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有效備課論文

  備課是教育之始,備課的觀念及具體操作方法是教學的前提。要想上好課,就得備好課,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雖然著重或重點要求追求教學質量,反對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師如果能夠通過自身語文素養的展示來表現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面就如何進行有效地備課闡述

  一、教學目的要明確

  教師在備課或授課之前,應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本節課將引導學生做什麼,應該達到怎樣的預期效果,這就需要研究教材,確定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狀況的目標,如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德育目標等,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和對教材本身的研究來確定,需要強調的是確立目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相一致,這樣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重難點要突出要確定,首先教師要仔細揣測編者編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師應根據《標準》中對同類題材或體裁的文章的學習要求來加以確定;再次,教師還應根據自己對教材的認識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來加以確定。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是關乎到教師能否成功的完成教學任務並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之所在。方法要靈活多樣,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不但要善於運用教學方法,更主要的是學會創造和總結方法。教學方法的種類很多,如朗讀法、默讀法、背誦法、複述法、揣摩法、摘抄法、列提綱法、分解法、綜合法、探究法、提問法、問題法、訓練法等。面對這麼多的教學方法應該怎樣靈活選取呢?這主要取決文章的題材、體裁課堂組織形式等。

  二、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如何確定?作者的側重是一方面,編者的側重更重要。具體來說,編者把包含同一知識點的若干篇課文編入一個單元,目的無非是想讓學生對此印象更為深刻,從而更快地掌握、運用這一知識點。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注重單元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單元裡的若干篇文章割裂開來。然而語文教師大多有這種經驗備一篇課文都覺得很辛苦,更不要說備一個單元。集體備課在這時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體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幫助備課組的老師從這種勞累中解脫出來,使備課更加輕鬆,更加有效,同時也讓學生能共享全體備課組老師的知識、智慧,因此確定明確的單元教學目標在集體備課中是首要的。教參上雖然有現成的單元教學目標,但過於繁瑣,如此多的目標不說學生掌握困難,老師也很難將其一一實現。如此,研究單元中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絡則至關重要,找出課文間的共同點,大家討論確定目標,不必拘泥於教參,目標不可過多,從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發各設一個即可。

  三、解讀並超越教材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的過程是教師“用教科書教”的過程,而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這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教師是教材的理解者、參與者、實踐者。備課時,教師要鑽進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鑽研、解讀和思考,否則,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師就只是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而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難將課上出新意和深意。長此以往,教師的思想必然僵化,學生必然厭學。

  四、參加教研活動,特別是課題研究

  比如平時多聽課,特別是多聽優秀教師的課;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勇於鍛鍊自己,多反思,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哪怕是逆耳的忠告。很多人一說到課題研究,就談“虎”色變。課題研究確實很辛苦,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可怕。如果能認真對待,積極參加,我們的辛勤耕耘就有豐碩的果實。很多專家都是做了不少的課題研究,這些教科研活動讓我獲益匪淺,對有效提高我們的備課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五、備課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安排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最忌諱把課堂變成教師演講的講臺,學生無須動腦筋,無事可做,處於被動狀態,學習潛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奮地學。二是重情。語言不是無情物,詩和文都是情鑄成的。教師備課時要和品文中情意,受薰陶感染,有真切體會。文字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能給人以啟示、鼓舞和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師先被文字感動,領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帶著感情教,領著學生閱讀、思考、咀嚼、體會,學生心田得到滋潤,主動學習語文的勁頭就會倍增。三是激趣。學習是十分艱苦的事,尤其是語文學習,不可能立竿見影,靠的是持之以恆的日積月累。因此,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學生好奇、好勝,對新異的刺激物特別有興趣,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千方百計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要精心安排整堂課的總體佈局,每個教學環節的內容;要精心設計匯入課文的語言以知識吸引學生,尋找探討問題的切,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訓練語文能力。同樣的內容,不同的組織,不同的設計,效果會大相徑庭。心中有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學考慮,就會找到適合學生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總之,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課,才能不斷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

  篇二

  1.有效備課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學習概念的理解正在悄然地改變著,在工業化社會,學習就是“學會知識”,因為那時社會知識總量不多,知識更新的速度不快,人們利用學校教育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可以支援一生的發展。而今,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時代,人們逐漸地認識到“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加重要,因為人一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已經對“爆炸式”增加的知識無能力了,資訊傳輸技術的高度發展已經使獲取知識變得輕而易舉,探究和創新是學習的主旋律。基於此,大力倡導自主學習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新時期中小學教師必備的能力之一,也是備課的主要任務之一。

  2.備課技能

  2.1備課依據:備課依據有現實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課程標準提出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注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備課的理論依據,它為上好課奠定了基礎;“現實依據”就是指“備好學生”,善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即“癥結”,做好相應的對策,從而達到“有效備課”。

  2.2備課程式

  教師備課的過程,要結合課程標準解讀本,並且在瞭解學生的情況下,制定全冊教學目標,進行單元設計,書寫課時教案,提出每一個單元、每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難點,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2.3備課重點

  有效備課的重點在於精通教材、備好教材的基礎上,考慮運用恰當手段突出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精通教材,做到心中有數。“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讓“教材走進心中,達到“人本合一”,這樣既能較好的預設課堂,又能較為從容地應對突發的、臨時生成的問題,做到巨集觀運籌、微觀調節、滿懷信心地實現從預設走向生成互動的課堂。

  突出教學重點。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清楚這節課自己想要做什麼,但很多時候自己心裡明白方向,可是上完課別人不知道你這一堂課要幹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是老師備課時教學目標不明確、不集中,重點目標被次要目標所沖淡。要知識如果這一篇文章反覆來肢解,面面俱到,全作重點,那麼這節課也就沒有重點了。重點是教學的最重要的內容,不能混同於一般的知識點。課堂要有實效,就是必須突出重點,備課時就應該在這方面下功夫,想辦法,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創設情境,如何啟發引導,如何層層推進等等。一堂課,重點突出了,目標也就明確了,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解決教學難點。在備課時怎樣才能設制好難點的解決呢?首先先明確難點,難點是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是教材的難度大,教材本身從內容、形式到語言都有難易之分;二是由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決定的。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教學難點,即是新內容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落差。教師在教學中要突破難點,首先就要認真研究和分析難點,要弄清為什麼學生會感到“難”,“難”在哪裡?然後再根據難點所在,抓住教材中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加以解決。

  解決教學難點有兩面個常用的方法。

  3.逐層質疑法

  就是設計問題要有梯度,由淺入深,由易而難,步步推進地解決問題。在可能的情況下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多發現問題,展開討論,集人所長,開闊認識,然後再有針對性的指導解答。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並可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難點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解決了。

  4.分層化簡法

  把一個“難”的問題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分解簡化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來講,各個擊破、分散難點,然後再加以概括歸納,這樣就容易把問題講清楚。

  其他如板書說明法、直觀形象法、多媒體運用等方法可以靈活地、有針對性地交叉或綜合使用,長此以往,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備課還要注意運用恰當的手段。教學手段是指師生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資訊的工具,媒體或裝置,教學手段主要包括物質化和非物質化兩個方面。物質化的教學手段是指在課堂中利用傳統的和現化的教學媒體作為媒介教學,傳統教學媒體包括粉筆、教科書、教具、學具等,現代教學媒體包括聲、光、電、多媒體課件等,非物質化的教學手段主要指教師自身的肢體語言、眼神的運用以及教師自身特有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總和。

  教學手段對於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是重要的,要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讓課堂中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愉快中掌握知識,就離不開恰當的教學手段。

  教案的書寫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一般的教案主要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年級、班級及授課日期;2章節課題名稱;3教學目標;4課型;5教材分析內容要點、內容特點、作用地位等;6學生分析學生年齡特點、思想狀況、接受能力等的分析;7教具準備;8教學重點、難點;9教學方法表演展示學習法,合作學習法、競賽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10教學過程包括情境匯入、初步體驗――故事討論,明白意義――辯論分析、加深認識――情境體驗,深化理解――結合實際,指導行為――課外延伸、知行統一等;11板書設計;12課後反思教學得與失的分析、體會及改進的措施等。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只有進行有效的備課,我們才能順利開展教學工作。

  篇三

  備課是教育之始,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備課的觀念及具體操作方法是教學的前提。由於每個人看問題的立場不同,觀點不同,要想上好課,就得備好課。怎樣才能備好課呢?不同的專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論,不同的老師也可能有不同的經驗。也正因為如此,在對於怎樣才能備好課的思考與探討中,大家產生了在思想上的激烈碰撞,與個性上的飛揚。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和新課改的實施,為了追求更好的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要在課前下大力氣去研讀課本,研究作者創作的背景,設計教學語言、環節、訓練重點等等。也就是要認真的去備好課。然而我們在這樣費盡心思的備課過程中,卻往往忽略了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學生,忘了在心裡問一問我們精心準備的教學大餐學生們會喜歡嗎?

  一、教師要想,我們對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嗎?

  好奇是兒童天性,他們是一個個發現者、探究者。因此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讓所設計的問題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就能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並投入到對文字的學習當中去。例如,對學生喜歡的科普類說明文,而教師往往卻不喜歡上,原因之一就是學生不喜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體驗不到教學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類文章的教學就形成了一種不良迴圈——課前學生喜歡,但上課時學著學著便開始討厭這篇文章了。那怎樣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呢?

  其實,只要我們在備課時想一想:學生喜歡自己是以什麼角色學習這樣的文章,尷尬的教學局面就完全可以避免。例如:科普說明文,可結合不同文字的特點與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可讓學生改變角色來學習這幾篇文章。如在《海底世界》一文的學習中,讓學生當海底探險家,暢遊海底,與海底的生物對話,瞭解海底生物的習性和特點。而《貓》一文的學習中,讓學生當攝影師,品讀文章語言的過程,就像用手中的攝像機拍攝貓的靜態、動態的照片。在《未來的房屋》一文中,可讓學生當發明家,在充分學習文章的構段方式,品析語言特點之後,讓小發明家先介紹自己的“發明”,然後在當原創發明家,自己發明創造一種新型的房屋。在《假如沒有灰塵》一文中,則可以讓學生當太空偵探,請學生分陸、空兩個小分隊分頭調查,並擬寫一份簡單的調查報告。

  二、教師要想,我們的講解能提升學生的興趣嗎

  隨著“用教材教,而不是隻教教材”的教學觀念深入人心,教師開始引入一些整合過程的課外內容。這當然沒錯,但備課時我們想到過這些整合的資料學生會感興趣嗎?例如,教學《向命運挑戰》一課時,如早早提出“文中描寫的飛蛾和香瓜還有沒有特別的含義?”學生往往會面面相覷,不得要領,此時如果教師提示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資料,學生就會明白了。在學生享受頓悟所帶來的欣喜的瞬間,就以說明課堂內容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了。之後結合作者的身世,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就會水到渠成了。

  三、教師要想,我們的教學語言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呢?

  學生喜歡清新如風的教學語言;喜歡詩意唯美的教學語言;喜歡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當我們為了一句苦苦覓得的過渡語言而激動時,要問一問自己,這樣的語言學生能聽懂嗎?

  對學生而言,長期美妙的教學語言薰陶,既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又是一種語言的習得。但不一定是教師的語言水平越高,其所教的學生語言水平也就越高。兩者雖然存在必然的聯絡,但有時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語言並不成正比。原因是教師滔滔不絕的慷慨陳詞,既佔用了大量的學生髮言時間,同時又會在一定層面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擔心自己說的不如老師說的好。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精心思考教學語言的魅力,還要思考怎樣才能使教學的語言更具有時效性。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雖然著重或重點要求追求教學質量,反對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師可以通過自身語言素養的展示來體現語文這門學科的無窮的魅力,並以此來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丟棄課堂的主人——學生,同時,一定要弄清備課的含義,備什麼? 二者兼顧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