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

    摘要本文以趙鼎新的《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產生》為視角,結合該書的相關思想就我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作了簡要的論述和探討,以期能為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
  關鍵詞儒法國家 戊戌變法 資本主義
 
  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質疑。那個曾經為資本主義國家帶來榮譽與無限物質財富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捉襟見肘。但是沒有人否定資本主義曾經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以及在工業革命推動下飛速發展的社會生活各方面。如此的資本主義,為什麼沒有走進中國,甚至在歷史上包括戊戌變法在內的多次試圖使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的變革運動,最終都沒有把中國拉進資本主義陣營,是巧合,還是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原因?
  趙教授通過薄薄的一本書,縱觀我國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介紹影響我國幾千年帝制政體,並使得帝制國家得以延續的儒法思想的形成過程。重點通過東周戰爭時期的歷史介紹,來推斷儒法國家的產生淵源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中國為什麼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按照作者的思路本該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是因為一些緣故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下面我們通過對原文的解讀來分析,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
  一、戰爭驅動社會發展
  該書在引論中提出中心論點“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制度導致了諸侯國之間頻繁而輸贏不定的區域性性戰爭,正是在這類特殊型別的戰爭中所形成的競爭和衝突,促進了效率導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等領域的擴充套件,進而為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各領域的演變提供了根本動力。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特殊的結構性條件,這一推動社會演進的戰爭力量最終卻為國家所馴服。進而,在秦朝統一中國後的八十年中,或者說,在西漢時期,中國逐步轉型為一個以儒士為主導的科層制帝國,而武官和商賈階層被推至社會權力格局的邊緣。”在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的經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很弱,戰爭是推動國家追求效率的唯一重要動力,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經受住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敗,為了贏得戰爭,一個國家不得不擴充軍隊,改良武器和軍事後勤能力,增加社會財富。
  戰爭促進了國家的發展。並非所有的型別的戰爭都會促使一個國家尋求變化,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某個國家在戰爭中被一次性徹底毀滅,這個國家就不會從戰爭中吸取教訓以調整自身。換句話說,國家之間的戰爭越是頻繁且不具有摧毀性,那麼戰爭就越能有效地激發參戰國家尋求變化以便在軍事競爭中取勝。我國封建制度下,國家眾多,戰爭頻繁,各國軍事能力相對微弱.所以戰爭極大的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遷。
  但是處於同樣戰爭背景下的歐洲,也經歷了頻繁而激勵的戰爭,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沒有像歐洲一樣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呢。
  在這裡我們不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書中作者提到的,戰爭的推動化程序將會以何種方式固定下來,取決於社會中其他各種機構性與文化性條件的相互影響,戰爭和國家發展之間的關係是雙向互動的,動態的,而不是單向的和靜態的。因此,由戰爭驅動的效率導向型發展在歐洲最終導致了工業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和代議制政府的形成.而相似的歷史程序在中國卻以秦帝國的大一統和國家力量的一元獨大而告終。
  正是作者所說的社會中其他各種機構性與文化性條件的相互影響就決定了中國最終沒有走向資本主義。
  下面我們分兩個歷史時期來解釋影響資本主義國家在我國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