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論文
教育理論的實踐性與生成研究,不僅是對教育學科的合法性問題的一個思考,也是尋求教育理論與實踐對話的一個過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簡述中國當代大學教育
教育歷來都被置於國家甚至人類發展的重要位置,隨著人才和科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作用越來越突出,高等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大學校園不斷擴招的今天,更多的青年學子有機會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大學生數量的增加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和我國教育的快速發展,但當今大學教育的質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定義及價值,教育者,問題,建議,發展方向
一. 教育的定義
一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二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三現代形態教育的特點:
一教育的世俗化。
二教育的國家化。
三教育的法制化。
四初等教育義務化。
五學校型別多樣化。
六高等教育的多層次化,多形式化和多導向化。
四.大學教育的價值和功能
中專大學等中高等教育,價值在於解決受教育人群具備基本的科研、實踐、實驗、試驗、仿製、創新啟蒙。促使和幫助受教育人群具備和接納科學發明創造等專業化、工業化、標準化、資訊化等生產實踐的基本技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經濟發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響政治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的發展。
五.教育者的作用
從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規劃、管理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傳遞資訊的內容和方式。
教育者願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於人的利己性。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援和幫助,要是可以支援和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麼獲益也將有限。如果通過教育提高了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獲益既可擴大。其二出於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於人的競爭性,競爭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教育使己方的競爭力加強,另一方面藉助教育活動,削弱對方的競爭力。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對面地向受教育者傳遞資訊,可以通過通過各種方式和媒介,甚至通過他人進行。而這個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為教育者是以改變他人的觀念、素質、能力為目的而傳遞資訊的。凡是接收到其資訊,並且是其傳遞意向的人是其教育物件。
六.中國的教育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製度建立於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廢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中國自1977年回覆高考以來,大學成為了很多人心之嚮往,夢寐以求的地方。90年代又有很大的變化,私人資本開始進入教育領域。大學擴招自1999年開始,此後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學招生擴大了將近3倍,“大眾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直至2005年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內地適齡青年高校在校人數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近些年擴招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斷突現出來擴招將對中國現代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七.外國的教育理念
一今天英美大學人文教育思想仍然在許多方面遵循John Newman 的模型。
首先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具有優良品質的社會公民。這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但是大學並不是為了培養偉大人物的地方,比如不朽作家,金融巨頭,著名領袖。大學的責任也不在於保證為社會提供象亞里士多德,牛頓,拿破崙,林肯,沙士比亞之類的人物,儘管許多名人畢業於大學和名校。但這並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學的目的是: 培養特定的思維方法;建立獨特的自我認同;提高一個社會理智和心智的水準;培養高尚的公共意識和文化品味;向公眾提供社會的準則;給予人們冷靜的理念和思考;促進進步的政治實踐;理解,分析,設計,創造,傳播本社會的文化模型。
二Humboldt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教育改革。
他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與Newman相似,強調高等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對職業的專門訓練,而它的目的也絕不是為了謀求職業。高等教育給予學生的不應該是讓他們能夠 “做什麼”即某種技能而是“成為什麼”成為某一類人。因為前者對於一個人是暫時的,而後者卻是一生的。他還認為,大學的學術研究應該是獨立的,其它部門,比如政府不應該干涉。基於這種思想,Humboldt在1810年建立了柏林大學。這所大學基於三項原則: 教學,自由學術,獨立教學與研究的統一。
三John Newman 的思想中人文教育思想在當代大學教育中有深遠的意義。
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做事,更應使其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一個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一個有崇高事業心的人,一個精神奮發向上的人,一個全面發展有益社會的人。而Humboldt認為高等教育應教會學生“成為什麼”而不是“做什麼”的思想就像是中國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知識是無限的但方法是可以全面掌握的,掌握了真正有用有益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洛克所說:知識教育不是給予學生種種知識與知識的寶藏,而是種種思想與思維的自由,是增進心的活動能力而不是擴大心的所有物。
九.從名言學教育
一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資訊,技能,技巧等."從中我們可以看教育是為了使受教育者適應社會併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所以教育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革新變化。也如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二張載說“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幹可立待者,以其不納故也。”這句話體現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作為經歷高考而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必須儘快使自己進入到高效率的自主學習狀態。
三愛因斯坦說“能培養獨創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是教師的最高本領。”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素質的教師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雖有幾分誇張,但也說明了教育者在學生接受知識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老師可以使教育七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大學面臨的問題
一大學在急劇的擴大。
大學數量急劇增加,職業性學校發展混亂,以致現在很多學生的大學教育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學到的知識並不能提高個人素質,發展個人能力,只是簡單而有限的技能的機械性傳授。
二學校管理理念過分僵化,教學評估制度缺失。
高等學府多受到政府的管制和約束,以致在學校的管理方面不能自由發展。教學評估制度缺失使教學效果不佳。
三學術風氣不夠濃厚,學風不夠自由。
套用英國教育家亨利·紐曼的一段話“大學教育是一種偉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會的思想格調,提高公眾的智力修養,純潔國民的情趣,為大眾的熱情提供真正的原則,為大眾的志向提供確定的目標,擴充套件時代的思想內容並使這種思想處於清醒的狀態,推進政治權力的運用以及使個人生活之間的交往文雅化”。當代大學應該盡力為大學生建立良好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從多方面發展興趣,提高能力,營造自由的學風。
四大學校園缺少大師。
有人說大學之所以能成之為大學不在於校園有多大,不在於學生規模多大,而是應為大學裡有大師。但今天在數量龐大的大學裡大師的數量少之又少。而且教師素質不夠高不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且由於大學裡缺少教師教學的評估標準,很多教育者責任感不強,更不能帶動活躍的課堂學習。
五學生學習目的功利化。
當代大學生進入名校的目的十分明確:一是可以由此得到未來職業上的最佳保證,二是社會地位的終生標記。只要掌握了這兩點關鍵,不僅可以在職業上有極大的成功機率,而且可以仕途經濟,甚至飛黃騰達。所以現代的中學教育,目的單一:升學率和名校率是唯一的業績標誌,就如同商業界一樣講究“底線。”因此,今天的教育與古典的教育已經有許多本質的不同。也正是由於現在的學校僅以增強學生競爭力為最終目的,許多與競爭無直接關係的教育內容就顯得沒有必要。學生與學校都沒有正確的掌控並實踐對思想的開拓和對素質的提升。
六教育與訓練混為一談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社會中,教育逐步地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學校的意識和行為更多地轉向另一種與教育有本質不同的方式:訓練。許多院校,出現了教育與訓練兩種概念的混淆。現在的大專院校更強調訓練而忽視教育,甚至僅有訓練而根本沒有教育。因為在許多教育界人士的意識裡所有的專業訓練就是教育。如《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言 “為了訓練的目的,一個人的理智認識方面已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遺忘,就是被忽視;不是被還原到一種胚胎狀態,就是隨它在無政府狀態下發展。”
七大學教育過於市場化
《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08-2010》說,本土高校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表現在,高等教育培養體系缺乏必要的就業市場需求導向,就業能力培養目標不清晰,學生對企業就業能力的實際需求缺乏瞭解,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差異。這些話怎麼看都不像是談論大學培養人才以及這些人才的出路問題,而更像是說職業學校所遇到的難題。《報告》把大學畢業生單純地看做了勞動力,也就是能用的“器”,或曰工具,這是忘記了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沒有抵達大學育人本身。
馮友蘭先生論大學教育時曾說,大學既是教育機關,又是研究機關。但是它所教育出來的人是什麼樣呢?簡單地說來,它所訓練出來的人有特殊機能。但是隻有特殊機能還不夠:所謂“特殊機能”就是“器”。在馮友蘭先生看來,大學教育不是造“器”的,而是培養人,合乎理想的人。所謂人,就是對於世界社會有他自己的認識、看法,對已往及現在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欣賞。 十一.幾點建議
一國家在目前經濟水平下,應該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二轉變教育觀念,擺脫意識形態的制約和牽制,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為澤被後世的好事。迴歸到教育是擺脫愚昧的根本上來,使教育真正達到開啟心智開拓思維的作用。儘快著手解決與“素質教育”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學體系,以使這一理念切實落到實處。
三要重視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進教育方法,更加關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發育狀況,及時給他們提供諮詢服務和幫助,合理引導,保護他們的個性發展,逐漸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十二.教育發展方向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996年同志在與四所交大領導座談時指出:“我們的教育工作必須進一步解決好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教育要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簡單地說,一是適應問題,二是提高問題。這也可以說是當前全國教育工作面臨的兩個重要轉變。”1998年同志在北大一百週年校慶的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
“全黨和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知識創新、人才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1999年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有遠見的、成熟的、合格的領導,必然是重視教育的領導。各級黨和政府都要將教育納入戰略發展重點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佈局之中,切實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域性性、基礎性的知識產業和關鍵的基礎設施,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地位。”
同志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這樣的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應該是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為人類解決面臨的重大課題提供科學依據的前沿;應該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鑑的橋樑。”這“四個應該”雖然是為一流大學提出的要求,但我認為,它對我國各型別各層次高等學校指明瞭發展方向。我不是說每所高等學校都要向一流大學看齊,而是強調每所高等學校都要按“四個應該”的要求積極發展,使自己成為所在地區、所在行業中的一流,使自己的潛力發揮到一流。
總結
簡單的說教育就是要培養人才,而人才最終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所以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大學教育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使教育不再只是學校的事。大學教育是事關人才創造力與創新性的重中之重,尤其需要教育界有識之士在理念上的突破和管理上的創新。教育的發展是民族希望所在,在教育路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歐陽康,大學·文化·人生,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9
[2] 人民網,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08-2010,2010.6
[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4.3
[4] 朝延明,改革視野中的大學教育,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5
篇2
淺談教育中的“容器理論”
摘 要:本文以個人對教育的體驗和認識為基礎,討論學生學習能力的內容,分析學校與家庭對學生教育的目標,以及分析其必要性與可行性。在分析過程中也試分析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各自的責任和分工。
關鍵詞:容器理論;自控力;積木理論
論證之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不允許用任何容器如何能接一杯水?”答案就是沒有容器就不能接水。同時,容器的質量和容量也直接決定了接水量以及保留水的時間。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寫到,海倫的老師安妮・沙利文在見到海倫之前準備了眾多的聾盲兒童的教學方法,但是到達凱勒上尉家以後,沙利文發現不改變海倫的乖張任性的性格,一切的教學都白費。如果說在學校的教師給學生輸入的知識、技能等等是水的話,那麼學生本身的性格、品德、耐心等等都是容器。老師給的“水”質量再好、數量再多,如果沒有容器,也無法留住一絲一毫的“水”。
一、“容器”的內容
德國嚴格限制學前教育,中國新聞週刊網刊登的《學前教育:德國為何立法禁止?》一文中有若下描述: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援,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與嚴格限制學前教育不相稱的卻是德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佔獲獎者將近一半的人數。可見知識的灌入與我們所期望的能力並不對等。許多家長將學生教育的責任一股腦的推給了學校和教師,但是在學校教育前提下,教師對這個“容器”的塑造作用較為微小。“容器”塑造過程是呈金字塔形狀,開始會很費力,而往後隨著“水”的逐漸增多,“容器”本身也在完善自己的容量和質量。
“學習”如果是個學科,怎樣才能讓這個學科成績優異呢?個人認為四項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記憶能力,擁有良好的記憶力,考試中的史地生,語政英都不會太過頭疼;邏輯思維能力,在記憶的基礎上,可以整合知識儲存,那麼數理化,以及文科中的分析問題想必不會為難。此外,還有兩種能力往往被大家當做態度看待。而這兩種能力也是獲得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自控力和細心的能力。這四種能力就是學習這個能力的基礎,也是“容器”的主要內容。可見這個“容器”絕對不是知識本身。當然“容器”本身還有眾多其他能力,如時間管理能力、道德、行為習慣等等均在“容器”內容本身,本文暫不做討論。
2014年9月4日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劉利民,部長助理林蕙青介紹了《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情況。新高考制度不再分文理等制度,在筆者看來都是弱化了“灌水”環節,而轉向塑造“容器”的考核。
二、“容器”核心內容
許多學生看起來十分用功,就是成績不理想。於是將這種問題歸結為學習方法或學生智商等因素。其實不然,如果智商是碗,知識是水。正常智商中最小的“碗”也足夠盛下高考之前知識的“水”。但是為什麼很多看起來很用功的孩子,卻連及格的水平都難以達到呢?更多的差距在於學習核心的能力――自控力。
個人認為自控力分為兩類,行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二者是遞進關係,只有擁有行為自控力,才有可能上升到精神自控力的階段。例如有個經常抽菸的人控制自己不抽菸。這就是行為自控力,控制自己外在行為;精神自控力就是不僅僅行為上不抽菸,連思想、精神都能控制。不“想”煙。
學習和鍛鍊肌肉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鍛鍊肌肉可以單憑行為自控力達到目標。而學習必須依靠行為自控力和精神自控力兩者同時進行。而那些有行為自控力,表現的很努力學習的學生之所以一直成績不理想,我相信90%因為精神自控力不夠,用俗話說就是,腦子飛了。
老師和家長不要輕易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自控缺失問題,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自查一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回憶一下自己是否有看不進書的時候。這個“看不進去”其實就是精神自控力缺失。“學習”這種能力需要高度的行為自控和精神自控,這也是眾多學生的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不成比例的原因所在。
三、“容器”核心內容自控力的誤區
很多家長、老師都把自控力當做一種態度。態度是端正一下即可的,而能力則是需要慢慢培養。一年級的孩子,跳躍能力就是1米左右,家長會不會要求他跳躍2米呢?自控力是相同的道理。它和我們的肌肉力量、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一樣,是一種鍛鍊即可增強,不鍛鍊很難輕易獲得的一種能力。雖然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增加,但是,那種增長就有限的多了。獲得這種這自控的方式很多,誠然學習本身就是其中之一。
心理學有種觀點,人的動力有內驅力和外驅力。其實自控力也自控和外控之分。心理學中指出外驅力只有不影響內驅力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這就是為什麼不主張家長用錢獎勵學習,因為這就是外驅力會抵消內驅力的方式,沒有獎勵為外力,孩子就沒有內力學習。自控力也一樣,《新聞1+1》報道的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機中學學生撕書事件與高考後許多學生撕書發洩的現象其實已經很說明問題。高中之前都是外驅力、外控力,高考之後進入大學階段的外控力逐漸減少,甚至再無外驅,外控力,所以多少大學生都處於失控狀態。而對學生一生來說,這種失控很可能貫穿人生始終。
四、“容器”輸出――“積木”理論
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儲存,而是為了更好地應用,也就是我們所形成的“容器”必須是有進口,有出口。學習為輸入過程,而應用就是輸出過程。人和電腦最大的區別就是,電腦輸入了什麼,只能輸出什麼。不會將輸入的資料整理,形成新的東西。其實,人也就是一個能整合資料的儲存運算生物而已。感覺、記憶等為輸入,情感,人際、生活等為輸出。將輸入東西整合,然後在環境應用中輸出。
何為“積木理論”? 積木搭建出的大廈質量和哪些因素相關呢?
首先是單個積木的質量和數量。要想蓋高樓大廈,積木的數量和質量是一定的。這是第一位的,沒有基礎的積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那麼擁有相同數量質量的積木,為什麼有的只是散沙,有的卻能蓋成高樓大廈呢。那就是積木與積木之間的連結了。世界在筆者眼裡全部都是積木而已。
搭建出“高樓大廈”是我們的目標。以數學為例,每一個公式等都是積木中的一塊,公式都記不住,就說明積木的數量不夠。公式記住了,但是實際的解題當中還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公式之間的連線沒找到。所以已有公式蓋不起來解題的高樓。萬事萬物依次類推。
連線的關鍵依賴於單個“積木”全方位認知。一般積木大部分是有六面體,但是實際生活學習中,每一塊“積木”就那麼簡單了。比如跆拳道前踢。同樣都是前踢,首先就可以分為左右腿兩大類。然後,每條腿按進攻目標不同可分為下段、中段、上段進攻。按進攻方式還可以再分為後腿起腿和前腿進步起腿。這樣一個前踢就可以分化為至少12個面這還不算腿伸直或彎曲,踢的角度或大或小等等,將演變出無數的積木。所以對積木的全方位瞭解是講求積木有效連線的重要條件。
這個“容器”的塑造過程才是教學的最主要任務。這個塑造包括容器的輸入,輸出等過程。至於往往容器中“灌水”應該是其次的任務。如果捨本逐步,我們看到就是擁有著諸多的“水”的狀元,在沒有外力約束下,原有的“水”崩潰殆盡。而“容器”卻未形成,這會成為教育的悲哀。作者單位:保定市教學儀器站
參考文獻:
[1] 海倫・凱勒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華文出版社
[2] 楊佩昌著,《學前教育:德國為何立法禁止?》.中國新聞週刊網
[3] 《為何德國人拿走一半諾貝爾獎》.《北京晚報》
[4] 《國務院印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中國政府網
[5] 《湘潭多家學校假日補課 學生集體燒書丟書撕書》.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