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數學論文

  數學是大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大學數學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狀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數學教學德育教育的滲透

  摘要:德育在學校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方向、是靈魂,位居各育之首。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德育方面,應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努力尋找德育點,有機滲透德育,把教書與育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教育;

  一、引言

  有句話說“百年教育、德育為先”,可見學校教育將德育教育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如今,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小學數學德育教育如何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掙脫出來,注入完善的、科學性的內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教育模式。數學雖作為一門理性學科,卻蘊含著豐富德育內容。可以根據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德育滲透的教育,使得小學生不僅學到書本的知識,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數學學科教材中

  根據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注入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動的圖畫和有說服力的內容。做到有機結合,自然滲透的效果。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於剛剛步入學校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是認知社會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萌芽期,所以小學數學德育教育工作從此刻開始,進行滲透德育教育。小學數學德育教育如細雨,潤物無聲,數學學科是沙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時無處不滲透著細雨之水。而小學生猶如長在沙土裡的嫩草,吸吮著沙土中的水分。因此,小學數學中德育滲透,就是將德育本身的因素與數學學科所具有的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德育內容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學生個體內在的思想品德。而數學教材是教學工作主要使用的教學工具,也是授課的依據,更是小學生獲取知識與理解做人的來源,由此,編制科學有效的數學教材為課堂授課提供有益的方式。在人們以往的觀念中,德育教育應該只是和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有關,以目前的教育內涵來看,這種觀念是落後的,也是十足錯誤的。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有教育名言:“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見,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數學教學課堂中來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最具有原則性的教育。

  三、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數學教學課堂中

  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時,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知識,滲透德育教育。諸如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例題、習題、註釋、解析中,融入不少進行德育的、形象生動的圖畫,以及由說服力的數學資料或知識點。將德育因素融合數學知識進行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模式。把顯性的教學問題和隱性的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數學的育人功能。無論是在備課中,還是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找準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切入點,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數學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可以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要授課的內容加入生動的德育元素。重要的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聯絡教材,聯絡小學生生活實際,善於將滲透德育教育延申到課堂內外。

  四、課堂內外相結合,通過數學活動進行滲透德育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德育滲透不能只侷限在課堂上,還應該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課外數學活動滲透德育。要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與實踐性,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情境,注重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並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讓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於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將知識迴歸生活,做到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本質歸宿,學生要有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意識。如在學習乘法估算後,讓學生回家後調查每個人一天的用水量,回學校後估算全班60人一天的用水量,再估算全校三千多人的用水量。在鞏固新知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水資源的寶貴,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的思想就會在小學生們小小的心靈紮根。又如,在學生學過統計後,讓學生回家後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後通過計算一個班的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結合我校附近的垃圾場影響環境的現象,最終總結出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讓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再比如,培養小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時,督促小學生手、口、腦、眼、耳多種感官並用,這樣做,不但能擴大小學生的資訊源,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也能滿足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特性。例如:教學“長方體認識”,可以先出示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長方體實物,如:火柴盒、粉筆盒、磚頭等,這些物體都是長方體。然後讓學生自己列舉長方體實物書櫃、木箱、厚書、鉛筆盒等,通過感知實物,學生對什麼樣的物體是長方體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從而感受美、享受美。

  五、結合數學學科特點,通過德育滲透,培養良好習慣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科學性與邏輯性很強,但可以讓小學生在學好數學的同時從中養成嚴格、認真的好習慣。顯而易見,小學生計算粗心,錯誤率高。而提高計算能力就一定要養成仔細計算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訓練中,教師要時時提醒學生不要抄錯數,看清是什麼運算,加減時注意進位和退位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簡而言之,只要教師善於挖掘、善於捕捉,時時注意、注重在數學課堂中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數學學科的的德育教育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成效,最終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齊建華.數學教育學[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6.07

  [2]管建福.小學數學教學藝術[M]2000

  [3]吳建華.[J]教育導刊,201001.

  範文二:數學教學中階梯式教學模式論文

  一“、階梯式”新授,推動學生乘風破浪

  “階梯式”教學模式有利於增強數學新授知識的可操作性。本課在學生通過觀察物體位置後知道夾子、兔子、木樁是兩端物體,手帕、蘑菇、籬笆是中間物體,並統計出夾子有10個、手帕有9塊,兔子有8只、蘑菇有7個,木樁有13個、籬笆有12個。然後,我分三個層次展開教學。層次一:通過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兔子的只數比蘑菇的個數多1,木樁的個數比籬笆的塊數多1,得到兩端物體的個數比中間物體的個數多1。這一層次通過具體的情境和數量讓學生感知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層次二:追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呢?以夾子和手帕為例說一說。這一層次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數量多1。第一方面是從區域性到整體理解“一一間隔排列”:如從夾子、手帕、夾子,得到2-1=1;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得到3-2=1。然後,根據此規律推出結論:夾子的數量總比手帕數量多1。第二方面是以“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為例,根據數學上的一一對應的思想,一個夾子對應一塊手帕,到最後一個夾子沒有手帕和它對應,所以夾子的數量就比手帕數量多1,即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數量多1。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區域性觀和整體觀,還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層次三: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排一排,如果首尾不相同,又會有什麼樣的規律?這一層次是對所學知識的延伸,運用剛學的一一對應思想就能很快地得出結論: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排一排,首尾不同,那麼這兩種物體的數量是相等的。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辯證思維的能力。通過“階梯式”新授,教師能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講熟、講透並著眼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全面掌握所學內容中促使學生由“知”向“能”的發展。

  二“、階梯式”練習,促進學生揮戈深入

  數學“階梯式”練習既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又能使知識點更系統全面,從而更具實效性。在本課練習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層次一:馬路一邊有25根電線杆,每兩根電線杆中間有一個廣告牌,共有多少個廣告牌?如果題目的已知條件改成有25個廣告牌,那有多少根電線杆呢?這一層次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覺到這兩題因為已知和所求的物件的不同,導致最後的結果不同。層次二: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如果要鋸成3段,需要鋸幾次?這一層次從顯性的一一間隔排列過渡到了隱性的一一間隔排列,鋸的段數是兩端物體,鋸的次數是中間物體。通過這一層次使結論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層次三:用你喜歡的方式畫一組兩端物體相同一一間隔排列。根據學生畫的大多數學生畫的個數偏少,出示教師畫的兩端物體相同一一間隔排列圖示篇幅所限,圖略。提問:

  1老師畫了多少個圓片和多少個三角?

  2如果我要使得圓片和三角一樣多可以怎麼辦?

  3出示變式篇幅所限,圖略。如果老師把剛才的“100個圓片”這個條件去掉,你還知道有多少個三角和多少個圓片嗎?根據排列的規律你能知道什麼?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通過這一層次訓練讓學生感覺到無論兩種物體的數量怎樣變化,只要它們是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物體總比中間物體數量多1。總之,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多運用“階梯式”教學模式,那麼我們的教學質量一定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