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麥產量構成因素的相關性分析
摘要:通過對2009-2012年湖北省3個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主導品種鄭麥9023、襄麥55、襄麥25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調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直接通徑係數為0.412 5, 其次是千粒重,為0.287 2,貢獻最小的是每穗粒數,為0.151 7,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結果一致;不同年度間,千粒重的變異係數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數,最小的是每穗粒數。因此,襄陽市麥區應在群體適宜有效穗數的基礎上,把增加穗粒數和千粒重作為突破口,實現三者的最佳協調關係,力爭達到產量最大化。
關鍵詞: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變異係數;產量構成因子;相關性分析
隨著世界糧食生產形勢日益嚴峻,進一步提高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產量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小麥產量是由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千粒重構成的,在高產水平條件下,提高小麥產量,應在群體適宜有效穗數的基礎上,把增加穗粒數和千粒重作為突破,實現三者的最佳協調關係,力爭達到產量最大化[1-3]。
目前關於小麥產量構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這些研究基本上是橫向比較,即同一年度間產量構成因素間的關係[2,4,5],而不同年份間產量構成因素研究較少。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襄陽市3個主栽品種鄭麥9023、襄麥55、襄麥25在2009-2012年的生育期及產量各因素的調查,分析了本地區小麥產量因素的相關關係,結果表明有效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但在不同年際間千粒重的變異係數最大,進而探討提高千粒重的途徑,旨在為本地區的小麥高產、穩產栽培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是鄭麥9023、襄麥55、襄麥25,3個品種均為湖北省的主栽小麥品種。
1.2 試驗方法
試驗於2009-2012年進行,每年10月播種,試驗採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3.3 m2,3個重複,常規麥田管理。
1.3 測定專案
在小麥生育期間調查各品種的抗病性,小麥落黃時調查各品種的株高、有效穗數,在收穫後室內調查每穗粒數、千粒重等性狀及各小區的實際產量。
1.4 統計與分析
各性狀取各年度間平均值,並採用DPS軟體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和通徑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3個產量構成因素與產量間的相關性
對3個品種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表1,結果表明,3個產量構成因素與產量間均呈正相關,且均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其相關係數大小依次為有效穗數、千粒重、每穗粒數,說明有效穗數對小麥產量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效穗數與每穗粒數、千粒重均為正相關關係,說明有效穗數的增加並不會引起每穗粒數、千粒重的下降。
2.2 3個產量構成因素與產量間的通徑分析
對3個品種的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3個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進行了通徑分析表2,結果表明,有效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為0.287 2,每穗粒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小,為0.151 7;3個產量構成因素對產量的貢獻均為正效應,通徑分析與相關分析結果趨向一致。
3個產量構成因素對產量的淨效應均為正值,且其中任一因素通過其他因素對產量的間接效應也均為正值,說明任一產量構成因素的提高對產量均有促進作用。有效穗數對產量主要是直接影響,而間接影響較小;千粒重主要通過有效穗數對產量的間接影響而影響產量;每穗粒數對產量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均較小。
2.3 不同年度間3個產量構成因素的變異
對3個品種的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進行變異係數分析表3,發現變異係數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的變異係數最小。從結果可知,在不同的年度間,產量性狀最穩定的是每穗粒數,其次是有效穗數,最不穩定的是千粒重,因此說明千粒重的調控性很大,如果在有效穗數及每穗粒數穩定的情況下,粒重增加,則產量就會有較大的突破。
3 小結
湖北省襄陽市處於南北過渡地帶,土壤多為水稻土和黃棕壤,質地以粘壤土為主,生態條件較為特殊,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小麥灌漿期間降雨量偏多且高溫逼熟,大多數外引品種不適應本地特殊的氣侯條件,年度間產量變異較大。因此,該麥區要想取得豐產、穩產應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為基礎,充分提高千粒重,從而在產量上取得突破。
綜合本試驗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有效穗數對產量的貢獻最大,但小麥的產量決定於有效穗數、千粒重和每穗粒數三者的乘積,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數的增加可能導致千粒重和穗粒數的減少,從而使整體產量減少[1-3]。在不同的年份間,千粒重的變異係數最大,可調節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該麥區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很多的研究[5-7]已證明千粒重的遺傳力較高,效應潛力很大,顯性作用明顯,在育種中適合作早代選擇;在栽培上主要是通過提高灌漿強度及延長灌漿時間來提高千粒重,比如採取適期早播,保證小麥充足的灌漿時間,增加小麥的灌漿強度。抓好後期澆水,進行適當的葉面噴肥及適當噴施生長調節劑[8],進行病蟲害防治,為粒重增加創造條件,提高產量潛力。
參考文獻:
[1] 王建武,王進強,陸加榮,等.不同型別小麥品種產量構成因子分析[J].種子科技,20015:281-282.
[2] 鄭建敏,李 浦,廖曉紅,等.四川冬小麥產量構成因子初步分析[J].作物雜誌,20121:105-107.
[3] 孫本普,王 勇,李秀雲,等.不同年份的氣候和栽培條件對冬小麥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4,242:83-87.
[4] 陳佳慧,蘭進好,王 暉,等.小麥子粒構型性狀與粒重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種業,20108:58-60.
[5] 周淼平,任麗娟,張 旭,等.小麥產量性狀的QTL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06,264:35-40.
[6] 馬華平,蔣志凱,硃紅彩,等.小麥親本千粒重遺傳效應分析[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73:1-3.
[7] 姚金保,王書文,姚國才,等.普通小麥千粒重的配合力與遺傳模型分析[J].南京農專學報,2003,191:52-54.
[8] 周芳菊,陳橋生,張道榮.小麥生育後期施用水楊酸對千粒重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2:4909-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