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論文

  教學研究主要討論有關學生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等問題,如果是討論某一具體課程,則希望通過討論,對這一類課乃至更大範圍的課程具有借鑑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淡理論教學與高職素質教育

  摘 要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全體受教育者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個性特長健康發展.有創新精神和能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需要的現代化公民。現今高職生是一群整體素質不高的學生群體,本文從如何在理論教學中來提高高職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理論教學 高職 素質教育

  那麼在理論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我在這幾年的理論教學中,積極探索實施素質教育,從中得到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求知慾望.增強學習信心

  在教學中,應利用多種形式,課內外結合抓準時機,見縫插針,向學生介紹一些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和現代科學的巨大成就,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時候就在世界上最早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航行,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在科學的許多領域取得迅猛發展,如在能源.高尖端的科學研究.航空航天技術等方面均在世界上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件件生動的事例,一個個確鑿的資料,一條條鼓舞人心的資訊,無不點燃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國之火,不僅使學生產生了民族自豪感,而且也產生了強烈使命感,激勵他們決心學好知識,將來更好建設祖國.為國爭光。

  許多學生進入高職階段以後總有一種自卑感,覺得前途渺茫,沒有什麼奮鬥目標,意志消沉,從而喪失了進取心,作為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人的智力懸殊不大,你們的頭腦並不笨,智力並不低,別人能學會的,你們一定能學會,最多比別人多花些精力,高職生能比同齡人提前掌握一些實際技能,但如果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習毫無興趣,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即使是非常聰明的人也是學不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常將自然科學史上許多刻苦攻關的科學家的事蹟融匯到知識教學中。

  二、傳授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習慣

  教師的工作不僅是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獲取知識的方法,現在教,正是為了以後不教,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後,可以自己獲取更多的知識,尤其是離開學校後,根據工作需要,可以通過自學較容易地獲取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以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

  1、會讀書

  教師在講述每一節課內容之前,應先指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內容概要,使

  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心中有數,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例如講“緒論”時,除按課本要求講解外,還介紹本專業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安排順序等,使學生對理論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並告訴同學在今後閱讀科技書籍時,首先要瀏覽目錄和閱讀序言,以便了解該書的全貌,從而確定攻讀方向和時間安排,以提高讀書效率。

  2、會定計劃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說無論做什麼事如果事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否則就可能失敗,在學習過程中,制訂縝密科學的學習計劃對一個人學習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學習有計劃並能認真執行計劃的學生,知道如果多玩一小時,多聊一小時將會使計劃的哪項任務完不成,而這項任務沒完成以將對整個學習計劃有怎樣的影響。有了計劃,每一步幹什麼都非常明確,用不著浪費時間去想下一步要做什麼,按照科學計劃行事,可使自己的學習.生活節奏分明,一旦形成了條件反射,到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學習的時候能安心學習,該鍛鍊的時候去鍛鍊,所有這些都成了自覺行動,日久天長,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形成了。

  3、常做實驗

  經常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無意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讓學生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動手製做一些簡單易行的演示實驗教具,用這些教具進行演示,既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對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也很有好處,經常佈置學生動手做一些小製作,小實驗,不僅能激起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的慾望,又能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逐步形成同學們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素質。

  三、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動力

  素質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主動地學習,主動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怎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講好新課

  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在呈現新的學習材料之前,先用學生懂的語言介紹一些引導性資料,並製造認知的不協調,“不確定是動機的根源,”先創設激“疑”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心理上的不確定性,激發其好奇心與求知慾,思起於疑,“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把鑰匙。

  2、適當轉換角色

  轉換師生角色,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複習階段讓學生出試卷,事先定好格式和內容,要求有答案和評分標準,並留給充足的時間,一般一週左右,學生出的試卷要先交給老師審閱合格後,再讓學生們交換做這些試卷,做誰的試卷就讓誰批改講解。由於在“自考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掌握著考與評的自主權,因此思維十分活躍,一種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風氣形成了,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收器”,變成了主動求知.解疑者。通過出試卷,學生可以更好.更準確地掌握理論知識;通過評試卷,學生可以瞭解考試中自身容易出現的錯誤,並從中分析出錯的原因,以利於今後在學習中加以注意,帶著問題在評卷中學習,這樣學得懂.記得牢.用得上,尤其是一些優秀的答卷,會給評卷人及其他同學更大地啟發和幫助;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培養了自學能力;又實現了學生由厭學到樂學的轉變。

  四、結束語

  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證明要全面提高理論教學質量,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素質較差的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實施素質教育也給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相信,也要讓學生們相信,他們個個都能成才,要設法營造合適的氣氛去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並帶著愉快輕鬆的情緒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其次,教師要設計優秀的授課方式,廢除注入式,提倡啟發式。第三,教師要儘可能多地給學生以學習的自主權。要善於創造條件鼓勵學生探索求異,發展其創造性思維,並激發學生樂於學習的激情。

  篇2

  論述高校教育技術改革與發展

  【摘要】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經不適合現階段高校教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滿足現代教學,教學媒體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但目前各高校中還沒有將教育技術的引導作用發揮出來,沒有利用好教育技術學的理論指導教學,解決教學中的各類問題。本文通過對高校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高校教育技術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高校教育;教育技術

  一、高校教育技術面臨的問題

  一觀念定位有所偏差,理論實踐脫節。

  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影響和促進學習是教育技術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目的和歸宿。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才是教育技術的研究物件,也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兩個基本要素,是服務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隨著近年來多媒體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出現,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深刻影響到高校和高校教師。

  教育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顯突出,為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各高校設立電教中心和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獨立的輔助教學機構;高校教師更加註重媒體的使用,摒棄以自我為中心教學過程,改變授課的方式和方法,但有一些教師錯誤的將多媒體教學當作學習過程中錦上添花的輔助品,拋棄教育技術、教學設計和教育技術研究方法的理論指導,導致理論和實踐脫節,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習效果達不到教學要求。

  二滿足現代教學要求,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僅用粉筆授課的傳統教學不能滿足現代教學要求,但多媒體教學僅是更換板書內容的呈現方式,沒有實質性變化,這是多媒體教學下的現狀。現代教學不僅僅對多媒體選擇具有要求,而且對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教師應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不能用更換知識內容呈現方式的辦法進行粗放式教學,要用精雕細琢的課程質量來滿足現代教學,教育技術恰恰能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高校教師要學習掌握教育技術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教育技術的能力,滿足現代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投資效益不足,統籌、規劃、協調能力差。

  各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構建網路化校園,建立具有統籌、協調能力的技術性管理的現代化校園,達到用技術節約人力、物力、財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學習資源、學習過程、網路資源和專案管理是教育技術管理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具有現代化、開放性、廣泛性、開拓性等特點,不僅追求裝置齊全和技術先進,並利用已有的條件提高教學質量為考核依據。但目前各高校教學裝置投入過於不足,更新緩慢,資源更新和利用率低下,統籌、規劃、協調能力差,與高效率和高效益教育技術的現代化要求不符,存在整體投資大見效小的問題,沒有發揮教育技術的優勢,對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高校教育技術改革

  一調整“教學結構”,改換教學方法。

  “教學結構”是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師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媒體形式去呈現;選擇恰當的策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已“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積極接受教學內容,快樂主動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性人才。目前高校採用的多媒體教學,僅是書本知識的搬家,並沒有有效結合現在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結構,沒有針對不同課程選擇不同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教學中心從教師到學生的轉換力道還不夠,即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夠。因此高校教學要調整“教學結構”,改換教學方法。

  二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提高教育技術能力。

  高校即具有培養人才的基本職責,又具有科研的職責,如何培養21世紀的創新性人才是高校思考的問題。在現在形勢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的出現,都是提高教育技術能力,適應現代化教學,培養人才的需要。這幾種教學方式都有各自的優點,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與傳統教學相比,其教師的工作量加倍。

  三、高校教育技術的發展

  一培養現代化教育教學的師資隊伍。

  高校教師不是課堂內容的搬運工,是運用有效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工程師,所以高校要建設雄厚師資力量,培養具有較高教育技術能力的現代化教師隊伍,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夠達到現在社會對於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這也是高校發展和學生培養的基礎力量,必須讓每個老師具有銅鎧鐵甲,才能打勝培養優秀人才的大仗。

  二轉換教學主體,權衡課時量與科研量,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教育技術出發點和落實點是培養高質量學生,培養德才兼備、具有開拓性和創新性的新型人才,這是教育目標,也是高校教師的職責和努力完成的任務,所以教師摒棄自我為中心的獨角戲,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和主角。課時量和科研量是高校職稱評審兩個重要因素,課時量只是數量,高質量課程卻無法做到百分百監管和衡量;科研量更容易量化和實現,消耗掉老師大量精力。高質量的課程和科研量在職稱評審的天平上失去了平衡,也違背了現代教育培養學生的初衷和需求。所以高校要權衡課時量和科研量,通過長效的高質量的課程向培養現代新型人才要成績,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來武裝教師技能,用現代教育技術實踐向社會人才需求交答卷。

  結語

  通過本文研究發現,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性和社會性人才,需要提高教師在課程中應用教育技術能力、轉換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及制定更符合實際需要的職稱評審制度,提高高校教育技術的應用重視程度,解決教育技術在現代高校教育中處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教育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作用,這樣才能夠促進高校教育的長遠有效發展,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雍潛.普通高校電化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對策性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