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摘要: 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外轉移這一資源再配置過程,對中國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對中國經濟增長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本文將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出發,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勞動力;現狀問題;對策 

        0  引言 
        2008年下半年開始,國際金融危機逐漸對我國產生深層次影響,部分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相應的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造成了一定衝擊。2009下半年,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雖然同比有所增長,但增幅比去年同期卻有所下降。農村富餘勞動力如果找不到工作,那最基本的生活費都很難保證。因此,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不但是我國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所面臨的一個極富現實性的問題,也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穩定和農民能否奔小康的中重要問題。 


        1  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儘管農業生產率遠遠低於工業,但勞動力生產要素的人為滯留,使得中國大批勞動力被長期禁固在農業而處於隱性剩餘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進入城鎮務工就業。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30個省近兩萬農戶的調查監測,2007年全國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1480萬人,比上年的10973萬人增加了507萬人,增長4.62%。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呈現出以下特點: 

        1.1 外出就業總量增幅下降  上世紀九十年代,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1994年之後,農產品供求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加上政策環境逐步改善,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迅速增加。1994~1997年,平均每年轉移540萬人左右。1997~1999年,巨集觀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受此影響,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增幅下降,平均每年轉移360萬人左右。1999年以後,伴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步伐,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人數又開始大幅度增長,1999~2006年年均轉移400萬人,年均增長約4%左右,2006~2008年增幅更是達到500萬人左右。而到2008年的下半年開始,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返鄉,到了2009年的下半年雖然有所增長,但增幅卻只在3%。 
        1.2 中西部地區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  2009年,外出農村勞動力佔全部農村勞動力比重按序排列:福建省47.0%、江西省42.5%、安徽省35.6%、重慶市32.2%、河南省31.8%、四川省31.2%、湖北省30.1%。全部外出勞動力中,各省所佔的比重按順序是:河南13.3%,四川11.2%,安徽9.8%,江西8.6%,江蘇6.9%,湖南6.7%,湖北6.6%,山東6.1%,重慶4.6%。以上9省份合計佔全部外出勞動力的73.8%。 
        1.3 省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流入地   在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和內陸的大中型城市相對工資收入比較高,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這些城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8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調查顯示,2007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有42.3%的人在自己的省內打工,而其中到省城打工的佔20.7%。此外,分別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打工。與2006年相比,到環渤海地區打工的人員比重上升了5.7個百分點,到長三角地區、閩東南地區打工的人員比重分別下降了1.8和1.1個百分點。 
        1.4 就業方向勞動密集型產業  由於農村勞動力的自身技術和知識的缺陷,主要工作行業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要求低,對學歷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2008年進城務工人員所在行業的比例是:建築施工業17.3%、電子電器業12.5%、製衣製鞋業12.7%、住宿餐飲業9.8%,這四個行業就佔了全部農民工所在行業的一半以上。除了這些行業,還有些行業也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務服務業6.1%、機械製造業5.8%商、食品製造業4.9%、居民服務業4.5%、交通運輸業4.3%等。 
        1.5 外出農村勞動力多是當地素質相對較高的年輕人  2006年,外出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學歷和高中學歷的人分別佔65.5%和14.6%,比全部農村勞動力中相應的比例分別高出16個百分點和4.3個百分點。2008年,在外出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達67.7%和15.8%,分別比全部勞動力中相應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7.6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2006年外出的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30.5歲,其中在鄉外縣內、縣外省內、跨省流動就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分別為36.8歲、28.6歲、26.1歲。2008年,外出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28.1歲,比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低8.8歲,其中在省外就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為27.7歲,比在省內就業的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低0.4歲。 
        2  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勞動力供給結構失衡  在土地、資本、技術乃至相關制度安排為既定的條件下,農業產出可看成是農業勞動力供給結構的函式,這種供給結構主要表現為農業勞動力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一般而言,在其他各方面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由恰當的農業勞動力供給結構所帶來的產出肯定高於其他供給結構的產出。 
        2.2 農村內部產業結構失衡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農村內部的產業結構狀況雖有明顯改善,但由於受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產業結構失衡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總體上主要表現為產前、產中和產後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法律、科技等諮詢服務體系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且缺乏後勁等等。

 2.3 現行土地制度的雙重功能與農業剩餘勞動轉移存在著矛盾 
        我國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經濟和保障的雙重功能。雖然最近我國的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有所減慢,還有一些農村農民對農業生產不抱有信心,產生了懈怠的心理,但是土地經濟功能的削弱並沒有讓農民失去對土地的依賴。我國的土地保障影響著我國土地的經濟性和規模經營,從而制約了土地的經濟功能的發揮。這樣造成了一種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棄農村戶口。一方面,由於土地的經營模式造成的效率較低,這就使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對土地存在著依賴,因此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土地承包權。 
        2.4 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阻礙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幾乎每一個外出打工人員都會遇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戶籍問題。在一般情況下,這些打工人員是不能夠得到身份的轉變的。因此出現了另一個矛盾: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他們擁有了自主擇業的權利,但是在戶籍方面仍然難以得到身份上的轉變。這種戶籍制度導致大量的農村打工者在城市長期工作卻難以得到城市戶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這就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這種舊的戶籍制度與新的經濟體制間的矛盾日益嚴重,已經成為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 
        3  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思考 
        當前,我國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應該有這幾種政策取向。 
        3.1 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必須重視農業的發展。挖掘農業的內部就業空間,增加農業的內部就業機會,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綜合開發,進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專案,加快農業產業化和一體化程序,儘可能多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3.2 依託工業化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  工業化的程序推動著國家的服務業,交通業,建築業等等其他各行業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能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這種工業化的目的是在工業化的推動下使得城鄉工業一體化,並達到城鄉勞動力的一體化,在工業化的程序中,我們必須處理好城市和農村的關係,並注重行業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前景的預測。 
        3.3 調整鄉鎮企業產業結構和佈局  加快城鎮化的程序,在城鎮化的進重中更多的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從產業結構上看,要大力發展農業的副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在城鎮化的程序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從地區佈局上看,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要發揮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的發展鄉鎮企業,並增強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另外,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使分散的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適度集中,改變其佈局分散,外部不經濟和規模效益低下的狀況,通過關聯企業的乘數效應使現有鄉鎮企業的小城鎮就業容量擴大。 
        3.4 調整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通過剩餘勞動力流動轉移和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實現土地的相對集中,實現土地的規模經濟,增強土地的經濟功能,並實現由土地保障向社會保障的轉變與跨越。政府要積極地、漸進式地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讓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合法地、自由地遷入到城市和城鎮中,這對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改造,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加快城鎮化程序來說,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方面,應該逐漸將進城的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的範圍,從根本上改變城市下崗職工與農民工就業競爭的劣勢地位。另外,應該規範政府行為,禁止和取消政府機關對外地勞工的一切收費,在子女入學、稅收、購買住房方面給予其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3.5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針對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普遍較低的現實,要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完善農村教育政策,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在普及農村義務教育的同時,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全面啟動以傳授應用技術為主的農村勞動力的職前、職後教育。同時,還要根據各地農業資源開發利用及農業現代化要求,有效地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分層次、分專業、分型別的強化培訓。 
參考文獻: 
[1]徐健蓉.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初探[J].現代經濟,2008,(6). 
[2]林鬱.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初探[J].消費導論,2008,(9). 
[3]熊啟泉.民工荒的成因及現實意義[J].改革,2005,(5). 
[4]候風雲.中國農村勞動力剩餘規模估計及外流規模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導刊,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