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論文發表免費範文

  傳播是社會資訊共享的重要方式,是人們獲取資訊資源的主要手段,發揮著重要的社會職能,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傳播學論文發表免費下載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傳播學論文發表免費下載範文篇1

  淺析人類學電影的大眾化傳播手法

  [摘 要] 人類學電影是人類學發展到現代的跨學科產物,正是由於學科歸屬等尷尬問題,人類學電影的發展在國內較為緩慢,更難走進廣泛的大眾傳播領域。尋找擴大人類學電影的傳播影響力的路徑和手法,是當下人類學提高大眾認同度、走向學科開放式發展的必經之路。電影《賽德克·巴萊》不僅從內容上深度展現了種族信仰、族群儀式、原住民生活與現代文明衝突等人類學問題,而且有效地實現了人類學電影的大眾化傳播。本文以其為例,探討人類學電影的大眾化傳播手法。

  [關鍵詞] 人類學電影;大眾化傳播;《賽德克·巴萊》

  20世紀初,西方影像媒介的發展使部分人類學者將其作為一種新的民族誌書寫方式,而隨著這種新技術的更新進步和大眾化普及,“從製作關於人類學的電影向製作人類學電影的轉變”[1],人類學電影的鮮明提出,使影視技術不是隻充當人類學的零散記錄符號,而成為一種以人類學研究物件為表現內容的全新的電影敘事載體。雖然影視人類學在西方已被確定多年,但在國內,人類學電影的確定和傳播卻非常滯後,其一,學者們的人類學電影嚴謹真實,卻只是作為論證支撐研究物件的學術資料,不具傳播價值;再者,一些大眾商業性的電影中包含了神話、族群、信仰、民俗等人類學內容的作品,雖傳播廣泛,但缺少客觀性,又少有人關注其間的人類學元素;其三,一些獨立影人的人類學紀錄片雖避免了前兩者的缺陷,但又因資金等各種原因,精於拍攝,疏於傳播。由此,人類學電影雖有其名,但在國內卻一直因傳播的侷限性,難以實現其內涵的充實和拓展。

  一、祖靈崇拜與典型英雄塑造的完美結合

  傳統人類學電影中,族群的信仰崇拜或被儀式化或被機械化,要麼用一種祭拜儀式來闡釋族群信仰,要麼用蒼白的解說或口述加以介紹。《賽》在表現賽德克族的信仰崇拜時,將其與族群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完美地結合起來,用大眾最容易被煽動的典型形象關注心理,成功地將該族的祖靈信仰予以傳達。

  賽德克·巴萊,出自賽德克語seeddiq bale的音譯,直譯為“真正的人”,“常用於稱讚批判有作為的人,凡對族群、社會、國家有卓著貢獻且受到大家肯定的人都可以稱為真正的人”[2]。這樣一個身份的確定與該族群的祖靈信仰密不可分。賽德克人承認軀體與靈魂兩部分分離的人種的二元論構成,人死後,靈魂要去到祖靈的地方,他們所頂禮膜拜的祖靈叫做“Utux”[2]賽德克語,Utux是他們惟一的宗教物件。

  若沒有相同的文化認同,外族人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特定族群的祖靈信仰的,普通大眾更難以接近。但是,英雄情結和對典型人物的關注卻是大眾所鍾愛的。電影剛開始的畫面,就濃墨重彩了一個賽德克青年成功出草、勇敢獵首的精彩片段,之後這個青年就成了“真正的人”。一個英雄人物躍然而現,吸引了觀眾,接著,人們又從個體的典型形象中看到族群共體的文化內涵,並發現這個之後成為族群領袖的年輕英雄莫那·道魯之所以英勇無懼,是因為他強大的祖靈信仰。

  莫那·道魯血性而高大,有勇有謀且勇敢善戰,擁有所有英雄典型的特質,但他奮勇殺敵、捍衛尊嚴的壯舉又並不是源於拯救全人類的“好萊塢”式情結,而是因為自己堅定的信仰——有資格去到祖靈們的地方。由此,大眾從接受英雄典型開始,逐漸接受他和他所在族群的祖靈信仰,賽德克族的信仰文化得以成功傳播。

  二、性別文化的特殊展現與大眾情感元素的契合

  多數人類學電影並不善於挖掘族群中性別元素,更不會重視它與大眾情感的契合之處。族群中的婚禮儀式往往是過去關注的重點,但是,對婚禮儀式程式化的拍攝記錄,只能滿足大眾作為旁觀者的獵奇心理而已。人類學電影要讓大眾接受,必須在情感上使其產生暫時或長久的共鳴性,而愛情與親情的元素是最能獲得的共鳴情感。《賽》在展現賽德克族的文化內容並沒有遺忘情感這一取悅於大眾的元素,但又並非落入俗套式地展開,而是通過男性與女性在族群中的性別文化來進行了獨特地展示。兩性關係既是族群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大眾所趨於接受的物件。影片中展示的兩性關係並沒有進入媚俗的愛情模式,而是營造出溫馨和諧的兩性主題,既忠於族群事實,又契合了當下大眾的情感空缺。

  《賽》從性別分工和性別價值兩個不同方面表現了賽德克族獨特的男女兩性關係。影片中不管是男性群體獵殺的激烈場景,還是男人們用堆砌的頭骨比試誰更英雄的面畫,還有男人們拿起特有的彎刀飲酒歌舞的段落,都在充分表現著這個族群男性外出狩獵這一重要的角色分工。而女性們在男人出草歸來後在家門口的守候歡呼以及女人們在每一次族群遷移時手裡拿著的布匹和背上揹著的糧食,等等,都在反映著這個族群中女性負責家務內勤以及紡布織衣的角色分工。

  另一方面,影片中還展現了男女不同性別的價值實現。電影開頭用舒緩歌謠配以口頭吟唱而進行的紋面儀式,是賽德克族特有的一種文化,莫那·道魯出草成功,獵得敵人的首級,就有了紋上祖先圖騰的資格,也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男人”,死後帶著英雄的靈魂面見祖靈,因此男人要獲得價值認可就需要獵得敵人的首級或者擁有強大的狩獵能力。

  同樣,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文面的女性,這說明女性也存在價值的實現,史料記載,善織布的賽德克女性擁有文面的資格;不僅如此,在以卵擊石的戰爭到來之前,該族女性的集體自殺,又是在證明她們雖不能戰鬥,但同樣擁有實現自己性別價值的平等方式。這種並無尊卑情感的自願行為,在筆者看來,恰是一種和諧共融的兩性關係,而且全片中展現的賽德克家庭都無一例外都是一夫一妻構成,更表明這個族群平權共生的兩性情感。

  三、儀式表現的現實性與藝術性雙重手法

  傳統人類學電影喜歡用完全寫實的手法拍攝記錄族群中的各種儀式,由於儀式特定的時間、空間、參與人員等元素的限制,拍攝下來的儀式或者時間冗長,或者畫面呆板,缺少感官上的審美性,從而難以實現大眾化傳播。對於人類學電影的虛實展現,學界也有爭議,有人提出:“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人類學資訊只不過所提供的資訊零碎,不夠完整的電影,比較適應普通觀眾的趣味欣賞,一般比專用於教學科研的人類學片更受歡迎……這樣的片子算不算人類學影片?”[3]但也有國外學者認為人類學電影“有時運用平實的風格,有時則將事實與虛構混合起來”[1]。《賽》就在儀式表現上成功實現了這種事實現實性與虛構藝術性的雙重手法。

  片中最大的一場儀式,就是源於祖靈信仰文化的“血祭祖靈”儀式,而如果沒有特定文化背景交代,普通大眾是很難將對日本人的殺戮戰爭看作是一場族群的儀式,導演這種刻意地強化表達,本身就帶有將血腥現實浪漫化的意味在裡邊。一方面,和影片開頭砍下敵人首級的殘忍場面一樣,導演從來都沒有迴避這個族群文化中好殺戮的現實,在“血祭祖靈”的儀式中,不同景別、不同拍攝角度的“血祭”展露無遺。另一方面,部分慢鏡頭的表現,人物表情特寫的使用以及血祭儀式中用漫天的櫻花加以渲染,這些手法都表現出極強的藝術性。兩相結合,讓觀眾既掌握了歷史事實,又通過對比性的藝術元素實現一種感情的波動或認同。

  莫那·道魯與父親靈魂唱歌跳舞的那場儀式,無疑又是一次現實與藝術結合的祭祖儀式的展現。美麗的彩虹適時出現,架起後人與祖靈之間對話的橋樑,父親靈魂的影像再現這一虛構的儀式元素,卻讓儀式的畫面變得溫馨,這往往是恪守絕對真實的人類學電影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在儀式中,莫那的唱詞“日本人比森林的樹葉還要繁密,比濁水溪的石頭還要多,但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完美展示了現實血腥感與唯美詩意的表述融合。

  除此之外,民族歌謠現實性與現代音樂元素藝術性恰到好處地結合使用,使片中諸如婚禮、出征等儀式的展現都給人留下深刻的感官審美和內心觸動。

  四、異族文化的“內向”敘事與“外觀”視角相結合

  人類學電影往往被作為記錄的一種方式,拍攝者對影像裝置的刻板使用,使得情感涉入元素空缺,不管是記錄者還是觀影者都只能是一個旁觀者,由外向內地去探尋、獵奇。但是,影視人類學者對異族的展現並非是為了滿足驚異、好奇的心理而尋找大眾的關注,而是真心希望建立起大眾與特定族群之間的一種情感和精神的契合點,並使人們對異族文化產生敬重,甚至認同。

  人類學家在民族誌書寫的方式總結時提出“體驗”與“觀察”的分類方式,事實上,同樣作為一種民族誌記錄方式的人類學電影,要更好地實現傳播的廣泛性,可以將兩者合二為一。在《賽》片中,導演時而是一位族群內部的敘事者,時而又抽身出來做一個多視角的外觀者,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大眾對異族文化的情感認同。

  《賽》用大量的篇幅體現著“內向”的敘事方式。比如:賽德克族為抵制外來者入侵的強烈回擊,甚至忍辱負重20多年後的背水一戰,這些內容充分體現著族人的自我保護和種族尊嚴捍衛,而這時賽德克人內部的這種聲音有和大眾平民的責任心達成共識。再如:導演站在莫那所在的馬赫坡社族人的立場講述了道澤社族人頭目鐵木·瓦利斯的種族內叛故事,這種支援正義方、釐清反叛者的道義原則又幫助該片獲得了大眾的情感支援。而片尾花岡一郎、花岡二郎的矛盾心情,導演同樣採用了“內向”的敘事,讓當事人詮釋出自己難以抉擇的尷尬與複雜,而這又讓同樣處於蕪雜社會中的大眾找到一種身份丟失的共同困惑。

  而在一些場景的表現中,“外觀”視角的適時出現,則更能加強觀眾的注意力。比如,片中出現的各種綺麗、壯美,且極富視覺衝擊力的臺灣山地自然風光,這種山川、河流的“外觀”遠景、航拍放在影片的開頭部分,贏得一種強烈的震撼力與親近感。而在“霧社事件”中的殺戮場景展示時,導演同樣跳出了之前的“內向”敘事角色,而從出草的賽德克人、叛變的道澤人、日本人以及深受日本文化教育的賽德克人等的多重角色視角進行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呈現。而這種多視角的“外觀”講述用在這一充滿矛盾、爭議的段落中,確實是更為合適的,不僅客觀陳述,同時容易引發大眾間更廣泛的討論與傳播。

  正如魏德聖在接受訪談時所說,“如果站在詮釋這個故事的角度,我很難認同,但是當我寫人物的時候,我必須要認同這個想法,要不我會對他們所做的事都有排斥感”[4]。正是“內”與“外”恰到好處地敘事結合,讓這部電影以及它所展現的異族文化獲得了更多的情感認同。

  五、結 語

  人類學電影雖是人類學創新性的發展體現,但不管於人類學還是於電影學都尚屬邊緣。尚且不去論及它的定位,但對於人類學電影的作用是僅作為研究工具還是應大眾化傳播,應有一個清晰且開放的認識。而大眾性傳播這種功能的確定,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人類學電影在當下的現實意義和應用性價值。

  [參考文獻]

  [1] [美]David MacDougall.影視人類學——人類學的擴充套件[J].胡鴻保,等譯.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8.

  [2] 郭明正.賽德克辭典——《賽德克·巴萊》背後的歷史真實[J].看歷史,201203.

  [3] 張江華,李德君,陳景源.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 吳冠平.驕傲的賽德克·巴萊——魏德聖訪談[J].電影藝術,201203.

  傳播學論文發表免費下載範文篇2

  傳播學視域下的電影字幕翻譯

  [摘要]翻譯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跨語言及文化的資訊傳播,而電影字幕翻譯則是一種特殊的翻譯行為,它既要求譯者遵循翻譯的一般原則,又要求譯者考慮翻譯的藝術性與文化遷移等原則,並將這些原則融入到整個翻譯過程中。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以兩部電影字幕翻譯為文字分析物件,尋找影片字幕翻譯的有效原則和策略,將傳播學運用到電影字幕翻譯研究中以提高譯製電影的藝術性、知識性和娛樂性,更好地實現電影在目的語語境中的傳播功能。

  [關鍵詞]電影字幕翻譯;傳播學理論;翻譯原則及策略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電影在國際上的交流日益頻繁,而電影的傳播功能的實現要依靠電影翻譯,由此電影翻譯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這一領域正逐漸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電影翻譯的表現形式有兩種,即配音和字幕翻譯。

  電影字幕翻譯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翻譯,單純從語言學角度對此類翻譯進行研究具有很大的侷限性,因而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才能更好地發揮電影的傳播功能。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並分析電影字幕翻譯的過程中的翻譯策略,並希望對電影翻譯的理論及實踐研究做出新的探索。

  一、傳播學的要素

  翻譯的本質是資訊的傳播, 而資訊傳播過程通常會涉及五個方面的內容:誰傳播 who says,即譯者;傳播什麼 say what ,即資訊;通過什麼渠道 in what channel,即媒介;向誰傳播 to whom,即受眾;效應如何 with what effects,即效果。

  “譯者”是翻譯過程中的“把關者”,具有“翻譯過程依附於原文字”和“力求在目的語中將原文字進行完善”等特點。因此,譯者要充分發揮“把關者”的檢查、導向、協調和評價的作用,使譯後資訊更符合受眾的口味並被其接受。鑑於電影的“資訊”內容具有娛樂性、知識性等特點,在翻譯過程中就要求譯者注意提供細節資訊,從而使觀眾對電影內容有更多的瞭解。電影作為傳播媒介通過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渠道傳遞資訊,這種特性使譯者省去了對某些內容的翻譯。這種省略的翻譯策略既滿足了觀眾對“原汁原味”的追求,又節省了字幕空間,減輕了觀眾對字幕的閱讀壓力。

  二、傳播學視域下的字幕翻譯策略

  1.由於字幕空間的有限性,一些冗餘資訊應被適當濃縮。

  譯者應充分發揮對目的語進行解譯的能力,使得譯文清晰可辨。例句1,我心中的男子漢不應該是一個杏花春雨、溫山軟水浸泡出來的寂寞歌手。 他是皇子,是一個即將雄視六合君臨天下的帝王。To me, a man should not be a lonely musician, a product of warm hills and soft streams.A proper man is a prince who rules over his kingdom with strength and courage.《夜宴》。 例子中“六合”的意思與“天下”是一樣的,若此處重複翻譯則是語義上的贅述。“杏花春雨”與“溫山軟水”,都暗指長江下游以南地區,若被翻譯成“杏樹開花,春天下雨”,一定會使得外國觀眾疑惑不已,尤其是此處對話速度僅持續15秒鐘,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譯者濃縮字裡行間,給觀眾一個大體上的意思就行了。

  2.由於電影的制約因素和其多渠道的特點,目的語要避免贅述。

  例句2,So,you do like it,dont you?Coral?你真的喜歡嗎?No,no.I do,I do.I really do like it.是的,是的,我非常非常喜歡。《海底總動員》在對英文電影字幕翻譯時,一些感嘆詞、低俗的語言及所有的多餘資訊都可被刪減以此來節省有限的時間及字幕空間。一些口頭語,如“yeah”“you know”“well” 等,還有英文中反問句的後半部分“dont you”“isnt it” 等,一些感嘆詞 “my goodness”“oh, my God”“Jesus” 如果觀眾可以通過視覺或聽覺的方式獲得此類資訊,那麼在字幕翻譯時則可被省略。例句2中,下畫線部分被譯者省略了,因為此處不影響資訊的傳遞。觀眾可以輕而易舉地從視覺渠道判斷對話的意義。

  3.由於文化差異、語言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擾,源語言與目的語的資訊不對等是不可避免的。

  但有時候這種不對等是可以刻意運用來娛樂觀眾的。例句3,Whats that?那是什麼?Thats a pretty big butt.這個腚好大呀。Look at me.Im going to touch the butt.瞧我的,我去弄那個遊腚艇。《海底總動員》對話中,Tad錯把“boat”說成“butt”此處同音異義產生了一絲幽默,若我們直接把“butt”翻譯成“船”,喜劇的效果就沒了,譯者找到中文中的“遊艇”一詞既可以表示“船”的意思又可以和“butt”表示的“腚”諧音,起到了英文原句中的幽默的效果,達到異曲同工之效,翻譯很是精彩。

  4.字幕翻譯過程要適當傳遞文化資訊。

  譯者必須避免資訊傳遞過於冗餘,又要站在目的語觀眾的角度適當解釋“外來資訊”,因此,譯者的選擇取決於受眾的需要和理解力。例句4,Oh, intro.Jellyman, Offspring.Offspring, Jellyman.來認識一下。水母俠,這是我兒子。《海底總動員》 此處譯為“水母俠”是很形象生動的。既保持了“原汁原味”,對觀眾們來說也很容易理解,不必做多餘解釋,因為中國觀眾早已熟悉“超人”“蜘蛛俠”和“蝙蝠俠”等外文影片了。

  5.在源語言文字中存在潛在文化資訊的時侯,譯者可使用“擴大”的策略,譯者運用這種策略可以將源語言中文化資訊恰當地傳遞給目的語觀眾。

  例句5,那叔叔讓出皇位,我隨你歸隱林泉。Why dont you give away the throne?So we can retire to the woods and live like hermits? 《夜宴》對話中,皇后勸說皇帝隱退,這樣他們二人就可以過著隱士的生活,為了使話語中隱含意義更清楚,“live like hermits” 被添加了進去,如果不用此新增的資訊,外國觀眾很有可能無法得知其中隱含的意義。

  6.“歸納”策略的使用是指用更大眾化的概念來代替某些文化中特定的資訊。

  例句6,知道朕為什麼喜歡茜素紅了嗎? 因為它紅得像人們熊熊燃燒的慾望。Do you know why I like this particular red? Because it is the color of the flame of desire.《夜宴》“茜素紅”被譯成“particular red”,而不是“alizarin red”, 此處的歸納強調了“顏色”與“慾望”的關係,“顏色”在此影片中被多次強調,這種變化也成功地表達了原文字要表達的資訊內容。

  7.對冗贅的文化資訊要進行精練的解釋。

  相比較英語而言,漢語表達方式充滿了華麗、誇張的詞彙以及四字成語等,若逐個字詞翻譯成外文,外國觀眾恐無法理解。為了確保資訊傳遞的高效性,精煉的解釋是必不可少的。例句7,誠惶誠恐,汗出如漿,太常卿是怎麼了?弄得滿頭滿臉都是汗?You seem nervous.Is the Master not feeling well? Why are you sweating so profusely? 《夜宴》例句8,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Who cares about losing a kingdom when in the presence of such a rare beauty? 《夜宴》 例7、例8中劃線漢語的表達則可謂是簡潔精煉,又不失原文的意義。

  8.具體到抽象的轉變。

  中國人與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運用直覺和影象思維,而西方人趨於更抽象或理性,靠理念、判斷與推理的思維。不同方式的思維就需要翻譯過程中的具體與抽象的相互轉變。例句9,一舞劍器動四方。Sword is always impressive.《夜宴》例句10,殷太常謀逆篡位,本當凌遲處死,念其三朝元老,恩准流徙三千里。Minister Yin conspired to usurp the throne.By law, he should be executed.But considering his service to three successive emperors, he will only be exiled to the far north.《夜宴》上面的兩個例句中,舞劍不能真的“動四方”,懲罰也不一定真的要將殷太常流放到“三千里”外,所以譯者最好把其翻譯成與之相對應的更合理、抽象的詞語。

  三、傳播學視域下電影字幕翻譯的啟示

  1.電影字幕翻譯的本質是傳播資訊,交流文化,譯者在字幕翻譯過程中,在不同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語言形式、異國文化和迥異的思維模式等元素的干擾,增添適當的冗餘資訊可以克服此類干擾,避免傳遞資訊過程中造成的失誤。但冗餘資訊的增減要遵循翻譯的平衡原則和易讀性原則,過多會超出受眾的需要,比如說受眾早已熟知的資訊和重複的資訊就沒有必要贅述;過少也會超出受眾的理解能力,導致資訊與文化交流不暢。

  2.作為一種有目的的翻譯行為,電影傳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受眾的期待與要求,滿足受眾是影視傳播成功的前提與保障,但是因為受眾反饋的滯後性和影視傳播的特殊性,字幕翻譯者的內反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當發揮主體意識。

  3.譯者在字幕翻譯過程中不能任意發揮其主體意識,必須考慮到目的語觀眾資訊通道容量相對狹小,也就是說字幕的空間及時間有限等情況,要根據影片的型別、觀眾的需要以及字幕翻譯的特點適當地選擇翻譯策略。

  四、結語

  總之,從傳播學角度研究電影字幕翻譯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對於電影字幕翻譯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傳播學能夠進一步揭示電影字幕翻譯本質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促進翻譯策略的選擇,同時為電影字幕翻譯提供更加廣闊的翻譯視角。

  [參考文獻]

  [1] 董明.翻譯:創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68.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3:109.

  [3] 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