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建設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推進學校科學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培養創新人才和體現其辦學價值取向的需要,在和諧校園建設中,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各級黨組織為關鍵,狠抓工作重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論建設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為本
摘 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並要求我黨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黨的十七大在黨章中又增寫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作這樣的修改,既闡明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的要求和指導原則,又闡明瞭現階段促進社會和諧的主要著力點。從而抓住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有步驟地持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和諧社會;以人為本
1 堅持以人為本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社會的制度安排能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各階層對社會管理和生活現狀感到滿意,從而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顯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1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願,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宗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見物不見人”或者“重物輕人”都是不對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依靠人民群眾,使最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支配和受惠者。堅持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高度重視和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穩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也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各種經濟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社會穩定,妥善解決改革中因利益調整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從尊重、愛護、理解和關心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才能摸清人民內部矛盾的癥結,準確找出化解矛盾的辦法。
3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更好地調動人民群眾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人民群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以人為本,讓各階層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就能充分發揮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凝聚力,激發創造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找到最廣泛的力量支援,形成全國各民族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共處的局面。?
2 堅持以人為本應當把握的幾個問題
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民群眾為本”。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堅持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要求我們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出發點、落腳點,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動員和組織最廠-大人民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擺脫並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侷限,突出了人自身發展的地位,凸現了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特徵。“發展要依靠人,發展是為了人”,這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只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過渡消耗自然資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識、技能和創造的集約式的根本轉變,才能推進人與自然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質和人的能力在內的各種關係和存亡方式的全面發展,注重巨集觀調控和統籌兼顧,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和各階層之間關係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努力形成誰勤於學習,勇於投身時代創業的偉大實踐,誰就能獲得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就能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有用之才的社會氛圍,創造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援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於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要摒棄重物質資源、輕人力資源,重物質產品、輕人才培養使用的觀念。要進一步推進科教興國戰略,,通過發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將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將人口大國逐步轉化為人才強國。
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必然是法治社會。我們要堅持依法治國,牢牢樹立依法執政的觀念。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依法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說,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剛性手段,而以德治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和諧。
4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政治任務,是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域性性重大問題。因此,我們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要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同時要注意研究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型別、基本特徵、形成機理和發展趨勢,尤其要研究探索各類群體性事件的形成規律和化解的方法。
5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經濟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堅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妥善運用說服教育、分類指導、典型示範和提供服務等方法,做到既聯絡群眾、服務群眾,又宣傳群眾、教育群眾,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實踐中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從而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保持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範文二:和諧社會與和諧大學建設
摘 要: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和諧大學建設,更加註重教育的人文性、協調性、持續性、多樣性。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崇尚學術理念、服務社會理念、持續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理念、引領社會理念。堅持人的協調發展,提升全面發展的ik-/X能力,弘揚團結合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和諧大學;以人為本;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更加明確地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我們要從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正確把握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統一,切實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目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人均 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從國際上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階段,可能成為一個快速增長期,也可能成為一個經濟社會矛盾多發的徘徊期。這一特殊時期的新趨勢、新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我國國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除煤炭外,主要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基本上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石油為世界人均水平的8%,鋁為10%,銅為26%,鐵為45%。因此,我國必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2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並日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3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20世紀80年代的城鄉收入差距是1.8∶1,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是2.5:1,2003年是3.2∶1。我國10%的收入最高者與10%的收入最低者的差距是19倍,俄羅斯是15倍,印度是7倍。我國的基尼係數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地區差距也在明顯加大,西部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東部的40%。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後,尤其是還有近2600萬農村貧困人口,2200多萬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貧困人口。高校貧困生相對增加,現在普通高校有1400萬在校生,按照20%統計,就有280萬人是貧困大學生。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奮鬥。
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和諧大學建設,內涵十分豐富,需要用辯證的、歷史的、實踐的觀點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概括講,和諧大學有以下特點:1更加註重教育的人文性。樹立教育的生命性、未來性、社會性價值,堅持人性化架構、人文化建設、人格化塑造,培養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養的生命個體。2更加註重教育的協調性。強調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加強教育要素的內在聯絡和有效整合,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3更加註重教育的持續性。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和社會承受力。4更加註重教育的多樣性。強調教育體制多樣化,教育型別多樣化,辦學模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樣化,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在和諧大學這個辦學目標下,使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地調動,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進發,一切創造知識的源泉充分湧流。
根據和諧大學的特點,高校應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地。
1.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高校黨委要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履行五項職責。1把好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統籌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社會服務三大任務。2抓好大事,集中精力抓好學生培養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管理等關係全域性、關係長遠的重大工作。3用好乾部,著力構建“賽馬場上選駿馬”的幹部選拔評價機制。4帶好隊伍,堅持嚴格管理,從嚴要求,切實加強高校黨政管理隊伍、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5加強黨建,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的表率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2.樹立現代大學理念。大學理念是對大學的本質、功能、發展規律的哲學思考和理性認識,由此形成的對大學具有全域性性影響的觀念體系。現代大學理念包括:
1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努力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和諧統一。善於將教育的社會要求轉變為個體的自我要求,因為任何教育只有成為自我要求時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人的發展是最根本的。現代教育邏輯支點的核心是不斷提升人自身建設水準。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是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讓人能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
2崇尚學術的理念。堅持求真務實,嚴謹創新,學術自由,追求卓越。大學追求的目標是學術。現代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學術方向與時俱進,學術人才有大師名師,學術成果有重大影響,學術平臺有交叉融合。學術需要積澱,學者需要執著。注重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智慧財產權存量。營造學術自由的寬鬆環境,自主創新,自行選擇學科發展方向,自由確定科研專案。崇尚學術與學術進步,需要整合傳統與現實、歷史與未來、科學與人文、理論與經驗、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努力實現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的和諧統一。
3服務社會的理念。21世紀的大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堅持高校為社會、經濟、文化服務,不僅要在文化傳播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而且要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美國“矽谷現象”和英國“劍橋奇蹟”。現代大學應成為國家發展的思想庫、科技發展的發動機、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努力實現大學的崇高使命與學術研究的和諧統一。
4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要發展,既要重視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在學校發展格局中的基礎性、全域性性、標誌性地位,又要重視發展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做強“三塊品牌”;“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協調,學校導向政策的協調,學校與社會公共關係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教育發展程序的永續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實施科學決策,減少和規避風險,加強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提高投入產出比,努力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高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
5面向世界的理念。堅持高校對外開放,勇敢走向國際教育舞臺,大膽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借鑑國際教育成功經驗,加強全方位、高層次國際教育合作。加大合作力度,豐富合作內涵,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努力實現教育的國際性與民族性、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和諧統一。
6引領社會的理念。堅持著眼未來,引領社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建立“前瞻性大學”的新理念。古希臘大學是哲學思維的場所;中世紀大學是傳播人文知識和道德真理的聖殿;20世紀,大學才走出“象牙塔”,成為推動工業化程序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學的本質是趨向未來的,大學的功能在:於生氣勃勃創造未來。和諧校園不僅要走出還要超越“象牙塔”,創造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引領社會前進,努力實現服務社會與引領社會的和諧統一。
3.堅持人的協調發展的原則。人的協調發展,是指人在發展過程中與所處環境、條件的互動與和諧。人的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全面發展是協調發展的基礎,協調發展,則是全面發展的保證。人的協調發展,主要包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自身發展的協調。所謂人與社會的協調,就是要探索學生的主體性與社會化結合發展的協調狀態,既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競爭性,克服依賴性;又要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性、合作性,克服自由化。
所謂人與自然的協調,就是要強化學生統籌發展的意識,提升對自然的責任,反對物質享樂主義,引導學生探索與自然協調發展。所謂人自身發展的協調,就是生理與心理、物質與精神、知識與能力、素質與職業的協調發展。堅持人的協調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以下意識:一是民本意識。重視培養“親民、愛民、為民”思想,努力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鬥。
二是民主法制意識。培養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和依法辦事、遵守法律的觀念和素質。三是公平正義意識。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觀念,公道正直地為人處事,維護社會公義。四是生態責任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觀念,關心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生態後果,形成正確的生態責任感和義務感。五是誠信友愛意識。養成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與人融洽相處的良好品德。
4.提升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我們的教育不僅要給學生第一次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一種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後一種功能在當今社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創造性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認識能力。包括:感性的認識能力,善於觀察事物,通過試驗研究問題;悟性的認識能力,直覺思維,從現象中提煉條理化認識;抽象的理性思維能力,掌握人類已有的理論知識;具體的理性思維能力,抽象上升到具體,善於分析具體問題。只有提升上述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才能給學生奠定終身教育、自我發展的牢固基礎。
5.弘揚團結合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文化中,“和”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和”就是和順、和美、平和、和諧。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團結和諧。弘揚團結合作優秀傳統文化應是構建和諧大學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五個方面:1注重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2推崇仁愛原則,倡導厚德載物和人際和諧; 3重視人生價值,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義務;4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5重視道德實踐,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集中到和諧大學建設,就是要弘揚團結合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團結合作是一種美德,它體現互尊、互愛、互助、互諒的精神;團結合作是一種胸懷,它表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謙和、善待他人的情操和氣度;團結合作是一種方法,它要求友好共事,平等相處。
6.要培養青年學生的合作意識。當代社會,競爭與合作共生共存,學會競爭,必須學會合作,合作能力就是競爭能力。學會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礎,必須教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寬容,學會協調,學會溝通。溝通協調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也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未來社會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工作本身。要教給他們溝通和協調的方法和技巧,其中誠信、尊重、寬容、微笑、熱忱、讚美是最重要的。
7.要加強教師創新團隊建設。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努力探索新的人才組織模式,大力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在學科交叉、技術整合、知識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個人作用越來越小,成就事業的關鍵在於群體的合力。目前,高校的學科建設和重大專案攻關,技術轉移過程的系統整合和技術整合,都需要加強團隊精神和集體合作。基本原則是,“專案帶動,優勢組合,規範權益,共同發展。”高校要在組織上、管理上創新,打破影響創新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制度壁壘,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以創新平臺為載體,以拔尖人才為核心,組織跨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中心,構建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的創新團隊。
8.要加強幹部隊伍團結。團結就是要有凝聚力,要有親和力。善於團結,善於合作,是幹部的基本功,是最主要的成功之道。團結的前提是形成共識,共識的前提是溝通,溝通的前提是以誠相待,換位思考。加強團結,要靠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必須發揚民主,集體決策。
9.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高校穩定,是建立和諧大學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沒有高校穩定,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要正確處理好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在改革發展中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動改革發展。在充分肯定高校穩定工作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高校穩定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從國際上看,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資訊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資訊保安帶來了壓力和風險;世界範圍內非傳統安全威脅明顯上升,恐怖主義活躍,對國內滲透破壞越來越嚴重,誘發暴力恐怖活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從國內看,我國改革和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社會思想意識空前活躍,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各種文化相互激盪,各種思潮不斷湧現,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從高校情況看,雖然大局穩定,但是潛伏著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種安全隱患仍然不少。我們要全面認識維護高校和諧穩定面臨的形勢,繼續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建設,堅持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在基層基礎建設上下功夫,著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勢的能力,提高領導駕馭穩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創造更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