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教學研究論文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課程目標提出新的具體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關於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 》

  摘要: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早已步入課堂,為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徹底改變了“粉筆”+“黑板”的教學,融生動逼真的動畫,清晰的文字註解和悅耳的聲音於一體,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圖、文、聲、像並茂的空間,優化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與以往教學方式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率,化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識變為熟悉的、具體的知識,營造情境、開闢思維空間,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數學教學;運用

  一、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的特徵是實時性、直觀性和互動性,它體現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特點,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以抽象性為主的初中數學,涵蓋了抽象的、枯燥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很久以來,許多教師積累不少傳統教學的一些直觀、形象的解決方法,然而,沒有從根本上處理這些抽象的內容,讓學生理解。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促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反覆顯現,提供直觀形象的學習資料及技巧、技能訓練的典型習題,畫圖、演算、證明示範,營造一種新穎的教學情境,變“動態”為“靜態”,“連續”為“定格”,讓“微觀”表現“巨集觀”,“抽象”呈現“具體”,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結構,更好地觀察數學現象,分析探索數學過程,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幫助解決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一舉兩得,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營造情境,激發慾望。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集聲、光、色、形於一體,以影象的翻滾、閃爍、定格、色彩變化及聲響效果給學生新異的刺激,提供直觀、多彩、生動的形象,多種感官同時接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多媒體技術以鮮豔色彩、優美圖案,直觀形象地再現諸多例項,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課件演示三幅圖:一架飛機、一個等腰三角形、人民大會堂,一一閃現,紅線顯現對稱軸,學生觀賞,影象模擬逼真,活躍氛圍,營造意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滿足求知慾,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第二,實現生動、形象的顯示。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將抽象枯燥的內容進行生動、靈活、形象、多變的演示,取代教師冗長的講授,使難於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形象、生動、易懂、易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習成績較差的觀察演示輕而易舉地獲取新的數學知識。例如教學“正方形”一課,多媒體課件將平行四邊形較長的一組邊同步縮短,使“一組鄰邊相等”,然後使一組對邊繞著同一鄰邊的兩個端點同步旋轉,使“一個角是直角”,演示“平行四邊形→菱形→正方形”的正方形概念的形成,再演示“矩形→正方形”、“菱形→正方形”的變化,展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揭示正方性的性質,促進理解及記住正方形的定義和性質。

  第三,再現事實,呈現過程。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把涉及的事物形象、過程等全部內容再現,讓教學過程生動形象,難以覺察的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例如教學“角的認識”一課,如何畫角是這一節的重點。以往的教學方法在黑板上畫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例如學生走神,教師畫圖時不注意看;作圖時身體遮擋住視線等。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情形完全不同。多媒體演示畫角的步驟和基本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留下了深刻表象。結束教師在黑板上示範畫角,讓學生自己畫角。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畫角方法清楚明瞭,事半功倍。

  第四,人機互動,促進能力發展。上機做練習,加強“雙基”訓練,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計算機上做練習,增加練習量,強化“雙基”訓練。練習設計為選擇、判斷、填空等形式,擴大練習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有助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實現數學教學的限時訓練,有的學生懂了不會做,會做做不對,做對快不了,為什麼呢?缺少長期的限時訓練。無論測驗還是考試,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數量的題目,提高教學實效,必須訓練學生快而準的解題,堅持限時訓練。進行限時訓練是不容易的,在規定時間內做完數量的題目,時間一到,沒完成的學生不肯停下,被迫停下還想剛才的題目,嚴重影響後面的學習。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對每題或每幾題限制時間,時間一到,計算機停止執行,迫使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根據反饋及時調整,運用網路傳輸功能,隨時隨意抽查學生的解答情況,或把某一代表性的解答輸到大螢幕上學生觀看,做完後,統計學生的答題情況及成績,準確地掌握練習結果,有效地調整教學。這樣,人機互動反饋,視聽結合。由單一的講、枯燥的練習到上機操作,與計算機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學習效率獲得提高,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應用的注意的問題

  任何事物具有兩面性,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一定遵循教學原則,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適時、適地、適度地加以應用,不能走極端。多媒體不能代替教師,不能替代數學活動,多媒體課件不宜照搬。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圖、文、聲、像結合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切記不能該用多媒體時不用,不該用時無目的,無計劃地濫用。恰當地設計、開發多媒體,使之與初中數學教學有機整合,優化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實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斌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2:113-114.

  [2]鍾燕.淺議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067.

  [3]吳忠炎.淺析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08:149-150.

  [4]賴世明.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0:31.

  篇二

  《 初中數學建模教學研究 》

  數學,源於人們對生產與生活實際問題,抽象出的數量關係與空間結構發展而成的.近年來,資訊科技飛速發展,推動了應用數學的發展,使數學日益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中考實際應用題目更貼近日常生活,具有時代性、靈活性,涉及的模型有方程、函式、不等式、統計、幾何等模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實際背景中理清數學關係、把握變化規律,能從實際問題中建立數學模型.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用數學的氛圍,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提問、自主解決,體驗做數學的過程,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影響數學建模教學的成因探析

  一是教師未能實現角色轉換.建模教學離不開學生“做”數學的過程,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讓學生思考、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方法.然而部分教師對學生缺乏信任,由“引導者”變為“灌輸者”,將解題過程直接教給學生,影響了學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開展建模教學,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能駕馭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誘發學生進行探索,但是部分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或認為建模就是解應用題,或重生活味輕數學味,或使討論活動流於形式.三是學生的抽象能力較差.在建模教學中,教師須呈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題目長、資訊量大、資料多,需要學生經歷閱讀提取有用的資訊,但是部分學生感悟能力差,不能明析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係,影響了學生成功建模.

  二、數學建模教學的有效原則

  1.自主探索原則.

  學生長期處於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淪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難有創造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鬆愉悅的探究氛圍,讓學生手腦並用,在探索、交流、操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因材施教原則.

  教師要著眼於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他們從舊知的角度思考,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

  3.可接受性原則.

  數學建模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能讓學生理解所探究的內容.若設計的問題不切實際,往往會扼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密切聯絡教學內容、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能力解決問題.

  三、初中數學建模教學的幾種模式

  1.自學討論式.

  “先學後教”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講生聽”、“師說生練”的模式,在教師的導學、導疑、導思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他們在交流中思想不斷碰撞,形成新觀點,從而自身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導學,引發學生的探究.例如,如圖,在河岸L的同側有M、N兩個村莊,現擬在河岸邊修一座水泵站P,要求使管道PM、PN所用的水管最短,另修一碼頭Q,要求碼頭到M、N兩村的距離相等,試畫出P、Q的位置.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通過選點、測量,開展交流討論.學生1認為,是不是和異側相同?學生2認為,如果M、N在直線L的異側,連線MN即為最短.學生3認為,在同側的話,可以根據軸對性的性質,將之轉移為異側.學生4認為,這有點像照鏡子.這樣,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軸對稱的知識解決,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2.引導探究式.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推理、論證的基礎上獲得結論、掌握規律.例如,某景區團體購買公園門票價為1~50人的13元/張,50~100人的11元/張,100人以上9元/張.甲團少於50人,乙團人數不超過100人,兩團共計應付票費1392元.若組成一個團體購票,應付1080元.1乙團人數是否也少於50人,為什麼?2求甲乙兩團各有多少人?學生猜想乙團人數少於50人,進而推算兩團人數會少於100人,團購價應少於1300元,與1392元矛盾,因而乙團人數應不少於50人,不超過100人.

  3.活動參與模式.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小組活動探究,進行捜集資料、整理分析,然後解決問題.例如,某件商品的售價從原來的每件400元經兩次調價後調至每件324元.經調查,該商品每降價2元,即可多銷售10件,若該商場原來每月可銷售500件,那麼經過兩次調價後,每月可銷售該商品多少件?學生先計算每次的降價率為10%,然後根據“件數×單價=銷售額”列出方程.

  總之,數學建模教學,有利於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來解,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