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計量學論文

  金融計量學的發展主要圍繞著對價格和市場假設放寬的最優投資和定價問題展開 ,目前超高頻資料分析正逐漸成為一個最新的進展方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計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允價值與 金融 危機的關係,指出公允價值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但作為 會計 界不能因此而置身於危機之外,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公允價值計量的缺陷。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 市場

  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 申請破產之後,美國金融形勢驟然惡化,世界各大銀行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危機。曾被稱為“代表未來計量方向”的公允價值,一夜之間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因此分析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的關係,尋找危機爆發的主因,以便更好地化解金融危機成為當務之急。

  一、公允價值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

  會計是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進行反映,事實在前、反映在後這是無法顛倒的,作為反映 經濟 活動的會計不可能對 企業 的經營、投資等活動具有防範於未然的能力,而最多隻有亡羊補牢的本領。公允價值決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對於這一結論我們可從2008年11月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 發表的宣告中得到證實,[1]宣告列舉了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這些原因包括追逐高收益、缺乏適度的風險評估和監管缺失;脆弱的 保險業標準、不健全的風險 管理行為;日益複雜和不透明的金融產品以及由此引發的過度負債;決策者、機構監管者沒有充分地意識到並且採取措施應對金融市場正在擴大的風險,未能及時實施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慮本國監管不力所產生的後果。可見導致金融危機的主因中並沒有提及公允價值,這是對以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會計資訊的一種肯定。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有:

  1. 公允價值計量更支援決策有用觀

  在現行的經濟 環境下,有些金融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與最初確認時發生了很大改變, 如果仍採用 歷史 成本計量, 就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價值,提供的資訊對決策者是沒有用的。會計資訊最重要的特徵是決策有用性,只有對決策人有用的資訊才是決策者最關注的,而以公允價值計量,能真實的反映企業價值的提高和有效避免掩飾投資失敗造成的損失[2]。例如,當某些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已經大幅下降時,金融機構及其交易人員仍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就會誤導投資者。因此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能更加透明及時的讓資訊使用者瞭解企業的時務狀況。

  2. 公允價值計量更支援“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收入與成本、費用的配比,在歷史成本法下 計算 利潤時, 收入按公允價值計量,費用則按歷史成本計量,雖然計量單位都是貨幣,但計量口徑卻完全不同。從而出現收益超分配、虛利實虧的現象。而採用公允價值這種現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收入和成本費用均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經營成果是管理當局真正的經營業績,從而有利於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

  3. 公允價值計量面向未來

  歷史成本屬於過去時態,只能用於初始計量並供以後各期進行攤銷和分配,不存在後續計量問題,對企業的預測性比較差。而公允價值計量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計量方式,在對一些新的交易活動或事項進行核算時,能為會計資訊的全面性與可靠性提供保障。

  二、公允價值雖不是金融危機的元凶但也並非無責

  雖然G20並未將公允價值列為金融危機的主因,但作為會計界不能因此而置身於危機之外,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公允價值並非完美無缺,它所呈現的也並非資產或負債的真實價值而是價格,而價格肯定會經常背離價值的。當金融危機發生後市場被扭曲,價格與價值相背離,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其缺陷表現如下:

  1. 公允價值的順週期性加劇了資產、負債的擴張和收縮速度

  公允價值具有順週期性,即在經濟繁榮、資金流動性較強的環境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其價格將不斷上漲,此時企業的資產、利潤會被高估,由此會促使其信用的過度擴張和財務槓桿的過度使用[3]。伴隨著巨大的收益,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將會進一步放大,影響金融機構抵禦和化解風險的能力。而一旦經濟不景氣市場看空,公允價值計量便會使資產大幅縮水,利潤大幅下降甚至出現嚴重虧損,從而需要計提減值準備和減少所有者權益,為規避由此帶來的不利影響,管理者就會加大對資產的拋售力度,與此同時投資者的信心將會受到打擊從而引起恐慌性拋售,造成其價格新一輪下跌。因此,公允價值計量會加劇資產、負債的擴張或收縮速度。

  2. 估值風險的存在無法保障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公允價值要求在公平的市場中存在著熟悉情況的雙方,也就是說要有一個完全充分的競爭市場,在這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為此準則規定分三個級次來進行確認即:市價法、類似專案法和估價技術法,具體情況如圖1。當存在活躍市場時以市場價格作為其價值;不存在活躍市場時 參考 類似專案確定其價值;當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場價格資訊時,則採用估價技術。估價的方法就是藉助各種模型,而不同模型及所設定的變數是不相同的,從而使估值結果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從而產生了估值風險。有研究表明,對於風險特徵相似的金融資產,根據不同的假設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價值及對損益的影響是不可比的,這就無法保障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三、 金融 危機對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啟示

  1. 活躍的市場只是公平市場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公允價值的第一層次,是以市場價格作為判斷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符合條件的市場進行明確限定,即什麼樣的市場是公平市場,危機前僅以交易是否活躍作為唯一判斷標準,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活躍的市場只是公平市場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公平市場至少還應包括每一產品都應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每一項產品和服務都應是同質的,交易雙方資訊充分對稱,市場的進入和退出沒有成本。

  2. 重視特定主體的資訊

  當活躍的市場已不復存在時,即公允價值計量賴以存在的前提發生崩潰時,要改變基於市場的資訊比基於特定主體的資訊更可靠的認識,迴歸到一種更能反映資產實際價值的估價方法[5]。例如,在金融危機下市場流動性不足時,投資者非理性的出售金融產品,造成市場資產價格與價值出現嚴重偏差時,此時基於市場上的資料往往不能反映出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在這一情況下,利用特定主體的資訊得出的公允價值會比利用市場上資料得出的公允價值會更加公允。另外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可能存在不同的符合公平市場條件的價格,為了避免 管理層出於自身利益動機進行選擇從而影響 會計 資訊的可比性,此時應由外部獨立的資產評估機構於每一會計期間 發表某地區公允價值的權威檔案作為計量的依據。

  3. 增加公允價值資訊的披露

  在日趨複雜的 經濟 社會中,公允價值試圖把複雜的經濟業務轉變為一個公允的值是十分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僅公允價值其他任何單一的計量屬性都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增加公允價值計量中資訊披露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根據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處於第一層次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往往是市場中的交易價格,這樣一種價格往往掩蓋了不確定的市場狀況和經濟 環境例如本次金融危機。因此,僅僅披露公允價值的數值是不夠的,還要披露該項資產的潛在風險、估價的方法與市場價格的波動性等因素,必須說明公允價值是通過活躍市場報價確定、還是採用計價技術估算得出。

  4. 成立公允價值治理委會員

  在 企業 經營管理中,對於衡量其經營狀況、利潤分配、納稅等方面來說,盈餘是最為重要的財務指標。因此,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都比較重視企業的盈餘。隨著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在財務 報告中的比例不斷上升,對盈餘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公允價值計量不僅僅是會計人員的事情,生產門、銷售門、技術門,甚至是外聘家的意見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保證公允價值的準確與可靠,就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允價值治理結構。成立公允價值治理委會員便顯得尤為重要。公允價值委員會應屬於企業的治理層,其主要職責是評價內部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外部估值資訊的可靠性,以定期驗證模型的準確性。

  參考 文獻 :

  [1]譚天明,公允價值資產價格泡沫與次貸危機問題研究[J]. 中國 集體經濟,2009.1.

  [2]侯彬彬,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影響分析.碩士學位 論文 ,2007. [3]高麗陽,公允價值的功與過--源於次貸危機的感想[J].經濟 論壇 ,2009.2.

  [4]蓋地、李昊,財務槓桿、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J].管理論壇,2009.3.

  [5]劉丹丹、於紅雨,次貸危機對完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啟示[J].財會月刊,2009.5.

  篇2

  淺析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的缺陷及完善

  摘要:本文基於2008金融危機的現實背景,探討了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面對金融危機中所暴露的缺陷和問題。本文認為,目前我國的公允價值計量是一把雙刃劍,我國在新會計準則下既要堅持,又要不斷加以完善。

  關鍵詞:金融危機;暴露的缺陷;問題在金融市場上,目前關於會計資訊的披露是否完全符合公允、相關等要求,或通過相關會計資訊恰當地披露有助於防範和降低風險,顯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國會計資訊披露的核心環節是會計計量問題,我國被學術界認定的理想的計量屬性是公允價值計量,被稱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

  一、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公允價值計量缺陷

  近幾年,隨著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新及發展,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更加認可了公允價值在計量金融產品時的有用性,都相繼頒佈相關準則。美國08年的次貸危機變成一次全球金融危機,這些衝擊著我們的公允價值計量,導致許多實務界認為應當終止公允價值的計量,重回歷史成本的歷史裡。當然這次金融危機無形中扮演著罪魁禍首的角色,但我們應該從這次危機還是暴露出公允價值計量的一些缺陷,是非常值得我們對其進行反思和研究。

  1、公允價值將未實現利得與損失進行表內確認,不符合財務會計本質特徵

  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最先在財務報表內採用該種方法確認再在後續確認是調為市價,由於這種確認方法的調整所產生的可實現但未實現的利得與損失也要予以確認,這樣的話會導致已實現的收益和未實現的收益都在財務報表內作為淨收益予以確認,這將會歪曲經營、投資、理財業績的真相,不符合財務會計與財務報表都必須如實地去反映一個會計主體的各項經濟業務和事項的本質特徵。

  2、公允價值估價存在較大主觀隨意性

  由於在市場不活躍、流動性緊缺情況下,公允價值無法直接以市場價格反映,此時需要使用金融工具的定價模型和方法對公允價值的估價,這種嚴重依賴於模型假設和簡化條件,會導致最終估算出來的公允價值存在一定誤差,因而模型風險較大,定價存在很強的主觀性。譬如在次貸危機中,FASB認為導致公允價值計量結果與實際存在差距主要是公允價值計量表現出了極大的主觀隨意性,這將嚴重影響其公允,使得公允價值失去作用。

  3、公允價值計量存在不確定性,使得企業存在操縱利潤的空間

  公允價值計量跟基礎資料緊密相連,但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等都是依靠公司財會人員的進行職業判斷,除此之外,採用不同的模型和估計方法也會使得公允價值計量喪失其原本可比性。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非常重視,並分別相應界定了具體準則中所列舉的實際情況,但是運用定性的條件來對其予以界定,例如說“顯著”、“重大”等級在其中的應用,在實踐中將會導致工作人員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界定,這必然無形中給企業提供了利潤操縱空間。

  二、新會計準則下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建議

  次貸危機的發生已然成為現實,歸咎責任在現在看來並非主要的,分析成因是為了能夠總結經驗教訓,回顧歷史也是為了能夠溫故而知新。而本文作者認為公允價值會計計量的模式固然存在問題,但也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公允價值作為公認的一把雙刃劍,要求我國在新會計準則下既要不斷堅持,又要加以完善。

  1、改善現行公允價值運用的環境

  從公允價值定義來看,其是定義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同樣也是在平等、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具備理性特徵的雙方自願進行交換所協商確定的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如何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屬性的前提是要求兩者必須建立完全統一、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由於目前我國的市場環境,急需一個非常完善的資本市場,並且需擴人債券市場、票據市場、外匯市場、黃金貴金屬等交易市場,從而建立充分競爭的生產要素交易市場特別是房地產市場和採用金融工具進行交易的市場。並且還必須打破行業壟斷,放寬金融、電信、能源、電力等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使得私營、民資進入金融、保險等領域;並且需打破分業經營,鼓勵各行各業混業經營,使得市場競爭機制成為自由市場的主旋律。

  2、對金融工具會計資訊披露的改進

  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投資可以做出能夠做出更加合理的經濟決策。但是,若將未實現利得與損失計入損益,這將會影響管理者經營業績的真實性。因為只有企業淨利潤與答理人員努力程度正相關,才能如實的反映金融主體的真實問題。如果單從這個角度來看,應將完全沒有實現的利得與損失資訊進行充分的表外披露,而不是所謂的放入表內披露。

  3、非理性市場環境下估值技術的採用

  目前公允價值計量分為三個層次,但是實務界和理論界一致公認後兩個層次存在問題,兩者對第一次沒有爭議,視其為完美。因此,在非活躍市場條件下,如何進行對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十分重要,需要不斷的加強和改進。但正如前文,非理性的金融危機採用現行的計量方式一定不行,採用市價來計量將使確定的價值失去可靠性,在這樣情況下定價功能基本上失靈。因此,筆者可以認為運用其他估值技術在在這種非理性的市場環境下將顯得更加的適用,而不能再簡單地按照現行市價來確定。

  三、結論

  公允價值及其運用問題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一直學術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同時國內對此問題的爭論頗多。

  現在會計公允價值的使用對於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具體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兩個部分,不管是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都會對公允價值的應用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從《新會計準則》的制定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於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推行越來越重視,我國目前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會計事項必須運用計量的事項和屬性的事項。由此可見,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會計計量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其實際運用不可盲目順應國際化趨勢,應該切實的反映我國的現實環境。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文琦.對會計新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探討[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01.

  [2]張鵬、詹慧玲、吳茜、陳漢文.雷曼兄弟破產案與公允價值論戰[J].財會通訊,2009,0327

  [3]李衛衛.新準則變革帶來的深遠影響及對策分析[J].財會研究,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