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變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能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刻苦鑽研的精神,並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於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在認真學習新的《語文教程標準》的同時,也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把自己的一些做法整理出來,與大家交流。
創設民主平等氛圍,鼓勵勇敢提出問題
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就要創設讓學生充分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教師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允許學生髮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同的意見,教師對於不符合自己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做法,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的探究,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以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的品嚐到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甜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教室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問題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來認識和判斷問題,即不輕易放棄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也要虛心地向他人學習,學會對自己的簡介做出適當的評價,例如,在《背影》的教學中,一個學生提出為什麼要買橘子,不買別的水果?另一個學生脫口而出“橘子是吉祥的象徵”。其他的同學頷首微笑。有的還說對:阿長不是讓“迅哥”在年初一早晨吃福橘嗎?我立刻誇獎這個解釋多麼富有文化內涵,說他讀的書多,見識廣。也許作者根本沒這麼想,但這樣的解釋應該是最好的,其他同學能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也不錯,這樣的讚賞讓教室裡一片陽光燦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自主思維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教師要儘量將課堂變成展示學生能力的舞臺,啟發學生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組織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互相進行質疑解題,進行競賽,教師只是擔當引路人的角色,當學生提出問題無法解決時,可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思考,有時教師仍儘量讓學生帶著問題,另外去查資料,以求引發深入的進一步的探求。
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對學生而言,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教師應注意角色的轉變,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中間和學生共同質疑,探索課與學生辯論,並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出挑戰,這樣平等的對話機制大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致,他們積極參與,勇敢質疑,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激發自主學習情趣,引導參與知識探索
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定,決定著他們全身心參與知識獲取的全過程以及主動學習,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是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眼“參與度,自由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應適時的用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用語言、手勢讚美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讓學生進行自我嘗試,通過動眼、動手、動口,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從而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投身與對知識的探索上來。
例如在課文引入方面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章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風格,採用獨特新穎的匯入法來引發學生興趣,如在上《愛蓮說》一文時:導語“走進夏日傍晚的公園,漫步在暑日鄉間的田地畔,你是否會被一陣陣襲來的香氣所迷醉?這是荷花的清香,他總會將你帶回那難忘的童年……”
“荷花雖是植物,但枝不同於其他植物,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抒寫過他,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為荷留下一隅,那就敞開心扉,讚美荷花吧!”老師的一番話,教室立刻沸騰起來,“接天蓮葉無窮碧,對映荷花別樣紅。”“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相臉西邊開。”“四面花開玉露滋,曉風翻語葉垂垂。”……
一串串的佳句,將學生自然帶入荷塘當中,進而欣賞蓮興致就高多了,另外,我們可以採用表演匯入,根據課文內容表演舞蹈,唱歌,講故事,說笑話等,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如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可以用演唱的形式來引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此外,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蒐集現代歌曲,利用多媒體直觀播放,把學生們帶入到一個新鮮而親切的情境中,從而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
指導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可見,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教師要善於“授之於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裡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能掌握一些學習的基本方法,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知道運用已經有的條件去尋找解決問題。認識新事物產生積極聯想的途徑,這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教師指出一條路,學生可循此去探索,去思考,去發現;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識。擴大思維的空間。教育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多問幾個“為什麼”,敢於展開合理的聯想。在學習課文時,應查字典、詞典、積累大量詞彙。然後可泛讀、精讀,賞析句子領悟審美;可以查詢資料,上網獲取資訊閱讀課外書來提高語文素養;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包括《讀者》《美文》《青年文摘》《語文報》等鮮活的報刊,在讀的過程中積累好的語言,寫讀後感。此外還可以上網查詢更多資訊,利用看電視積累好的語言,體味景物描寫的作用等。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就可以去廣泛的自學,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徙到課外去並用所學的知識技能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造性的發揮。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心強。教學中可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例如課前五分鐘演講,課中的仿寫句練習,片段寫作練習,課外的網路資料搜尋。手抄報比賽,民俗、節氣簡介、課本劇表演,節目主持等。通過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終身的發展,在活動中重參與,重應用、重體驗,讓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能恰當的應用到生活當中,獲得鍛鍊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總之,要,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為學生創設和諧、能問的良好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勇於探索,教會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大膽應用到生活中,並從實踐中不斷完善所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身處學習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