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髮展探討論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針對現實,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大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統計資料和事實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輕視生命、傷害生命及浪費生命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如何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大問題。針對現實,加強生命教育則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關鍵一環。

  【關鍵詞】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學生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時代。科技的發達、物質的豐富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卻又使人們走入了另一個怪圈。許多人不堪重負,精神失衡,生命意義缺失,殺人、自殺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又如何?“鬱悶!”“無聊!”“崩潰!”走在大學校園裡,類似的口頭禪不絕於耳。近年來,大學生浪費、輕視與傷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從雲南的馬加爵殘殺同學案到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弒師案,都是大學中發生的典型暴力事件。據南京危機干預中心曾對南京部分大學的調查發現,大學生自殺率為20/10萬,即10萬人中就有20人自殺。自殺已成為15―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麼樣的理由能夠讓一個風華正茂的青春選擇自我消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一幕幕輕視生命、摧殘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傳誦生命的氣息。”筆者認為,引導大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關鍵在於推行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使他們學會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健康發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與內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於美國。1968年,美國學者傑•唐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並在加州建立“阿南達村”學校,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之後,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生命教育的實踐也得到逐步發展。1996年前後,我國臺灣地區因校園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戕案件,引起臺灣當局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並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香港對生命教育也予以極大關注[2]。近年來,一些大陸學者在傳統人生觀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見解,但具體到教育基層一線,無論是宣傳還是實踐我們還不到位。

  關於生命教育的內涵,雖然國內外的學者有多種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歸納起來具體包涵三個層面:

  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首先,讓他們瞭解生命的誕生歷程,領悟生命體所承載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艱辛,從而形成對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讓他們瞭解生命歷程的酸甜苦辣,體會生活的艱辛、生命的脆弱與頑強,使他們學會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進死亡教育,讓大學生對死亡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寶貴與有限,從而更加熱愛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二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培育健康的生命態度。生命是一個過程,在個體生命中不僅有鮮花和笑聲,還有荊棘和淚水。生命教育要善於引導大學生體認生命負面狀態的意義與價值。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艱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卻承載著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它不僅僅屬於個體本身,還與父母、朋友、社會密切相連,所以在逆境中,誰都沒有權利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明白:我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替代我!無論我身上有多少缺點和不是,無論他人和我有多麼不同,我都必須要尊重他人,悅納自己。

  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職責在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會去追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帕斯卡爾說過:“活著卻不知道人是什麼,這真是糊塗得不可思議。”如同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過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斷地對生活進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追求一種生命的永恆價值,它是對生命的突破,對本我的不斷超越,以此實現“終極關懷”和人的理想與信念。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實針對性

  大學生自殺、校園暴力、殘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園中還普遍存在的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等現象,折射出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現象日趨明顯的現實。這些現象的發生方式儘管不同,但極其相似的一點是:對生命的漠然和輕視。生命意識缺失現象使大學生及其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價。我們必須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缺失既有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環節的原因,還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而當下迫切推進生命教育最直觀的主要有兩個視角。

  1.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內容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針對性,首先就是要明確它所針對的物件,即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現狀和當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生命的視角來看,教育是一項直觀生命的神聖事業。教育首先應是關懷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價值和人性完善。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4]生命教育的價值日益凸現,但遺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識本位、技術至上,加上政治、經濟等外在因素的強行介入,使高校演化為工具的製造廠,謀求的是“何以為生”的本領,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養,沒有教育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沒有引導學生對人生的負責。大學校園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仍舊過分地強調智育和技能。長期以來,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僅使學生體驗不到生命的樂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還導致學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視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學生的情感、心靈和個性受到忽視,甚至被壓抑,他們知識的增長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為代價,最終導致了他們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懷疑與幻滅。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圍,缺乏系統的生命教育內容,忽視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為此,“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擔起拯救生命、喚醒生命意識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時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2.大學生個體: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機

  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與社會、家庭、學校等眾多外因的影響有關,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響還是來自大學生自身的內因。

  大學生生命認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匱乏導致他們無法正確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及生命價值,心靈空虛迷茫,以至尋找無聊刺激,虛度光陰,自暴自棄……他們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首先,缺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是導致生命意識缺失現象發生的重要思想基礎。研究發現,自殺的人缺乏對生存的重要信仰和價值的認識,一旦遇到生活中的應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壓力時,往往會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和嘗試,而選擇輕生。因此,缺乏對生命足夠的反省,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缺乏積極的生命態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虛感所籠罩,產生內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斷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認同的危機也與生命意識的缺失現象有關。大學生正處於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階段”或者說“心理斷乳期”,容易陷入對自我價值的迷惘和認識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對生命的無知和對生命方向的茫然中。

  三、強化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1.將生命教育納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生命意識缺失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危機,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異常心理現象。但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及課堂之中,沒有專列相關內容。推進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首先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有關生命教育的章節和活動。拯救自殺者,主要不在於改變外部的物質生活環境。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殺的;生活在艱難環境中的人,依然有堅強樂觀的。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命、對待人生。通過對大學生實施生命意識的教育,促使他們樹立科學的生命信仰,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走出生命意識的誤區。

  2.博採眾長,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是一種從多角度認識生命本質、理解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一是要吸收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生命意識理論的積極方面,做到古為今用。比如,在儒家看來道德義務比人的生命更為貴重。人的生命因道義而有價值,因之而可貴。生命和道義相比,後者重要得多,道義是至上的。為了堅持道義,即使犧牲生命也不猶豫,這是我們應該吸收的。但儒家所提倡的重生命的社會形式、輕個體的存在價值;重生命的自然形式、輕生命的創造意義等生命意識取向是需要批判和揚棄的[7]。二是對於西方文化中有關生命意識的理論應吸收其精華,拋棄其糟粕,做到洋為中用。一般來說,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個體人生幸福,注重的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充分地享受人生。關注個體幸福的深度和廣度,強調肉體慾望合理滿足等人本主義生命意識應為我們所借鑑和學習。而對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個人利益高於一切等生命意識的消極方面,應加以批判。

  3.實施分享與體驗方式的教學,使生命教育觸及靈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還必須要通過體驗教學來實施。體驗教學是通過戲劇、角色扮演、模擬情景等各種方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表演、分別感受“真實情境”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然後進行彼此分享。在有實際體驗的背景下,個人才能更理解別人的需求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學會與人共處。例如,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模擬盲人的生活,體驗盲人活動的艱辛,可以增加對盲人的敬佩與關愛。生命教育還要善於引導大學生體認生命負面狀態的意義與價值,如孤獨是一種生命負面狀態,但又是生命的一種獨特體驗,在孤獨中可以從容地體驗生命的靜美情趣;再譬如,國外一些大學開展的“模擬葬禮”,旨在引導大學生體驗死亡的感覺,把人生置於強烈的痛苦背景中,以刺激其重新發現和體認生命的美好,從而珍惜生命,尋求和實踐自身獨特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4.積極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諮詢網路

  除了要對廣大學生開展普適的生命教育內容之外,還要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實際問題,做到共性的課堂心理教育和個性的案例問題解決相結合。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諮詢機構,配備合格的專職心理諮詢教師,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在學業、人際關係、經濟、情感和就業等各個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矛盾,疏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將自殺等念頭消解於萌芽狀態。此外大學生往往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煩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開設心理諮詢熱線電話和開展網路心理諮詢,避免面對面的尷尬,消除他們的各種顧慮,讓他們能夠敞開自己的心扉,訴說種種的不快,宣洩不良情緒,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諮詢的作用,幫助大學生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範莉莉.淺談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J].內蒙古示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29-31.

  [2]李曉燕.淺析大學生生命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8:6.

  [3]王春梅.命教育:教育的終極關懷[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4:20-2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