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骨折健康護理論文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中斷。其病因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積累性勞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骨折病人的臨床護理措施

  【摘要】 目的 通過對15例骨折病人的心理問題的分析,總結出心理護理對骨折病人早期康復,提高生存質量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結論 護理在某種程度發揮著醫學技術和藥物治療無法代替的作用。我們除給予及時的藥物治療外,給予她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加強了心理護理,經常與她接觸交談,儘量滿足她在護理上的需要。同時指導她進行功能鍛鍊,以減少疼痛。使患者在心理上感到踏實、安全,情緒逐漸好轉,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關鍵詞】 骨折病人 護理措施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現代醫學正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從而證明了情緒對調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

  對病人來說,保持樂觀的情緒尤其重要,一切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作用,都可導致並加速病情的發展。因此,加強對病人的心理護理是我們臨床護理的重要環節。我院骨外科病房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骨折患者15例,現將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我們採取的護理措施介紹如下。

  1 心理護理

  1.1 心理因素分析

  通過我們臨床觀察,病人的致病因素與心理活動的改變有著直接的關係。護理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患病後的心理狀態不同於正常人,有著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應,但因其疾病型別,病程長短及其性格,經濟狀況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而表現出相應的不同特點。所以,加強病人的心理護理對治療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2 患者入院後心理狀態的護理

  患者住院後由於環境的改變,人地生疏,故表現為焦慮和恐懼,擔心自己的病治不好,怕成為一個殘疾人,特別是一些農村自費患者,常為住院費擔心。護理人員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現出驚慌、忙亂、煩躁或不屑一顧的輕視態度,應以良好認真的服務態度,從容鎮定的神情,熟練準確的操作技術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時止血、鎮痛,使病人脫離生理痛苦反應,從而穩定情緒。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衛生宣傳,簡單介紹病情和同類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醫院救治的經驗及傷病良性轉歸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1.3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態的護理

  骨外科的慢性病患者多見於一些陳舊性的骨折,骨髓炎或傷口不易癒合的開放性骨折,病情多數較為頑固,容易反覆發作,有時藥物治療也不太理想。這些患者入院後會產生一種以希望瞭解病情為中心的求知慾望,他們盼望醫生能對病情做出詳細的瞭解,冥思苦想詢查病源,本組患者15例;有的患者由於治療時間較長,產生急躁情緒,失眠、煩躁、易怒,自覺度日如年。

  2 護理措施

  2.1疼痛護理

  2.1.1針對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對症處理。創傷、骨折傷員在現場急救時予以臨時固定,以減輕轉運途中的疼痛,並爭取及時清創、整復;發現感染時通知醫生處理傷口,開放引流,並全身應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須及時解除壓迫,鬆解外固定物,如已發生壓瘡應及時行褥瘡護理;如發生骨筋膜室綜合徵須及時手術,徹底切開減壓。

  2.1.2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準確,防止粗暴劇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2.1.3 斷肢***指***再植術後病人肢體疼痛應及時判明情況,有效鎮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痙攣而影響再植肢體的成活。 2.1.4截肢術後如患肢疼痛,應向病人耐心解釋,一般可隨時間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須應用鎮痛藥物鎮痛。

  2.1.5採用非侵襲性鎮痛方法,如控制焦慮,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利用視覺或觸覺分散法分散或轉移病人的注意力。另外,利用冷敷、熱敷、按摩及面板搽劑,也能起到骨折病人 鎮痛效果。

  2.2營養失調護理

  2.2.1儘快糾正病人的悲觀、消沉、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建立正常心態,保持健康的心理。

  2.2.2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定時就餐,定時排便。

  2.2.3鼓勵病人進食,傷病或手術早期供給較清淡的飲食;病情穩定後及時調整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

  2.2.4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及口味適當調整飲食,儘可能在病人喜歡的基礎上調整營養結構。並保證食物結構多樣化。

  2.2.5多食用水果及含維生素多的蔬菜,避免進食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糖等。

  2.2.6注意多飲水,防止便祕。

  2.3 功能鍛鍊

  2.3.1向病人宣傳鍛鍊的意義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認識功能鍛鍊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運動鍛鍊。

  2.3.2認真制定鍛鍊計劃,並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人的全身狀況、骨折癒合進度、功能鍛鍊後的反應等各項指標不斷修訂鍛鍊計劃,增刪鍛鍊內容。

  2.3.3一切練功活動均須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隨著骨折部位穩定程度的增長及周圍損傷軟組織的逐步修復,功能鍛鍊循序漸進,活動範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

  3 體會

  在掌握了骨折患者的常見心理變化,筆者認為在臨床實施心理護理應把握以下幾點:要積極做好心理工作,和患者密切交流,關心體貼患者,去的患者的信任;通過交往減少陌生感,瞭解患者思想情況、家庭情況、愛好及生活習慣,隨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和治療情況。

  骨折患者的治療週期長,情緒波動大,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用美好的語言、周到的服務,全面的知識,合理的指導,對患者進行精神上的安慰、鼓勵、疏導,從而縮短病程,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向我們每一個護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護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術,良好的醫風醫德,還要有良好的自身修養,把握言談技巧的方法,以積極的工作態度面對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田擁軍,苗京亞.骨科住院患者失眠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誌.2001年04期

  範文二:淺談骨折患者術後的護理應對

  【摘要】 骨折患者術後的護理應對的關鍵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處功能恢復、防止併發症的發生。疼痛刺激通過脊髓介質和交感神經反射可引起肌肉和血管收縮,導致手術切口呈缺血狀態,影響癒合。另外,疼痛還可導致機體免疫球蛋白下降,機體免疫力降低,從而影響患者術後康復。針對術後疼痛的常見原因***如:心理因素、手術刺激和環境因素等***,本文結合我科實際工作淺談骨折患者術後的護理應對,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經驗。

  【關鍵詞】 心理護理 骨折 術後護理

  1 心理護理

  骨折患者創傷初期的疼痛及骨折術後繼發的疼痛會引起患者發生一系列心理變化,如:對手術效果及預後的擔心等心理壓力。對於這種恐懼、悲觀、焦慮的負面情緒,在術後護理中應注意多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和關心,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係。在溝通過程中應注意穩定患者的情緒,耐心傾聽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的疑慮,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提高心理抗病能力。另外患者家屬的負面情緒對患者的心理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還需要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的後顧之憂。

  2 飲食護理

  由於骨折術後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活動少,消化功能退化,會引起身體代謝的異常,患者食慾也會受到影響。而處於恢復期時骨折處的癒合、軟組織的修復,都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供應,如果飲食調節不好,營養跟不上,不僅影響患者對骨折處疼痛、軟組織損傷的耐受力,還會影響傷口的癒合和身體的康復。因此,對骨折術後患者進行適當的飲食護理非常重要。飲食應以高鈣、高蛋白、低脂肪、低鹽、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不僅要指導患者多攝入高鈣、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品以補充身體所需營養***如雞蛋、豆製品、牛奶、骨頭湯等***,還應儘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嚴禁進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長期臥床會導致患者胃腸蠕動減慢,常會發生便祕現象,應鼓勵患者多進食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服用緩瀉劑幫助排便。

  3 生活護理

  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病房噪聲較大、手術後探視的人較多、溫度和光線的刺激等都會帶給骨折術後患者不良的刺激。在護理工作中應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衛生的環境,保持病室內乾燥、整潔,地面採用溼式清掃。每日用0.2%過氧乙酸消毒空氣,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維持適當的溫溼度。限制探視的人數和次數,在病房走廊禁止大聲喧譁,護理巡視和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儘量不要影響患者休息,以有利於患者手術後的恢復。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4 預防併發症

  術後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徵的變化,使患者順利度過甦醒期。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保持切口乾燥,及時更換敷料。注意手術切口引流液量和色的變化。若區域性出現紅、腫、熱、痛現象,提示傷口感染,應及時通知醫生採取相應措施處理。

  骨折術後患者恢復期需要長期臥床,護理過程中應注意保持面板清潔和乾燥,床單平整無皺摺。每2小時幫助患者翻身一次或變換肢體體位,以減少區域性受壓。強制體位的患者使用氣圈、氣墊床,對癱瘓的肢體要幫助被動活動,並用50%的酒精或滑石粉按摩受壓部位。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及時發現和解除患者不適,以防褥瘡的發生。 指導骨折術後患者臥床期間進行“呼吸訓練”,鼓勵患者深呼吸、咳嗽,定時協助翻身拍背,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鼓勵患者多喝水,維持正常的尿量,並做好會陰部的清潔,以防尿路感染和因骨質脫鈣而引起的泌尿系統結石。

  骨折導致的創傷和手術後切口的疼痛、周圍組織腫脹、皮下瘀血,使神經的敏感性增加而加劇疼痛。避免在患肢進行靜脈輸液,以防深靜脈栓塞。

  5 功能鍛鍊

  骨折術後患者應及時進行適當的功能鍛鍊,功能鍛鍊的具體方案必須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的損傷部位、手術方法及患者的身體素質來個性化制訂。以促進傷口癒合、恢復機體功能為原則,循序漸進地貫穿於骨折癒合的全過程。

  進行功能鍛鍊時應將傷肢保持在適當的功能位置,在不影響骨折固定癒合的情況下,可藉助他人或柺杖的力量進行鍛鍊,活動量宜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切忌急躁。一般術後1~2 周主要通過有節律地收縮、放鬆鍛鍊肌肉;術後3~6周可加強關節的活動,逐漸增加運動量。在活動過程中,應密切觀察骨折處及遠端肢體的情況,如有異常現象,應及時停止鍛鍊並與醫生聯絡。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骨折術後患者因術後疼痛而不願及時下床活動,患者的這種怕痛心理如不能及時地得到排解,常會導致患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肢體末端腫脹等,必將影響其功能恢復。長時間的臥床還會影響患者心、肺功能及消化系統功能障礙,甚至產生靜脈血栓或繼發感染等,所以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講解功能鍛鍊的必要性,鼓勵患者積極地進行功能鍛鍊和康復治療。

  參 考 文 獻

  [1]李曉鬆主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

  [2]張燕群,吳怡君.下肢骨折術後護理與康復訓練[J].華夏醫學.2010,20***2***:187-189.

  [3]康元歌,劉秋歌.腰椎骨折患者術後的護理[J].當代護士.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