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的培養雜談
一位智者曾說過:“這世上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篇構思精巧,散發著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寶庫,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們感知,還有待於我們的挖掘與發現,初中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具有初步審美素質的群體,他們能鑑賞一些思想內涵較淺的文學作品,思想感情較為豐富,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的引導,設定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問題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們審美素質的前提,學生立場變化快,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定形,首先應培養濃厚的興趣,良好的習慣,這是授課首要考慮的因素,筆者曾在此基礎上作過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筆者在一個語文素質較好的班級開設了“唐詩宋詞比較鑑賞”課,一開始學生只熱衷與朗誦,也較有感情,一時蔚然成風,有部分學生能將摘抄給他們的詩詞全文背誦,於是我趁熱打鐵,舉行了一次朗誦大賽,氣氛十分熱烈,說明學生興趣已有了,但習慣尚未形成,我又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或耳目能祥的詩詞名句製成賀卡或書籤,送給最要好的同學,這是發揮學生審美能動性的大好機會,事實證明我的猜測對了。學生製成賀卡或書籤,形式新穎各異,有些別緻的竟然畫上了水墨山水,用豎行題詩,意境幽遠,境界開闊。學生用自己的心靈,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詮釋了對詩詞的領悟與再創作,審美的目的就有不經意間達到了。
二、創造優美的意境引領學生“入境”。音樂是對詩詞鑑賞的最好的輔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閱讀者不同的閱讀經驗,人生體會與無限想象的結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在教《天淨沙?秋思》時,我放了琵琶獨奏曲《憂思》,那悽美幽怨的曲調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體畫面——“荒野幽徑圖”,學生聽了後立刻有了“斷腸人在天涯”的共鳴,課上設定了兩大問題,一大作業:1、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幾幅畫面?本文的主人公從哪裡來,又要去哪裡?2、他會是什麼身份呢?3、請你以畫中人的身份給家裡人寫封信。結果那堂課學生自始至終都處於激動又酸楚的狀態中,寫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構成了絕佳的審美效果。
三、濃厚的興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實的效果還得將興趣轉變成良好的習慣。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只要覺得在感情上對學生有薰陶作用的,總會讓他們精選優美片段成誦,並試著寫一份簡評或仿例寫同題文章,定期檢查,從嚴要求,好的作品彙整合冊推薦給校文學社,或讓自己班的文學社編成手抄報。兩學期下來,學生都已養成良好習慣,課上課下不論什麼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讀,並會自行設定問題作深層探討,不少學生已可創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開始自覺地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有了積累作基礎,審美情感的培養才有了落腳點。
四、放飛思想,拓展源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認為“直覺、距離、移情是構成美感經驗的要素”,其實這同樣適用於中學課堂審美情感的教學。
在筆者看來,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直覺即閱讀感知,多指對文章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離即文字主題與現實世界的聯絡,閱讀者可通過生活經驗對文字中的世界進行判斷,不受現實中消極因素的干擾,並與現實世界相聯絡,去偽存真,進而為積累經驗提供基礎;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價值觀評價文字中的人或事,這應是語文學習較高的境界了,已達到了深層審美的層次,動用了情感、價值觀,經驗等多項因素,是一個人整體語文素質的體現,因此學生審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徵,教師問題設定就應很有技巧,應讓學生放飛思想,拓展源頭,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筆者曾任教於初二年級,針對此階段學生心理變化大的特點,設定的問題則以激勵感知和理性思維結合為主,畢竟理性思維是深層的表現,更能符合審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時,先讓學生聽錄音,跟讀,從“直覺”上有個整體感知,再讓學生走進父親的背影中,師生一起隨著低緩抒情的音樂去賞析、體味具體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愛;最後進入“移情”關,學生先互相交流,然後上臺口頭表述:我讀《背影》,要求聯絡自己與親人的生活實際,或論述: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流淚的理由。結果學生多半選擇了前者,因為前者更有現實的基礎,他們更有話可說,也更樂意講述親人與自己親密的關係,有些學生講到平日裡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自己的無理取鬧導致父母傷心時,情不能自已,泣不成聲。所謂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字對讀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讀者對文字的二次創作,形成獨具個性的經典。
後來的很多例子證明只要教師設定得妥當,學生就會就會積極發揮審美功能,讓自己的認識深化,如教《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我設定了一個具體情境:假設你現在是個導遊,面對一群外國遊人,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會怎樣介紹這一曾被稱為“萬園之園”的東方藝術與文化的瑰寶呢?五分鐘後,一個平時並不擅言辭的女生含著熱淚講了一番令聽者動容的話,她的不卑不亢,從容而不失尊嚴的講演讓班上的同學群情激昂,筆者認為授課的目的達到了,五十顆正在成熟的心靈激發了澎湃的愛國熱情,這是壯美,審美就在這些平凡的例子中。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如賞析清照的詞,先由音樂與古代山水畫入詞,賞稼軒的《菩薩蠻》,由詞入畫,讓學生附樂朗誦,並設定這樣的情境:清照與稼軒個拿出自己的一首詩作比較,你認為他們各會拿出哪一首,為什麼?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學生的想象力再次發揮了作用,意見迥異,各圓其說,智慧與美感齊集,在一種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詩詞風格的探討與詞人各自境遇對詞風景的探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鑄劍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應可休”筆者設定了戰爭主題影片片段賞析以此入境,又設定了製作反戰宣傳畫,新聞採訪等活動,讓學生思維縱橫古今,方言內外,激發了和平意識和對當前國際社會的不安定環境和憂患意識。
美感經驗非與生俱來,應從無到有地積累,並適時加以引導、調教。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現美並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的機會,只有加以發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續,在課堂上,審美的關鍵就是讓學生面對問題大膽而有創造力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盡情飛揚。
語文課堂教學的未來應是光明的,審美的康德早在幾百年前就告訴人們:“能震撼我們心靈的,除了頭頂繁星閃爍的夜空,還有深藏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道德教化下產生了文明,我們人類的審美情感早就在批判選擇真善美,摒棄假惡醜,語文教學肩負著淨化心靈,弘揚文化的歷史重任,雖然我們的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步伐剛剛邁開,仍有阻力,但堅信發揚美樂一致的人生觀,我們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筆者在一個語文素質較好的班級開設了“唐詩宋詞比較鑑賞”課,一開始學生只熱衷與朗誦,也較有感情,一時蔚然成風,有部分學生能將摘抄給他們的詩詞全文背誦,於是我趁熱打鐵,舉行了一次朗誦大賽,氣氛十分熱烈,說明學生興趣已有了,但習慣尚未形成,我又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或耳目能祥的詩詞名句製成賀卡或書籤,送給最要好的同學,這是發揮學生審美能動性的大好機會,事實證明我的猜測對了。學生製成賀卡或書籤,形式新穎各異,有些別緻的竟然畫上了水墨山水,用豎行題詩,意境幽遠,境界開闊。學生用自己的心靈,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詮釋了對詩詞的領悟與再創作,審美的目的就有不經意間達到了。
有了積累作基礎,審美情感的培養才有了落腳點。
四、放飛思想,拓展源頭。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認為“直覺、距離、移情是構成美感經驗的要素”,其實這同樣適用於中學課堂審美情感的教學。
在筆者看來,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直覺即閱讀感知,多指對文章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離即文字主題與現實世界的聯絡,閱讀者可通過生活經驗對文字中的世界進行判斷,不受現實中消極因素的干擾,並與現實世界相聯絡,去偽存真,進而為積累經驗提供基礎;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價值觀評價文字中的人或事,這應是語文學習較高的境界了,已達到了深層審美的層次,動用了情感、價值觀,經驗等多項因素,是一個人整體語文素質的體現,因此學生審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徵,教師問題設定就應很有技巧,應讓學生放飛思想,拓展源頭,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筆者曾任教於初二年級,針對此階段學生心理變化大的特點,設定的問題則以激勵感知和理性思維結合為主,畢竟理性思維是深層的表現,更能符合審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時,先讓學生聽錄音,跟讀,從“直覺”上有個整體感知,再讓學生走進父親的背影中,師生一起隨著低緩抒情的音樂去賞析、體味具體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愛;最後進入“移情”關,學生先互相交流,然後上臺口頭表述:我讀《背影》,要求聯絡自己與親人的生活實際,或論述: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流淚的理由。結果學生多半選擇了前者,因為前者更有現實的基礎,他們更有話可說,也更樂意講述親人與自己親密的關係,有些學生講到平日裡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自己的無理取鬧導致父母傷心時,情不能自已,泣不成聲。所謂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字對讀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讀者對文字的二次創作,形成獨具個性的經典。
後來的很多例子證明只要教師設定得妥當,學生就會就會積極發揮審美功能,讓自己的認識深化,如教《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我設定了一個具體情境:假設你現在是個導遊,面對一群外國遊人,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會怎樣介紹這一曾被稱為“萬園之園”的東方藝術與文化的瑰寶呢?五分鐘後,一個平時並不擅言辭的女生含著熱淚講了一番令聽者動容的話,她的不卑不亢,從容而不失尊嚴的講演讓班上的同學群情激昂,筆者認為授課的目的達到了,五十顆正在成熟的心靈激發了澎湃的愛國熱情,這是壯美,審美就在這些平凡的例子中。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如賞析清照的詞,先由音樂與古代山水畫入詞,賞稼軒的《菩薩蠻》,由詞入畫,讓學生附樂朗誦,並設定這樣的情境:清照與稼軒個拿出自己的一首詩作比較,你認為他們各會拿出哪一首,為什麼?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學生的想象力再次發揮了作用,意見迥異,各圓其說,智慧與美感齊集,在一種精神享受中完成了詩詞風格的探討與詞人各自境遇對詞風景的探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鑄劍為犁尚有日,兵戈相向應可休”筆者設定了戰爭主題影片片段賞析以此入境,又設定了製作反戰宣傳畫,新聞採訪等活動,讓學生思維縱橫古今,方言內外,激發了和平意識和對當前國際社會的不安定環境和憂患意識。
美感經驗非與生俱來,應從無到有地積累,並適時加以引導、調教。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現美並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的機會,只有加以發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續,在課堂上,審美的關鍵就是讓學生面對問題大膽而有創造力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盡情飛揚。
語文課堂教學的未來應是光明的,審美的康德早在幾百年前就告訴人們:“能震撼我們心靈的,除了頭頂繁星閃爍的夜空,還有深藏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道德教化下產生了文明,我們人類的審美情感早就在批判選擇真善美,摒棄假惡醜,語文教學肩負著淨化心靈,弘揚文化的歷史重任,雖然我們的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步伐剛剛邁開,仍有阻力,但堅信發揚美樂一致的人生觀,我們的前途就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