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獲獎論文免費範文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最能體現學校特徵的組織形態,也是學生學習適應社會,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境。班級管理的運作狀態,直接影響到班級教育功能的發揮和學生的身心發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班級德育管理

  【摘要】嚴抓德育,制訂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發揮班幹部的作用等方面論述了班級管理的經驗。

  【關鍵詞】嚴抓德育;班級管理;集體榮譽感

  班主任工作平凡而繁瑣,作為班主任既要教給學生知識,又要教好學生怎樣做人,品德教育是關鍵,它既有巨集觀上對學生進行思想,信念的導向,又有微觀上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既要遵循科學規律,又有講究技巧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嚴抓德育,建立嚴格的班規管理制度

  班主任工作,千條萬條,德育工作首當第一,這是我從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體會。我認為細緻的教育與嚴格管理要雙管齊下,同步進行。教師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後,還要明之以規,制訂出切實可行,嚴格的班規制度來作為學生遵紀守法的行動指南,促使學生積極向上,主動自覺遵守,嚴格要求,相互監督,做到勇於與班中不良現象作鬥爭,樹立正氣,有集體榮譽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俗話說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嚴格的紀律約束,針對中學生,自制力不強的特點,我制訂了一套人性化的班級管理制度,讓班級管理充滿了“人情味”。嚴密的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增強教育力度,提高學生思想認識,能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規範的養成。抓好學生的德育工作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主要特點,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點。

  我是這樣做的:在認真學好《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同時,讓學生有通過全面的強化性的管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思想行為,而又用獎勵措施,減少懲治手段。如:班級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會了彌補自己的扣分而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甚至是額外工作;“人無完人”允許學生犯錯誤,但事不過三,先提醒,後警告,在懲罰,針對事情嚴重程度而定。促進學生嚴格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增強教育力度,提高學生思想認識。

  每天利用早讀課前5分鐘學習《弟子規》,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以抓好學生德育工作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設了展示臺,讓學生出手抄報《新學期、新目標》、《獨特的我》、《關愛生命,安全伴我行》,充分展示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能力,鼓勵學生要講實話,做實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我的口頭禪:誠信做人,認真做事,德育為先。再好的學生難免也有不足之處,再差的學生身上也有自己的優點,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進行因勢利導,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以點帶面促使學生全面進步。

  在工作中,我抓好班級制度的建設,強化各項規章制度,針對學生的過錯行為,按照不同程度進行教育。1 優秀生犯錯,潑點冷水,善加提醒,響鼓不用重錘;2 中等生犯錯,多點鼓勵,善言激發;3 後進生犯錯,多點寬容,多點幫助,多點耐心,允許改正時間長一點。例如,對那些老遲交作業、抄襲作業的,常犯錯誤的調皮鬼,我會找他們談心,一起制訂措施,對症下藥,幫助他們逐步改掉,一點點進步。除此之外還及時在每週一次的班會課上對上週班裡發生的情況進行總結,表揚改的好的學生可上紅花臺,鞭策還做得不好的同學,並做好班級備忘錄,不忘記他們的點滴成績,作為期末評選進步生的依據。

  2. 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落實德育管理實效

  班幹部是班主任和學生之間聯絡的紐帶,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課教師的得力助手,在班級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支得力的班委隊伍可以讓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而幹部的培養關鍵在於培養責任感。他們不但要對自己有責任感,也要養成對別人的責任感,每個班幹部分管到位,認真負責,還要培養他們愛學校、愛班級、守規矩,奉獻集體的觀念,樹立正確遠大的理想,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良好團隊精神。實行一幫一的政策,學習自覺的和能力較強的同學對弱者進行幫助。同時要放心讓班幹部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去做同學們的思想和管理工作。但是在幹部的培養過程中、在日常事務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過失。

  我會在他們做錯了事以後單獨找他們談話,問他們:你覺得這件事你這樣做對嗎?讓他們自己發現錯誤,總結經驗,在以後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樣的錯誤。然後在班會課上強調: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和經過,而且要讓其他學生明白,班幹部做錯了事也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讓學生體會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幫助班幹部樹立他們的威信,要讓各處幹部管到位,層層負責。實踐證明,有威信的班幹部管理學生是可行的,學生教育學生還是很有說服力的。另外,還要提倡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以往的“犯了錯誤就罰”,“大事小事都要管”,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應掌握好學生學習生活的鬆緊、節奏,提倡學生自我約束的自主管理,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發現和展示學生的特長,陶冶情操,振奮學習精神,增強同學和師生間的團結友愛,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3.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我們都是班級裡的一員,班級裡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和我們有關,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我們班級的形象和榮譽。我用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難以折斷的簡單道理,培養孩子的集體凝聚力,從中讓學生懂得團結合作的快樂;讓他們一起打掃衛生,嚐到勞動的快樂;讓他們聽同學講故事、唱歌、讀書,去發現別人的美,產生學習的動力,漸漸明白,集體是有你、有我、有他所組成的。我們作為初一4班的一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團結,相互進取,積極向上,時刻維護班級的榮譽。

  4. 考核總結,提高班委會的德育管理效率

  有總結才會有提高,重考核才能促落實。教師在平時工作中要細心。每週班會課由班委總結上一週班級情況之後,全班每一位學生都可發言指出優缺點及改進意見,一月下來對班委進行考核,把工作中的得失予以分析,吸取經驗,改正錯誤,找他們談心,幫他們改進工作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揚長避短,評出優秀班委及好學生上紅花臺,並在行為規範量化欄給予加分獎勵;班主任還要用發展眼光看待學生的進步,要常常鼓勵和鞭策他們,使工作做的更好。

  篇2

  淺談有效的班級管理

  摘 要: 在資訊日趨發達、學術日新月異的資訊化時代,班主任除了要鑽研本職技能外,還需要有效運用卓有成效的班級管理方法,以和諧師生關係,提高教學質量。本文重點從情緒管理、行為強化及普雷馬克原理方面,闡述利用心理學知識進行班級管理,從而提升班級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學生、為老師、為教育服務。

  關鍵詞: 班級管理 教學工作 管理技巧

  所謂班級管理,就是有效處理班級中發生的事情,以達到教學目的。當然,隨著社會日趨資訊化、資訊化和教學環境不斷改變,班級管理不再侷限於確定班級目標、組織班級活動、營造班級文化等方面,還包括老師利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良好溝通、增進師生關係、營造班級氣氛、健全情緒管理等各個方面。下面重點從情緒ABC理論、陽性強化法及普雷馬克原理三方面,闡述利用心理學知識進行班級管理,從而提升班級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學生、為老師、為教育服務。

  一、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該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而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識,通過改變認知,從而改變情緒。

  其中,外界事件為Aactivating event,人們的認識為Bbelief,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consequence。 在實際班級管理中,老師首先要找出問題的A事件、B不合理信念及C情緒和反應,再對B不合理信念進行分析辯論,以便改變C情緒和反應。這裡的B不合理信念存在“絕對的、極端的、不合邏輯、誇張性、個人化、以偏概全”等特點。下面就舉一例子進行說明,進一步瞭解該理論,以便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使老師和同學建立更合理的信念,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校長進行突擊檢查,路過蔡老師教室,看到走廊上有一堆垃圾,便把垃圾撿起來丟到教室的垃圾桶裡,一言不發就走了此為A事件。如果蔡老師存在“校長認為教室清潔都沒有搞好,班級管理也一定搞不好”這樣的不合理信念B信念,那麼其情緒可能是低落或埋怨C情緒行為。

  我們找出B信念的不合理性,並對其進行辯論和反駁,即“走廊上有垃圾,並不表示教室不整潔,也不表示班級管理一團糟”,從而形成“班級整潔只是班級管理的一部分,也可以找出我的班級管理特色”新的B信念,進而建立新的C情緒行為,即“更加努力做好班級管理,從細節做起,不再沮喪”。這便是ABC理論的神奇之處,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在面對情緒時,我們需要選擇面對它、接受它並積極進行認知改變,反駁不合理信念,形成準確、積極的思考,自然心情就會轉變,從而提升工作效益。

  二、陽性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後果而定的,其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當某一行為在某種情況出現後,即時得到一種強化物,如果這種正強化物能夠滿足行為者的需要,則以後在同樣或類似的情景下,這一特定行為的出現概率會升高。通俗地說,陽性強化法是對正確的行為及時獎勵,對壞的行為予以漠視和淡化,以促進正確的行為發生。

  在班級管理中,每當學生表現出良好行為時,便可依照陽性強化法,進行物質或精神獎勵,讓學生體會到該行為是良性的,是會受到老師表揚和獎勵的,從而更願意做出同樣的行為。下面就舉一例子對該陽性強化法進行說明。小衚衕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也不按時完成作業。針對該情況,可先與小胡約定,只要認真聽講,每回答一個問題,就記10分,每記100分就幫老師發一次作業,每記500分就當一天學習組長。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小胡沒有認真聽講,則是不能夠進行批判的,而是需要忽視或淡化不聽課的行為;當小衚衕學能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時,就需要進行表揚和個與獎勵,以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踐證明,經過半學期,小衚衕學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考試成績一度名列前茅。這裡還需要強調,一旦陽性強化的行為出現,就應該在行為出現時進行強化,不能提前或延後;物質獎勵的可以變成精神獎勵,等目標行為成為習慣後,可以除去獎勵。

  三、普雷馬克原理

  普雷馬克原理又稱祖母規則Grandma’s rule,是指使用高頻率行為high-frequency behavior作為低頻率行為low-frequency behavior的有效強化物。高頻率行為是人們想要做的事情,反之,低頻率行為就是人們不想做的事。例如,家裡的小孩經常會這樣說:“我玩完這個遊戲,就馬上去做功課。”但其實,孩子會一個遊戲接著一個遊戲玩。家長如再次督促,孩子只會不停地答應、承諾,卻常常不守信,仍要玩遊戲。同時,家長的提醒、嘮叨通常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從而導致雙方關係的緊張。所以,我們需要先讓他們做完該做的事,才可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教學工作當中,只需要使高頻率行為發生在完成低頻率行為之後,這樣效果就會立竿見影。例如,一個班的學生經常不交作業,但是喜歡聽老師唱歌。老師就可以說如果你們按時完成作業,我就唱歌給你們聽。一開始,學生為了聽老師唱歌而按時交作業,過了一段時間後,老師不唱歌,學生作業照樣會自覺地交上來。在利用普雷馬克原理時,難點在於如何尋找高、低頻率行為。那麼如何知道一個高頻率行為是什麼呢?老師可以事先詢問學生興趣愛好,或在平時或課堂上觀察每個學生特點,勤分析、多觀察、善總結,當清楚明確了低頻率行為和高頻率行為後,使用普雷馬克原理的效果最佳。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名專業且心理素質好的老師就需要不斷追求自我成長,強化自身專業技能;有針對性地熟悉心理學知識,掌握心理學的應用技巧,及時應用於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在班級管理中,需要了解學生身心健康需要,言傳身教,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善意的指導、正向的理念;要有愛心、耐心、責任心,能引導學生養成自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高謙民.現代教師研訓新探.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朱倩倩.今天,我們怎麼樣做班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孟昭蘭.情緒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戴維.L.華生.自我導向行為第9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諮詢師.民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