指出現階段我國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中學體育教育的改革建議。

  2 中學體育教育的價值

  2.1 中學體育教育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

  中學體育教育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學內容和嚴密的組織體系。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以教師實施知識點撥為特徵的體育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提高學生基本活動能力,而且還能增強學生身體的免疫能力和對環境的自我調控能力,對學生適應未來快速多變的社會具有積極作用。

  2.2 中學體育教育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挖掘學生內在潛能的重要工具。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階段,健康的體魄是其物質基礎,沒有強健的體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只能是天荒夜談。合理的體育鍛煉能增強學生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大腦的均衡性和靈活性,保證學習所需的精力,使學生的體力和智力水平都處於最佳的狀態。

  2.3 中學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源泉。

  眾所周知,人的精神狀態是以身體這個有機體為基礎的,毛澤東同志早年就已深刻地闡明瞭這一辯證關係:“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自先野蠻其體魄。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

  良好的意志品質在青少年成長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獨立能力、自制力和毅力普遍下降,而學校體育教育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無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日本心理學家小林晃夫、松田巖男對體質弱、運動能力差的青少年與體質強、運動能力高的青少年作了比較。前者缺乏能力,不愛活動,不善交際;後者情緒穩定,活動能力強,適應性好,社交積極。許多研究都表明,體育教育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學生自理能力和獨立意識。

  2.4 中學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

  中學體育教學有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如練習密度,運動強度等和心理負荷如緊張與輕鬆,獨斷與協作等,要克服物體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困難,要調適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時空之間的種種關係,這些體育中的社會文化屬性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集體意識、協作意識、進取意識、創取意識、守法意識等人類優良的品質。

  2.5 中學體育教育是促進學生交流的重要方式。

  體育運動過程中,能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同學間的友誼並增加團結。通過體育活動,能夠擴大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同學間的相互瞭解,改善人際關係,共同創造和諧文明的學習環境

  此外,體育與文化、藝術等活動一樣具有較強的娛樂功能。學生們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能體驗到樂趣和快感,因而它也成為學生娛樂的一種形式。總之,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以它特有的教育方法、教育規律和教育效果,發揮著其育人的特殊作用,為學校和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高素質的學生。

  3 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3.1 在體育教學思想上,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

  現今中學體育教育尚未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存在著重育體、輕育心、忽視思想教育,重競技、輕普及的現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體育教學成為“分數第一”,單純以提高學生運動成績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只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能力的培養;只重視眼前的短期教學效果,而忽視長遠的整體素質的提高與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3.2 在體育教學的實施中,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

  中學體育教育中一直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一般中學每學期體育課學時數為30多個學時,理論學時數只佔總學時數的10%左右,即2~4學時,在這麼少的學時裡教師要把實踐專案的理論基礎講清楚是很困難的。如果能夠加大理論教學力度,在上實踐課之前教師把相關知識做一定講授,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就能很快掌握動作要領,課後可以自己去鍛鍊,提高自己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3 在體育教學的方法上,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現今中學體育還存在著“灌填式”與“強制命令式”教學的現象,過分強調“教師中心”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搞“一刀切”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千人一面,一樣的要求,一樣的負荷。或者乾脆來個“放羊式”,“一個哨子兩個球,晒晒太陽吹吹牛”,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4 中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建議

  4.1 轉變教育觀念和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

  重新設定體育教學的目標,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指導的教育教學觀。把體育教學從傳統的以體育知識技能的灌輸與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鍛鍊,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為中心。同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切忌“分數第一”的短期行為。

  4.2 合理選配教材與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師應注意所選教材的科學性、基礎性、全面性。注意不同教學內容對學生各方面發展的影響,並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多種潛在功能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徹底改變“考什麼”就“教什麼、練什麼”的功利思想與短期行為。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體育教學的物質條件――場地與器材的制約性。

  4.3 改革體育成績考核方法。

  要充分利用體育考核的良性反饋調節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在體育考核中一些學生儘管認真學習、刻苦鍛鍊,卻難於獲得較好成績而有些學生單憑身體條件的先天優勢就可取得優異成績的不合理現象。體育成績考核應從教育評價出發,不但要看學生在體育課上達到的絕對水平成績,更要重視對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進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切合實際的評價,都能從評價中得到新的目標與新的動機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獲得成功的樂趣。

  4.4 以賽促教,形成傳統。

  中學體育教育要充分發揮體育競賽的槓桿作用,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多種不同形式的競賽。體育競賽的組織工作無論賽會規模大小,都要經過賽前申辦、賽前訓練、場館佈置、賽前傳播、競賽開幕、運動競技的過程,這一極具轟動效應的文化現象無不與體育有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相伴隨,形成了課堂教學所不能達到的社會化效果。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到教學上來,而且將這些活動形成制度,形成風氣,主要教材專案形成傳統,有利於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改變了下課鈴聲響,彼此不來往的體育教學現象,既可創造濃厚的體育環境,又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起到教學雙贏的效果。

  4.5 全面發展,強化德育。

  中學體育教育在進行身體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強化德育功能。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導向、動力和保證,是衡量素質教育是否得到強化的重要標誌。體育教學本身包含著德育,而且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方法。例如,通過班級之間的體育比賽,可以培養學生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風尚;通過集體專案練習,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熱愛集體的良好品德;通過大強度、大運動量的耐力練習,可以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通過武術、體操等練習,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形體。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體育利於思想品德教育的優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準。

  參考文獻

  [1] 錢耀庭,羅映清.學校體育學.

  [2] 鄧恩周.中學體育教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3] 程偉航,羅勇智.淺談學校體育的價值與功能[J].體育函授通訊,1997,4:19~20.

  [4] 鄒峰,周員漢.淺談體育的育人作用[J].教學研究,2010年7月:184.

  [5] 藺賓川.淺談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J].教育園地,2010年8月:98.

  [6] 李祥.學校體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王洪波.體育與德育並重的育人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4:68~69.

  [8] 王紅,王東橋,孫魯.培養鍛鍊習慣是奠定學生終身體育基礎的關鍵[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4:540~541.

  [9] 羅玲紅.論高校體育教育與終身體育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6:829~830.

  [10] 李全德.淺析雲南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消費導刊,2009,2:184.

  [11] 李敏.中學體育教育的改革[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61:119~124.

  [12] 劉偉.中學體育教育改革初探[J].青島大學師範學院,2002,22:84~8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