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公共關係的論文
公共關係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初傳入我國後,發展極為迅速,目前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管理職能,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試論中小博物館如何穩步提高其公共服務能力探討 》
論文摘要:2008年3月1日,在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全國500家博物館首次向社會免費開放。就目前狀況看,全國各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參觀人數較以往翻幾倍,甚至十幾倍。由於一些中小型博物館本身藏品不足,如果不想方設法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時間一長,即便是免費,群眾也不會踴躍參觀。如何提高其服務能力已經成為免費開放以後中小博物館面臨的最為迫切的現實課題。
關鍵詞:免費開放;中小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1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紀律嚴、作風好的文博隊伍
分析當前中小博物館的人員組成,我們不難看出,業務人員少、專業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等問題突出。自從博物館免費開放以後,更好地為觀眾提供高水準的展覽內容、學習、娛樂、休閑的場所和優質服務的幹部隊伍,就顯得極其重要。提高博物館服務社會的能力就必須提高博物館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1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方法是多途徑的,其一是從內部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思想素質,熱愛本職工作安心於文博事業並且有一定業務基礎的骨幹力量。為他們創造各方面條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各種學習機會,舉辦各類學習班,鼓勵自學。提高業務人員的科學研究水平也很重要。博物館的科學研究包括管理研究、保管研究、陳列展覽研究和群教研究。科學研究活動不僅可以保證博物館的蒐集、保管、陳列和宣傳教育工作的質量,而且可以鍛鍊培養博物館的專業人才,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學術水平。其二是面向社會招聘年輕、專業人士,充實博物館的幹部隊伍,為博物館輸入新鮮血液。專業人員參與編寫陳列大綱,設計陳列版面,寫講解詞,文物徵集等工作,使他們在實踐中鍛鍊成長,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和實際操作水平。
2合理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合理使用人才使博物館的工作有序進行。用人不合理,幹部能上不能下,職工能進不能出,這些嚴重影響博物館的發展。人各有所長,各有其短,完人是沒有的,只有在使用人才上揚長避短,因人施用,合理安排,發揮各自優勢,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使博物館的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才能更充分發揮其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務功能。
2提高中小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水平,打造特色展覽
陳列展覽是體現博物館文化價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館通過展覽與社會、公眾聯絡的重要渠道。免費開放後,若想讓更多的群眾走進博物館,就應該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傳播內容和展示形式。舉辦特色展覽深化課題研究,營造社會氛圍,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加強館際交流,挖掘館藏資源,不斷豐富展覽內容。以濟源博物館為例,在做好基本陳列的同時,積極開展送展覽進基層活動,相繼組織了《濟源地區出土文物圖片展》《中國古代孝文化圖片展》《慶祝建黨九十週年圖片展》和《中國古代民俗文化展》《中華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 忠孝節恥勇》《濟源明代壁畫墓的壁畫藝術》《濟源宋墓中的磚雕藝術》等特色圖片展進校園、社群活動。通過這些固定陳列和流動展覽,向廣大市民和未成年人展示了濟源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輝的革命傳統,有效地發揮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
1更新基本陳列。許多年來,博物館一直以陳舊的公眾形象面對世人。一些歷史類、考古類、人物類、科技類等學術性較高和距離現實生活較遠且內容陳舊、形式呆板的博物館,即使是免費,對觀眾的吸引力也不是很大。博物館的陳列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必須不斷更新陳列內容,中小博物館應根據本館的館藏特點,將館藏文物定期輪換展出。使觀眾每次參觀都有新發現和新收穫。在展陳形式上善於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現代科技與陳列形式相結合,將聲、光、電等先進技術應用進去,以便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地展示文物和歷史場景。
2舉辦形式多樣的展覽。各博物館在不斷更新基本陳列的同時還要以各種形式舉辦展覽。舉辦臨時專題展覽,現如今博物館舉辦臨時展覽通常是為了配合社會形勢的需要和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要。開展這項工作需要認真瞭解相關資訊掌握各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社會熱點及觀眾的心理。這樣有助於加強博物館的社會參與意識更好地服務社會。專題展覽的陳列內容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等。濟源市博物館自對社會免費開放以來,充分挖掘自身資源,相繼推出了《漢代文明之光——兩漢古軹出土文物特色展》《民風鄉韻》《近現代文物陳列》和《永遠的豐碑——慶祝建黨90週年革命文物陳列》等固定陳列和各種臨時陳列。《漢代文明之光——兩漢古軹出土文物特色展》以濟源地區生產、出土的漢代文物藏品為本,以展示中國漢代社會生活不同領域的風采為綱,配合必要的史料、資料等輔助內容,儘可能地展現中國漢代文化在本地區的真實面貌。整個陳列分為經濟生產、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三大部分,共展出藏品200多件,涉及文字圖40餘副。
3積極改進工作方法,探索開展博物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1加強開展參與性活動,是中小博物館發展的有效方式。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的社會參與意識逐漸加強,中小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這種意識,開展一些參與性的活動。將欣賞展覽與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使觀眾充分了解到展覽的有關知識,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參觀者的興趣。融教育於遊樂之中,有效地激發參觀者的熱情。同時,要積極參與當地組織的一些大型活動,布展宣傳,進一步擴大影響。
2加強橫向聯合,共同辦展,是中小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小博物館的內容,一般侷限於本區域內的歷史方面,比較單一。可是博物館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諸如民間工藝、文化藝術、鄉土風情、宗教民俗、土特產品以及自然資源等都可以作為博物館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同時,還可利用有特色的個人收藏品採取租借有償使用的辦法在中小博物館展出。中小博物館應該積極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與社會各界以及博物館間的橫向聯合,互相交流,向他們提供展覽場所,不能自築籬笆,把自己圈定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這樣,才能各盡其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興辦博物館,互惠互利,促進中小博物館的發展。
3加強講解宣傳是促進中小博物館的重要措施。講解宣傳是聯結博物館與受眾之間的一座“橋樑”。講解宣傳是準確、生動地展示藏品特色和內涵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可以通過最直接的方式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受眾容易理解的知識,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要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宣講員隊伍,使他們成為地方的“形象使者”和歷史的“代言人”。在具體講解中,要準確理解本館陳列內容,緊抓本館特點,利用特殊的民風民俗和當地的優美傳說、典故以及受眾感興趣的話題,通俗易懂,增強講解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要認真分析受眾的心理,把握其心理動向,靈活機動的講解宣傳。這些做法,對於渲染參觀氛圍,提高中小博物館的知名度有著特殊的功效。
篇二
《 試論城市防震減災工作之管見 》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闡述防的意義,無論是地震災害還是其他災害,只有把預防做好了,我們才能把災害降到最低點。
[論文關鍵詞]防震 防災保衛家園
人類的搖籃——地球,為我們承載了五千年的文明,人們在地球上繁衍 生息,由最初的類人猿發展到現在的世界近60億人口。地球自傳一圈是一天,地球公傳一圈是一年。地球的內部也在運動,地球是由地殼、地墁、地核組成。
地殼由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組成。板塊的運動、漂移就形成了大地震,大地震又引發了海嘯,火山噴發,這就是我們懶以生存的地球給我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人類為生存的需要開採煤礦、鐵礦、鉬礦…為了生活的更好在地球上蓋起了高樓大廈,修建大型水庫,砍伐原始森林。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的和諧。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起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死亡,農田貧瘠,這就是人為災害。人為災害還有如:溫室效應、火災、沙塵暴、霧霾…為首的黨中央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繼續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人類與自然達到和諧,要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保護好環境,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謀福。
地震是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怎樣用科學的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我們中華民族多少年來積累了許多的寶貴經驗,形成了我們自己民族的防震減災文化。我們要加強地震科普知識的學習,用科學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在我國有許多地方發生過大地震,如1514年雲南大理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地震造成多人殉難,財產損失嚴重。然而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預報證實了地震發生前,會有地震活動、動物異常,既我們所說的震前預兆。我國已建立了遍佈全國的臺站、臺網 ,地震戰線的人不辭辛苦,日夜兼守著地震活動。
走‘群測群防’之路也是發現這些前兆的重要途經。如:馬等牲蓄會掙脫韁繩,瘋狂的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青蛙成群過路;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
在目前地震預報仍是個世界性難題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強對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以利於掌握正確的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
假如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當地震完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
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鉆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房屋倒塌後所形成的室內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特別是在樓房內的人,選擇廚房、衛生間等開間小、不易倒塌的空間、墻角或桌子等堅固傢俱易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避震。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都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盲目跳樓。一位親身經歷過汶川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們詳細介紹了“伏而待定”的具體方法:“在屋內感覺地震時,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臉朝下,頭靠山墻,兩隻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鼻樑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戶外的場合,要避開高大建築物,迅速跑到空曠場地蹲下。室外的人儘量遠離高壓線及石化、化學、煤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如遇燃氣、毒氣洩漏,用溼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風繞到上風方向。
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播放的資訊,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有秩序的撤離,防止發生踩踏事故。或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或是商場,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玻璃櫃,高空貨物等物品。請依照商店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行動。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較安全的。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燈也會即刻亮起來,要鎮靜地採取行動。發生地震,不能使用電梯。萬一在搭乘電梯時遇到地震,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確認安全後避難。高層大廈以及附近的建築物的電梯,都裝有管制執行的裝置,地震發生時,會自動停止,停在最近的樓層。萬一被關在電梯中的話,要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與管理室聯絡、求助。
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人身安全情形時,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采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對於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地震發生後,人們可能面對各種困難,必須克服恐懼心理,用正確的方法自救求生,這對於減輕地震災害,免遭新的損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脫險,一定要沉住氣,保護自己不受新的傷害,如果暫時無法脫險,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找食物和水,儲存體力,耐心等待,並設法與外界聯絡,切不可大聲哭喊,勉強行動,儘量閉目休息。時間就是生命。被救後要積極參與震後救人工作,迅速壯大救援隊伍,讓更多的人獲救,要先救近處的人,先救青壯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生”、後救“人”;要積極參與維護社會治安,保持社會穩定。
1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2建設工程要做好抗震設防工作。
3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4小心用火,節約用水。
5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