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本主義新變化論文

  當代資本主義以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質的飛躍、社會結構的深層次變動為世人所矚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何謂新資本主義

  新資本主義有三個主角:跨國公司,參與者,與作為旁觀者、夥伴和人質的國家。這裡主要講跨國公司、參與者這兩個角色,國家這一主角就自然明瞭了。

  跨國公司

  我們注意到跨國公司的幾個要點:

  1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它到世界各地尋求市場份額取得市場地位;它收購兼併企業。但是收購和兼併的目的不在於獲利和增加生產能力,而是為了增加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

  2跨國公司不是自然而然產品的社會化。80年代跨國公司主要是擴大生產領域,鋪開經營陣線。現在則是想搞專業化生產,發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優勢,揚長避短。這就意味著風險也增大了。這樣一來,跨國公司就面臨一對矛盾的兩個誘惑:獲利的專業化和減少風險的多樣化。

  3跨國公司也會涉足到金融業務。生產性跨國公司也擁有自己的金融部門,它們就在做著股票買進賣出的工作。

  參與者

  主要的參與者有如下幾類:

  一是國際投資者。他們佔有世界58%的金融資本,控制了按世界平均人數計算每人四千美金的財力。其主要分佈於保險、退休養老基金、互衝基金等領域。

  二是家庭式資本主義。

  三是二戰後繁榮過30年的資本主義。如福特公司的流水作業線、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產品等。這類公司的管理人員其理念是,利潤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把業績做上去,擴大量。

  四是我們指稱的新資本主義。這類資本主義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上而不是直接把錢投進去。新資本主義的基礎就是直接金融。據資本市場的直接需求而決定策略。新資本主義的另一特點是資本股權的高度分散。所以公司的精力放在股票價值上而不是公司的眼前利潤上,通過發行股票而佔有資本,獲利更大。投資人關心股價升漲。因此,體制性投資人想取得最大的收益。

  對於新資本主義的反對意見

  新資本主義的特徵就是把自己大眾化。即搞人民資本主義。但是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這不可能,反對意見如下:

  金融市場製造了不平等。大投資者製造市場;大投資者投資引導大家的投資;因此我們面臨的是壟斷而非公平競爭的金融市場。

  反對對企業認知的膚淺,及對整個經濟認知的膚淺。這種膚淺導致他們對經濟的評估是從外部去看經濟的運作。金融資本的銀行評估企業則是從資金進出賬情況來評估。這樣,作為體制性投資者的銀行往往就大錯特錯。另外也存在一些金融委員會,只是聽企業領導的話,他們對子公司的內幕也是不瞭解的,知之甚少。第二種就是經濟審計部門。搞審計可能對公司的狀況也知之不多。審計師對跨國公司的作弊防不勝防。第三種就是金融顧問分析師,如會計事務所。可分析師對於企業資產的評估也是沒有太大客觀依據的。

  直接金融投資總的來講成本要貴得多。因為在金融市場中需要中介人。而中介人的收費是令人咋舌的。他們需要的報酬比公司上層所要花的費用還大。因此,金融市場實際上是高風險的市場。投資人有風險,企業也有風險。為了保護自己,就需要一個衍生產品。問題是,當今世界上衍生產品市場經濟已經到了非常大的規模。只要把金融市場參與者加起來,他們每一環節都要撈一把。有一個提法是,這種金融投資的回報達20%-50%。但買股票的人可能只能拿到5%,甚至5%都拿不到,所以直接投資方法要比信貸的成本大得多。

  現在的金融市場助長了腐敗。投資人買不買股票決定因素是什麼呢?是對股票的預期。生活中有一個現象,因特網上股票還很熱門,而企業實際已經開始虧本了。往往在買股票時有很高的期望值。因為買股票的人是指望將來升值的可能性。這樣一來,腐敗和賄賂就不可避免了。企業的領導人對公司情況再清楚不過了。但他們越做假對他們的好處越大。只要他們股票市值很高,他們就可以去買新的公司。他們通過納斯達克為自己創造很大的剩餘價值。公司上層可以先表示要買股票,定好價錢這是他的權力,等股票漲的時候才用,一旦漲上去了,他馬上就賣出去了。公司經理層也有好處,因為他們的報酬與股票價格相聯絡。這樣,公司的股東與經理層形成同謀。銀行不希望失去客戶也要作同謀。審計師不希望丟失客戶對這些騙局也會睜隻眼閉隻眼。還有一些身居要職的人可能事先會知道一些情況,他們也會從中獲利。而作為金融警察性質的委員會如證監會可能會查處,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

  金融市場不穩定性造成。在買股票過程中,如果你的意見與眾人不合,你就會採取與他們一致的行動。因為你不可能去買人家認為不好的股票。所以企業金融評估是由自己主觀決定的,而不是由客觀情況來決定。因此,金融市場起伏不定。由此可以斷言,這就是金融市場固有的經濟泡沫。問題是我們在這樣的泡沫中已經生活了20多年了。我們已經形成了群體性信仰,沒有個人的看法,"從眾心理"嚴重。新資本主義的壽命有多長

  我個人認為,從長期來講,金融資本主義即新資本主義壽命長不了。

  1.從經濟角度來看,新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回報不豐。至少可以說它不會促使經濟的快速增長,原因一,製造不斷與日俱增的不平等。它只能去刺激社會上層奢侈性的消費。少數人的奢侈消費絕不可能和老百姓大眾消費相提並論。二,這種投資往往不會做長期投資,它希望撈現鈔。所以直接金融投資方式成本很高。三,金融投資人眼睛就盯著股票升值,他絕對對環境成本不感興趣。四是,從勞工的成本來講,環境往往要增加他的成本。由此可以說明生產力的回報是不高的。從最近二十年來看,除了美國的高新技術之外,很清楚一點是回報率是不高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樣的資本主義不可能很快取得高的速度。

  2.從社會政治層面來看,新資本主義支撐不了很久。有三個理由:

  一是企業老闆利益對員工利益的勝利。90年代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是,評估企業出現新的標準,即企業管理的"經濟增值標準"。只有所有的持股人錢增加了,才能說明它增值了。很簡單的理由,你投資,就相當於你把錢借出去,你就是公司的債權人,相應的就要承擔風險,要有回報。你拿到的收入就是超額利潤。這樣就有兩種態度:一是風險不能承擔太大,但還要保證收入;二是風險越大賺得越多。但是現在的投資則二者都要達到,既要有穩定的進賬,又要有高額的利潤。金融投資人指望的就是這個。回過來,金融投資人有這樣的要求,那就要求企業、企業職工創造這樣的價值和業績出來。作為企業領導,你要保證你的收入穩定,那你企業職工的收入就不穩定,那麼勞工關係如何達到妥協呢?這就是企業老闆利益對員工利益的勝利。

  二是收入對投資的勝利。即要使買的股票升值。只能根據一個季度一個季度的賬目來判斷,這就是短期行為對長期行為的專政。由此可見,這樣的收入絕不能比長期收入要高。

  第三個勝利就是金融市場對民主的勝利。西方經濟當中,每個企業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的共和國。股東不僅要求經濟回報率高,還會提出社會福利的、政治的和其它的要求。企業能夠自己調節,而不需要民主政治的調節。這個美好的社會自我調節願望使國家漸漸消亡了。民主政治成為多餘的東西,有公司的調節,政府成為不需要的了。也可以看出,經濟的遊戲規則由三大角色來調節。現在出現的矛盾是,表面上相安無事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現在已經開始出現敵對的情況。

  範文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仍然沒有改變其本質

  [摘要]本文詳細論述了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雖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沒有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沒有變,因此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沒有變。

  [關鍵詞]新技術革命 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 本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主要表現有:發生了新的技術革命;壟斷有了新發展;實行某些改良措施;壟斷資本進一步國際化;殖民主義採取了新的形式;採取協調措施,緩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變化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筆者認為其中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是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起作用的結果。隨著生產的不斷髮展,生產經濟不斷積累,勞動技能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對生產發展的促進,推動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相對穩定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第二,是剩餘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作用的結果。資產階級生產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剩餘價值以獲取最大利潤。為此,各企業、各壟斷集團之間進行著激烈的競爭。資本家集團為了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總是千方百計地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生產裝置、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以求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內部進行調整的結果。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國家資本主義,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巨集觀調控,推行了高工資、高消費、高福利政策以及鼓勵工人入股等措施。生產關係方面的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同時,他們實行了所謂的“人民資本主義”。另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裡盛行股份化、股權分散的做法。壟斷資本印發小額股票,鼓勵職工購買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獎金的形式發給職工。這樣,社會上持股的人就急劇增加。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裡,普遍推行了所謂的“管理民主化”制度,其形式多種多樣。科技革命的發展和跨國壟斷組織的活動,加強了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現代工業產品的結構工藝越來越複雜,使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的分工越來越細,協作範圍也越來越廣泛。這說明社會生產已進一步向國際化方向發展,而這種高度發達的社會化生產完全被控制在極少數十分龐大的壟斷組織手中。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另一表現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聯合加強了,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合為基礎的國際壟斷同盟代替了傳統的國際卡特爾。

  第四,是對內加緊剝削、對外擴張掠奪的結果。殖民主義採取了新的形式:戰後,隨著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不斷成長和壯大,以赤裸裸的暴力統治和掠奪為特點的舊殖民主義已完全行不通了,壟斷資產階級不得不改變策略,於是新殖民主義就成了帝國主義奴役和掠奪落後國家的主要方式。新殖民主義的特點是:表面上承認殖民地國家的獨立要求,實際上是用一種較隱蔽的形式從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向這些國家進行滲透和擴張,妄圖繼續控制和掠奪發展中國家,如:在經濟方面的“援助”和“貸款”,其實質都是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實現其國際政治經濟戰略的一種手段。現代資本主義還在“援助”和“合作”的幌子下通過對外掠奪來發展自己。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雖然發生了以上新變化,但這些變化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由基本矛盾引發的其他矛盾必然要導致資本主義的最後滅亡。

  戰後西方發達國家雖然通過生產關係的某些調整而暫時適應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但是這種調整並未從根本上觸動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消除社會化大生產和私人佔有之間這一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消除剝削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本性。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更加社會化。其表現如下:一是生產向最全面的社會化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國有企業直接掌握了相當部分的社會化程度很高的生產事業,通過國私合營企業和國家採購直接地或間接地控制了一部分社會化的生產力,通過“經濟計劃化”等國家調節手段使整個社會化和資本社會化都達到很高程度。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各種國家壟斷調節形式的廣泛發展,使得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各個領域裡的管理職能和管理機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使資本主義管理也日益走向全面的社會化,同時資本的社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私有制並沒有改變。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迫使帝國主義國家不得不在所有制方面進行調整,帝國主義的“國有制”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在不改變私有制的基礎上,而對生產關係的一種區域性改變。實質上,國有經濟並沒有改變資本的性質,因為一種經濟的性質畢竟要取決於國家的性質。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是資產階級的國’家,是資產階級利益的總代表,是總資本家。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制,不過是由生產資料的單個資本家所有、集體資本家所有轉到為“總資本家”所有。這種國有化只是適應資產階級通過國家來加強對經濟直接干預的需要。而資本主義國有化企業大多集中在國防、科研、金融、保險、郵電、交通、公共設施以及新興工業等投資多、利潤低、風險人的部門,國家經營這些企業,正好體現了資產階級國家維護資本家總體利益的“總資本家”性質。以便把這些部門可能帶來的風險和負擔轉嫁到廣大勞動者身上。可見,這種國有經濟只對整個資產階級有好處,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仍然一無所得。

  第三,資本主義國家的分配方式仍然是按照資本的份額來進行的,工人階級處於被剝削地位的現實沒有改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各壟斷財團按其資本多寡和平均利潤率來瓜分工人所創造的社會財富。工人則依然只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勞動力的價值,維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在二戰後,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的工資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遭受的剝削依然如故。工人工資增長的速度大大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這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反而大幅度提高,工人所得在其創造的財富總額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剝削不僅存在,而且還在加深,工人階級所處的被剝削地位沒有絲毫改變。

  第四,資本主義的所謂“福利國家”和“人民資本主義”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謂的福利開支不過是國家通過稅收等形式而集中起來的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國家支出的福利開支,無非是把從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那裡扣除的收入重新還給他們,並沒有改變剩餘價值歸資本家佔有這一本質。

  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股票分散化,使工人手中也有了少額股票,但這並不是“人民資本主義”。其實,這不過是壟斷資本支配更多社會財富以謀取鉅額壟斷利潤的一種形式。在股票持有分散化的背後,隱藏著社會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和壟斷程度的進一步增強。資本主義企業仍操縱在少數大股東手裡,而大量勞動者並沒有因手中握有少量股票而使自己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勞動者仍然是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謀生。因此,這些小額股票並不能改變勞動者的被剝削地位。

  綜上所述,雖然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沒有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沒有變,因此資本主義的本質也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