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論文
伴隨社會經濟發展,國內居民因日常飲食、生活起居、工作壓力等因素積累誘發的慢性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民眾自我保健意識逐步增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健康管理團隊成員培訓論文
1物件與方法
1.1調查物件
2013年從江蘇省根據經濟水平高、中、低選取三個區市縣級市,每個區市再根據經濟水平較好、較差各抽取2個鄉鎮,以健康管理團隊成員作為調查物件,共收回調查問卷546份,有效調查問卷535份,有效率為97.99%。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基本資訊以及對培訓的意願和需求等。
1.2分析方法
採用EpiData3.1軟體進行雙錄入建立資料庫,應用SPSS16.0軟體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和logistic逐步迴歸分析團隊成員的培訓需求和意願及其影響因素,α=0.05。
2結果
2.1被調查物件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健康管理團隊成員535人,其中鄉鎮衛生院成員385人,村衛生室成員150人,平均年齡為41歲。性別構成:男性佔42.62%,女性佔57.38%,男:女為1:1.35。學歷:初中及以下佔10.84%,高中或中專佔34.02%,大專佔29.35%,本科及以上佔25.79%;在職稱:高階、中級、初級和無職稱人員所佔比例分別為7.85%、27.66%、39.07%和25.42%。被調查農村健康管理團隊成員總體素質偏低。
2.2對培訓的認知與評價
2.2.1對培訓的認知根據調查顯示,在調查前一年內有383人接受過培訓,培訓比例為71.59%。其中,鄉鎮衛生院成員接受培訓的比例為67.53%,而村衛生室成員中82.00%參加了培訓。應用卡方檢驗統計分析,χ2=11.108,P=0.001,顯示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成員接受培訓的比例具有顯著性差異。從團隊成員參加培訓的原因來看,工作需要佔63.45%,自我提高佔31.85%,領導要求佔4.70%。應用卡方檢驗統計分析,χ2=48.817,P<0.001,顯示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成員在參加培訓的原因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鄉鎮衛生院成員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和自我提高,村衛生室成員更多是由於工作需要而參加培訓。
2.2.2對培訓的評價從培訓結果來看,97.65%的參訓成員認為接受培訓後業務水平有所提高,19.06%的參訓成員認為業務水平有明顯提高。其中,鄉鎮衛生院成員對於培訓後業務水平選擇無變化、有一定提高、明顯提高的比例分別為1.92%、74.23%和23.85%,村衛生室成員以上三個比例分別為3.25%、87.81%和8.94%。應用卡方檢驗統計分析,χ2=12.315,P=0.002,顯示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成員對於培訓結果的評價存在顯著性差異,鄉鎮衛生院成員認為參訓後業務水平有明顯提高的比例更高一些。對於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參訓成員中有357人作了回答。調查結果顯示,參訓成員認為培訓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時間太短、缺乏實踐、培訓速度過快、針對性不強和重視程度不夠等。
2.3培訓意願與需求
2.3.1培訓意願根據調查顯示,91.21%的被調查團隊成員表示願意參加培訓,8.79%的成員不願意參加培訓。進一步調查原因顯示,影響工作佔17.95%,地點不方便佔25.64%,培訓意義不大佔25.64%,培訓費用高佔20.51%,其他原因佔10.26%。應用非條件logistic逐步迴歸分析團隊成員參加培訓意願的影響因素,將是否願意參加培訓作為因變數,自變數引入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從事專業、所在衛生機構和調查前一年是否接受培訓。統計結果顯示,性別、學歷、調查前一年是否接受培訓對團隊成員的培訓意願具有顯著性影響。其中,與男性相比,女性成員更願意參加培訓;不同學歷比較,大專學歷的成員參加培訓的意願最強;與未接受培訓的人員相比,調查前一年接受過培訓的人員選擇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相對更高。
2.3.2培訓內容需求對於希望參加的培訓內容,被調查團隊成員中有495人作了明確回答。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鄉鎮衛生院成員選擇臨床技能的比例最高,其次為醫學心理學和人際溝通,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位居第三位;村衛生室成員中,超過80%的人員選擇臨床技能和慢病管理,同時傳染病防治、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的選擇比例也比較高,均在60%以上。
2.3.3培訓方式需求對於最希望參加的培訓方式,被調查團隊成員中有522人作了回答。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鄉鎮衛生院成員最希望採用的培訓方式是集中授課,其次為上級醫生指導,會議講座和臨床進修位居第三位;村衛生室成員最希望的培訓方式分別為集中授課、上級醫生指導和會議講座,選擇臨床進修的比例相對低一些。
3討論
3.1團隊成員的培訓力度有待加強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團隊成員學歷為大專及以上比例僅佔55.14%,職稱主要集中於初級和中級,無職稱人員所佔比例高達25.42%。顯然,團隊成員的整體素質亟需提高,而培訓是提高人員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絕大部分成員也表示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和自我提高。但從實際來看,團隊成員中仍有28.41%的人員在調查前一年內未接受任何培訓,其中鄉鎮衛生院成員的這一比例達到32.47%。團隊成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團隊衛生服務開展的質量和效果,各級領導必須重視對團隊成員的培訓,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和配套措施的完善,合理制定團隊成員培養、考核與激勵等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團隊成員培訓工作持續有序的開展。
3.2團隊成員參加培訓的意願受多種因素影響
在所調查團隊成員中,91.21%的人員明確表示願意參加培訓,對團隊成員的培訓意願具有顯著性影響的因素有性別、學歷、調查前一年是否接受培訓。其中,女性成員培訓意願高於男性,原因主要在於大部分男性成員承擔的工作量較重,工學矛盾比較突出;不同學歷成員的培訓意願呈現出“橄欖形”特徵,這與其他學者針對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培訓需求的調查結果相似;調查前一年接受過培訓的人員參加培訓的意願明顯強於未參加者,這主要與他們參訓後感覺自身的業務水平得到提高有很大關係。對於不願意參加培訓的原因,成員認為影響工作、地點不方便、培訓費用高和培訓意義不大是其主要阻礙。為調動團隊成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應進一步提高對基層衛生人員培訓的財政經費投入,由各級財政、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培訓費用;在培訓地點上儘量採用就近原則,以鄉鎮衛生院為主。同時做好宣傳動員工作,讓團隊成員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
3.3團隊成員的培訓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根據已接受培訓的團隊成員調查,目前培訓存在較多問題,首先是培訓時間太短,由於團隊成員日常工作任務繁重,通常培訓時間比較集中,但培訓內容較多,導致參訓人員感覺培訓速度比較快,難以消化和吸收所學知識和技能。此外,還有培訓內容缺乏實踐、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為提高培訓效果,必須充分考慮團隊成員的實際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崗位人員制定不同培訓計劃。首先,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培訓時間,靈活採取多種培訓方式,除了集中授課外,還可結合會議講座、上級醫生現場指導、遠端教育和網路視訊教學等;其次,培訓內容以需求為導向,並及時根據學員反饋調整培訓的重點,對於團隊成員特別需要的臨床技能方面,以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主要培訓診療思路、診斷流程以及規範化管理等內容;再者,加強培訓實踐環節的設定,可採用案例分析法、示範教學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法,促使團隊成員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並學以致用。
範文二:社群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創新論文
1臨床資料
主要從2008年4院,對我院所管轄的社群中的20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所進行的護理干預。本組的200例患者中,有100例男患者,100例女患者;患者的年齡在58~82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為69±8.2歲;通過有關調查,本組患者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分為:有20例患者是大專以上的文化,有110例患者為高中文化,有80患者為初中以下的文化;在本組患者中,有120例患者為高血壓患者,有35例患者為糖尿病,有45例患者為其他的慢性疾病。
2護理干預的方法
2.1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對本管轄社群的居民分發有關慢性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小冊子、五顏六色的宣傳紙張,並且還要在社群內的宣傳欄上、黑板上、小講座、大講堂、社群的諮詢處等為患者、居民宣傳有關的慢性疾病的知識、保健意識、健康教育知識等。通過這樣廣泛性的宣傳教育,不僅能糾正患者的“三低”知曉率低、用藥率低、控制率低,還能逐漸改變患者“三不”不規律的用藥、不難受不服藥、不愛吃藥的不良習慣。
2.2端正患者的治療態度以及信念
社群的護理人員在平日要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便於及時的瞭解患者以及居民對於慢性疾病相關的知識的瞭解、掌握的情況,還能清楚的知道患者的需求以及對堅持治療有可能獲得益處的認識;同時,還能及時的掌握對患者治療引起影響的有關障礙。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加強對患者不良的行為、習慣的糾正、處理,通過改變患者對治療認識的態度以及理解的能力,促使其行為從根本上發生變化,除此之外,還能加強對患者的遵醫行為以及接受治療的順從性。
2.3指導患者合理、科學的飲食習慣
社群的醫務人員在詳細的瞭解了本社群慢性疾病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之後,首先要對他們的膳食情況進行認真的評估,通過對膳食的評估,促使患者瞭解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與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的密切關係,從而幫助患者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採取有效的、健康的、有益的生活、行為方式,其中主要包括:戒菸、戒酒、改變生活方式、節奏、攝入低鹽、低脂肪的食物、適當的增加鈣等微量元素的攝入等。特別是要對降低食鹽量的攝入,護理人員要建議患者每天攝入的食鹽量不能超過6g,其攝入食鹽量的體積大約是相當於一個啤酒瓶蓋去掉了膠墊之後的整個容量。通過對本組患者進行大講堂的健康教育主要是控制鹽分的攝入量,同時還要指導患者在家庭中烹飪低鹽量的食物,除此之外,還可以在現在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現場的操作,並且讓患者、家屬嘗其味道,以便在以後的烹飪中有效的控鹽量。
2.4避免情緒的波動
在社群健康教育中,護理人員要讓居民們逐漸的認識到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的心理狀態、社會因素等,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壓。對於患者具有不良的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採取關心、鼓勵和支援,不僅要讓患者參與到治療和監測中,同時還要讓家屬積極的參與其中;逐漸的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在社群內、家庭內構建一種科學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諧環境。
2.5適量的運動
社群的護理人員建議患者每天進行適量的、合適的運動;通常情況下,患者每天需要運動一次,每次運動30min左右,不能過分的疲勞,每週運動5次左右為最佳。若是患者在每天定時定量的運動,不僅能有助於患者慢性疾病的康復,還能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
2.6隨訪
在本社群內選定一個每週測血壓的日子,由於社群的護理人員根據當地的社群衛生服務資訊系統匯出每次進行隨訪的人員,護理人員需要提前一天或者是當天上午的時間告知患者,在檢查的當天需要帶上自己的病歷本、高血壓糖尿病記錄本、用藥記錄本或者是藥瓶等到指定的地點進行復診。對於不能在當天進行隨訪的患者一定在預約在下次隨訪。作為社群的護理人員,在日常生活中,要用電話、上門等位患者服務,叮囑他們及時的複診、用藥、監測、調整等,促使醫護與患者之間構成良好的交流、溝通的環境。
3結果
對本組的200例患者進行2年時間的干預護理之後,患者對相關的慢性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醫護與患者以及家屬之間的交流溝通加強;通過干預護理,促使護理人員能及時的瞭解並掌握患者用藥、服藥、病情等的好轉情況。本組的患者通過2年時間的護理干預之後,其體質有所加強、心情舒暢、慢性疾病的複發率較低、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
4討論
社群的護理具有長期性、連續性、可及性等的特點,是做好社群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要前提。社群護士作為社群的一員生活在自己的社群中,對本社群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況非常熟悉,方便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緒變化,容易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社群護士經常到患者家中進行家庭訪視增加了心理上的親密度。所以,社群護士比醫院護士更加容易獲得好的干預效果。
本社群慢性病患者中高血壓患者佔78.5%,所以對高血壓的綜合管理就成了慢性病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對本社群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評估後,根據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及運動愛好,與他們一起設計合適的運動方案。有研究顯示,活動不足可增加高血壓的發生率及降低控制率[2]。本社群老年高血壓患者有堅定的信念,並且已經養成運動的習慣,這與老年患者的病程長,閒暇時間多,更珍視自身的生命有關。但是大部分堅持運動的老年高血壓患者以輕度運動量為主,很少選擇中度及劇烈的運動,說明他們對運動的方式和強度選擇等方面的知識還很匱乏。因此,制定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持之以恆的運動方案非常重要。
社群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健康管理,應該走持續發展道路。社群護理干預2年後,吸菸、飲酒、低脂飲食攝入等不良行為的改善不明顯,說明患者對吸菸、飲酒、高脂飲食容易導致慢性病的危害還未引起充分的重視。考慮與干預的時間較短,以及本社群居民的居住特點基本上是單位宿舍區、人們更注重親情、親人時常聚在一起共度節假日,而忽略了合理膳食有關。說明養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較長的時間。做好社群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