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得讀後感3篇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帶來的莊子de 心得讀後感,歡迎欣賞。

  莊子心得讀後感一: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07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裡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巨集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裡。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莊子心得讀後感二: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 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閱讀了于丹《莊子》。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裡,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說;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莊子心得讀後感三: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假期中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裡,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