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師職稱格式論文
高中教師肩負重任,因為普及高中教育,既是實現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重要步伐,又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歷史任務。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對高中歷史教師評課基本標準的探究
摘要: 一節高質量的高中歷史課,應從教學目標、處理教材、教學程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上進行綜合分析,應把學生的發展狀況作為評價的關鍵點。本文對高中歷史評課的基本標準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評課 基本標準
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學結果方面,看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一節好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評課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一從教學目標制定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依據課標中的“教學目標”的要求,全面是指要從知識、能力、思想感情、學習策略、文化策略等五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具體是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參見課標;適宜是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大綱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生的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二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儘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二、從處理教材上分析
評析一節課如何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評析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準確性、科學性,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式上分析
一看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三要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效果。
二看課堂結構安排。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絡,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學技法,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順序和時間分配。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瞭解授課者的授課重點、結構。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看有無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觀象,看講與練時問搭配是否合理等。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或毆打能夠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和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包括教師教的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的方式與學的方式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
一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複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二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教學活動的複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既要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又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辦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三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又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題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等。
四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現代化教學呼喚現代教育手段。教師還要適時、適當地運用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電影、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評析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看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富有藝術性,字跡工整美觀,板書嫻熟等。
二看教態: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
三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效。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準確清楚,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四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等的熟練程度。
六、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一是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二是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目標能有效實現。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鐘,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課堂效果的評析,有時也可以藉助於測試手段。即當上完課,評課者出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當場做測試,而後通過統計分析來對課堂效果作出評價。
七、把學生的發展狀況作為評價好課的關鍵點
教學的本質是學習活動,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髮展。學習者學習活動的結果勢必成為評價課堂教學好與壞、優與劣、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如果思維得到激發、學業水平得到充分的發展與提高、學習興趣得到較大程度的激發併產生持續的學習慾望,則可以認為這就是一堂很好的課。
參考文獻:
[1]歷史教學與研究.教育與科學出版社,2012.03.
篇二
簡評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
摘要:教師在教學時,態度必須和藹可親,保持幽默,這樣學生上課如沫春風,必然勇於表達,相互激動,必可開出創新的花朵。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本文就簡單評析了數學教師的教學行為,以達到創新的探索。
關鍵詞:數學教師;教學行為;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7-0076-01
一、注重營造教學的創新環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行為,教師要做到三點:一是愛護和保護。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所有潛藏的積極因素,並加以熱心的愛護和保護,包括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品質。比如,有一位教師在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他帶著一個大蘿蔔和一把刀來到了課堂,使學生莫名其妙,從而產生好奇心,精力集中。二是幫助和培養。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已知1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教學時,可以設計幾個問題幫助學生自學:怎樣畫線段圖?把誰看作單位“1”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設誰為“x”?等給學生創設環境,讓學生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三是開發和扶持。當學生在對一項數學活動感興趣並非常高興時,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活動,讓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不反對猜測。在教室裡佈置各種數學教具,數學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要認真地回答,或集體討論等。例如:學習“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比較”一課後,提出:“大家有什麼問題或想法要和老師、同學交流嗎?”學生問:“老師,還有求最大公約數的最佳方法嗎?”這一質疑激起千層浪,頓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因此,教師要把記憶性教學變為思考性教學,在教學中不斷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慾望,使學生由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探索轉變。
二、充分挖掘教材併合理靈活運用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依據,又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忠實於教材”嚴格按照教材的程式組織教學。在這種思想下,教師很少對教材加以合理的處理加工,更談不上創新了。其實,教材是教學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並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發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創新原理,精心構建教學中實施創新的體系,圍繞“以學生髮展為本”這個主題,把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如,在對“兩位數除法筆算”的新授課時可以對教材作如下處理:“整十數筆算,接近整十數,中間數試商,商中間和末尾有零”,各一課時其中穿插適當的練習課加以鞏固,這樣為學生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獲得充裕的時間。對教材的加工處理一般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結合學生現有生活實際和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合理運用教材;結合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處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工教材;著眼於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空間調整教材。
三、積極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的創新行為在教學中以發散性問題為出發點,恰到好處地激發創新思維和提出創新思維的要求。課堂上,讓學生動腦思索,動手操作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思維。例如:有一教師在六年級複習平面知識圖形的周長和麵積時,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練習:給學生一根長31.4釐米的繩子,把它圍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圓,你認為它們的周長相等嗎?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學生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在猜測過程中,許多學生通過計算證實了自己的猜想,圓的面積最大,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敢於和善於揭示自己認知上的矛盾衝突,積極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體表現。找到了這些形式,訓練才能落到實處。激發學生質疑,促使思維處於高度活躍狀態。在教學中師生共同展開多向思維,鼓勵創新,如運用“一題多解、一題多問、舉一反三、以一貫十、逆向解題”等方法,可以有效培養髮散與收斂、變式與求異等思維習慣。
四、開展獨立嘗試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學習數學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通過學生自生主動參與探究才能有效實現建構。即使就同一數學內容的學習而言,不同的個體也完全可能由於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在創新行為中充分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個性,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獨立探索,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化”。在獨立探索基礎上展開合作交流,既可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又拓寬了資訊交流面。學生通過了解彼此的見解和反思,豐富自我,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在運用該策略時需注意運作的順序和時間兩個問題,合作交流有利於對問題思考的互補,使探究解決問題更全面。
五、善於科學的評價學生
評價作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測手段,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培養渴求新知的動機,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鼓勵性評價,從尊重、愛護、平等的原則出發,對學生實施積極的、適度的和科學的鼓勵性評價,強化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內驅力,體現出教師評價的創新。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的學生,要以寬容、諒解、和謁的態度對待他們,允許他們再想一想,既使是重複別人正確答案,也應給予肯定,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教師還應注重分層次評價,注重因人施評,從實際出發,分層要求,既負責評價,又負責指導,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及其小組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快、更大的進步。從學生自身出發,教師應鼓勵自我評價,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錯誤,加以改正,使其體會成就感,提高自我調控能力,達到創新的探索。
總之,創新行為,要求教師充分調動自身的因素,以創新精神對待教學,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教育物件、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態,並隨教師的素質的提高而發展,有待我們教師去探索和實踐。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