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公共財政手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公共財政,和諧社會,財政調控
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在財政執行機制作用下,公共財政可以有效地彌補市場失靈,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整體的。全面的和諧,不是某些區域性領域和環節上實現和諧。具體說來,是追求和不斷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經濟,巨集觀,政策-[飛諾網FENO.CN]
一、公共財政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聯絡
第一,公共財政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公共財政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聯絡的財政管理體制,是國家或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分配活動或經濟活動,其主要特點是公共性。市場經濟無法解決或解決不好的,屬於社會公共領域的事項,公共財政原則上必須介入。因此,公共財政應力求有效解決市場經濟外部性和資本的逐利性導致的資源過度開發。自然環境不斷惡化。貧富兩極分化等問題。公共財政的這些特徵決定了公共財政所追求實現的是社會整體。全面的發展,是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以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
第二,公共財政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物質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這就需要公共財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而不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強巨集觀調控,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總體上一片和諧氣象。但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影響和諧的因素,區域經濟及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下崗失業大量增加。貧富兩極分化。環境汙染嚴重等矛盾日益突出。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必然結果。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依靠政府通過大幅度增加社會保障。教育。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重點公共需要支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穩定發展,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強大的財力作保障。
第三,公共財政體制必須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適應。當前公共財政職能“越位”和“缺位”並存,致使經濟執行。社會發展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和諧的問題,如果不加快公共財政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共財政體制,將嚴重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就必須加快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步伐。
二、分配中的不和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總量年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發展良好。富裕安康的大好局面。在發展的過程中,計劃經濟時代低水平但相對均衡的分配格局被改變,分配不均造成利益衝突,使各方面矛盾突顯,影響社會和諧。分配不和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各階層收入差距拉大,貧富不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區間。城鄉間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專家計算,全國基尼係數從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的0.46。這種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世界範圍的比較中也處於很高水平。在世界銀行2005年發展報告中列出資料的120個國家和地區中,按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中國的基尼係數排到了第85位,已經接近某些社會分化嚴重。經濟增長停滯的拉美和非洲國家的水平。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人均純收入之比,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2倍左右。
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財力分佈不均。2005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的GDP佔全國GDP的份額分別為55%。19%。17%。9 %。經濟不發達直接造成中部地區財力遠不如東部地區。2003年,中部六省地方財政收入為1 441億元,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14.6%,人均地方財政收入398.2元,不僅大大低於東部的1 336.3元和東北三省的792.7元,而且低於西部的448.1元。2004年,中部六省地方財政收入為1 783.55億元,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15.3%。
三是縣域經濟仍然薄弱,城鄉差距明顯。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和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等工作的推進,部分地區縣鄉財政困難比較突出,債務負擔沉重。特別是鄉鎮一級財力更差,財政收入渠道單一,城鄉差距明顯。
四是公共服務不均,均等化服務未能實現。表現在:***1***公共衛生服務的覆蓋率很低。一方面,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西部地區的醫療衛生在軟硬體設施上與東部地區相差很多,農村地區的醫療配備也遠遜於城市地區。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2***在教育領域,教育理念還未完全落到實處,資源投入不足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教育腐敗現象還在蔓延。***3***社會保障覆蓋率較低。截至2004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僅16 34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0 58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2 386萬人,分別佔全國就業人員總數74 432萬人的21.96%。14.22%和16.64%。
三、
1.著力推進收入分配的和諧
公共財政要在分配中維持公平,一是要控制和縮小城鄉差別。在取消專門針對農民的各種稅費之後,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稅收制度;同時,對種糧農民給予直接補貼,穩定並提高農民收入。逐步將農民納入統一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儘可能增加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資助比例。二是要控制和縮小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別。要以超額累進的個人所得稅。財產稅。遺產和贈予稅調節高階階層收入,同時,對弱勢群體開辦小生意在一定時期內給予稅費減免優惠。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要儘快將社會保障基金轉換為社會保障稅,以增強社會保障基金徵收的強制性。三是要控制和縮小不同部門之間收入差別。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推行不同部門人員之間工資收入。津貼透明公開的“陽光”收入改革。
2.著力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通過財政資金和政策手段積極主動地引導市場經濟主體走低消耗。高效益。重環境集約型經濟發展路子。一是要構建有效的資源和環境補償機制提供財力保障;二是落實好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推進行業結構調整的財政促進政策;三是建立財政扶持資金投入。退出機制,以經濟的方式,努力推動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四是通過財力轉移和政策傾斜大力支援清潔生產,發展迴圈經濟,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型產業規模化;五是要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建設。
3.著力推進社會事業的和諧發展
一是要大力支援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發展,進一步落實新增教育。文化。衛生等財政支出主要用於農村的政策,繼續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等途徑,切實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加大財政對科學。教育事業的投入,切實保證科學事業費和教育事業費的增長比例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大力支援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三是要研究制定相關財稅政策,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產品;四是要規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財政補助政策。
4.著力推進地區間協調發展
主要是加大上級政府財政對相對落後地區的一般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力度,緩解落後地區***特別是縣鄉***政府財政困難,增強這些地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行必要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激勵性財政收入體制,對到邊遠落後地區投資的企業由上級政府適當給予財政補貼,增強這些地區財政。經濟。社會的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