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經濟誠信政治論文

  誠信是經濟主體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道德資本,是市場經濟有序執行的基石,更是開放的中國經濟不斷髮展的生命。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經濟社會與誠信

  [摘要]誠信是經濟主體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道德資本,是市場經濟有序執行的基石,更是開放的中國經濟不斷髮展的生命。只有在全社會樹立誠信的價值觀念、持之以恆的教育引導以及健全法規和制度,才能改變當前社會信用缺失的現象,讓誠信深入人心,整個社會達到高效率的秩序。

  [關鍵詞]經濟社會;誠信;教育引導;信用制度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103-0099-03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誠實守信一向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美德。古語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國之寶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等等,都極言誠信之重要。因為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興,政府無信不威,社會無信不穩,國家無信不強。所以,誠信是經濟主體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道德資本,是市場經濟有序執行的基石,更是當今開放的中國經濟不斷髮展的生命。

  一、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誠信現狀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不誠信的現象在各個領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在經濟領域中,不誠信已經影響和危害到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最使人深受其害的是造假、販假。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服務質量低下,買賣經營靠坑蒙拐騙,擾亂市場,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繫。因不誠信而導致的惡果已經充分顯露:由於一些商家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違反了誠信的基本準則,使得一些外商在與國內經濟活動主體開展業務時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一些地方政府在處理具體問題時處置不當,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響。這些都對國家的形象造成了極大的損害。2001年,我國GDP中有將近10%到20%為信用的損失成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陳清泰曾經指出,我國一些企業因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導致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約6000億元人民幣。在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上,就曾經有上百份的提案是關於“企業信用”的問題。可見誠信缺失已成為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瓶頸”,不僅造成經濟關係扭曲,社會交易成本增加,而且敗壞社會風氣,直接影響了市場經濟的正常執行。在政治生活領域中,因為不誠信影響了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汙瀆職、欺上瞞下以及耍花架子、搞形式主義、浮誇虛報等,這些都是不誠信的行為,已嚴重地損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最可怕的是不誠信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生存環境,當一些人不守誠信而不受任何懲罰,反而因此得到好處,當謊言和虛偽在一些時候比誠信更適合某種環境並具有更大的生產優勢時,就必然導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範圍內不守誠信。學術界本應是一塊探求真知的淨土,然而近些年來,由於不講誠信,急功近利,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被一些人棄而遠之,有的竟然弄虛作假獲取名利,失去了學者起碼的道德。在個人交往領域中,不誠信則損害了人際關係的和諧,致使人情淡薄。一些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為人虛偽,言而無信,客觀上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騙,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係,使人們陷入懷疑一切的境地等等。

  二、建立經濟社會誠信的路徑選擇

  如何讓誠信深入人心,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樹立誠信的價值觀念。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國有經濟、民私營經濟、外資經濟都參與競爭,因市場主體不同,必須樹立誠信的價值觀念才能公平競爭,才能共同致富,才能促進市場和經濟的發展。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要求,誠信是實現公平競爭的保證。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原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善良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的平衡。堅持誠實信用,就是要求市場參加者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應當保持對一定道德承諾的敬重。這種主體行為的道德自律意味著市場主體在做出一定的經濟行為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利益,意識到並且能夠履行其對社會的責任。這種社會責任意味著市場主體必須用市場執行的基本規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及其後果。因此,要引導主體正確處理競爭與協作、效益與公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係,做到義利兼顧,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和欺詐行為,形成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市場主體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要培養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人格,以利於增進主體義務感和責任感,形成良好的交易風氣,從而建立一個公正有序的市場競爭規則和平衡有序的社會利益系統。如中鐵十一局集團電務公司就是以誠信的道德理念為根基,做優做強企業,努力“打造系統整合商,勇當行業排頭兵”。他們始終將誠通道德理念貫穿於市場競爭的過程,在相互的交往中,向對方獻出忠誠。他們在京滬鐵路電氣化改造施工中,其中有一變電所的施工任務就屬於他們電務公司電氣化工程專案部,但變電所的徵地拆遷任務卻屬於另一家施工單位。由於該單位遲遲徵不下地來,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施工進度。眼看著工期一天天逼近,專案經理果斷決定由他們自己來完成徵地拆遷任務,以便加快施工程序。對此,當時很多同志都有想法,認為徵地費用給了別人,工作我們來幹,這不是傻嗎?針對大家的不同反映,專案經理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假如就這樣拖下去,最終影響全線的開通,對國家的損失有多大?雖說主要責任不在我們,但畢竟是我們沒有按時完成任務,業主會對我們怎麼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徵地拆遷任務迅速完成,變電所提前交付使用。建設單位對該電氣化工程專案部刮目相看,不僅給了他們應有的補償,而且專案部所擔負的標段也被評為優質工程。

  二教育引導。誠信的養成需要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化作自覺的行動,“言必信,諾必誠。”“小信誠,大信立。”誠信教育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日常工作抓起。如中鐵十一局集團電務公司中南分公司就常常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使大家克服了“老實人吃虧”的思想,從而牢固樹立了誠信就是企業通往市場的橋樑的信念。他們自進入湖北省移動市場以來,已經有20多個年頭。在這期間他們始終以“讓社會信賴、讓使用者滿意、讓業主放心”為宗旨,盡心盡責地服務於使用者和業主。2005年8月,十堰地區暴雨連降、洪水氾濫,十堰市三個縣市區的移動光纜線路全部被沖斷,湖北省移動公司指名中南分公司趕赴十堰緊急搶修線路。中南分公司的職工趕到十堰後,發現移動線路的走線全部沿著河邊,而當時洪水肆虐、溝滿河漲,但為了儘快開通線路,職工們冒著生命危險趟過河去搶修,對受到洪水威脅的病害線路直接遷移。十堰市移動分公司的領導深受感動,覺得與這樣的單位合作放心,後

  來主動將全市70%的線路代維任務交給了中南分公司。至今,中南分公司已很好承擔了湖北省14個地市州、總長達10300多公里移動線路的代維任務。

  三健全法規和制度。當前社會的信用缺失,既與誠信教育不夠有關,更與法規的滯後、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聯。因此,我們要通過加強誠信立法、健全制度,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誠信法制體系。為此。首先要重視政府誠信制度建設。在當代中國,政府自身的誠信無疑是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前提和關鍵,對公眾起著示範和表率作用。政府推動誠信制度建設應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政府系統內部的誠信制度建設,包括實行政務資訊公開和失信懲戒等;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設,政府要建立市場準入、失信約束和處罰機制,制訂信用評估準則、評估方法和管理辦法等符合市場規律的誠信體系的“遊戲規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誠信體系建設。其次要建立穩定有效的產權制度,切實保護私有產權。產權是信譽的載體、信任的基礎,其主要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複雜交易的規則。在對產權的保護從政策保護走向法律保護的同時,還應重視文化方面的保護,即在全社會形成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意識和文化環境。只有政府尊重產權是不夠的,只有每個老百姓都尊重別人的產權時,私有財產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最後要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個人信用制度是社會誠信制度的核心,完善高效的個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國社會誠信體系的突破口。西方發達國家在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在美國,伴隨一個人終身的信用安全程式碼如影隨形地跟蹤著這個人的信用記錄,不良的信用將讓這個人付出致命的成本,而為社會節約巨大的成本。當前,應借鑑發達國家信用管理的先進經驗,儘快實行個人信用實碼制,並逐步擴充套件個人基本賬戶,逐步建立起包括個人信用登記、查詢、評估制度以及個人信用風險預替、管理及轉嫁制度在內的完備的個人信用制度,引導個人增強誠信觀念,抵制失信行為。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社會誠信體系中的失信懲罰機制能夠有效地消除絕大部分失信現象,改善市場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因此必須予以特別重視。

  總之,我們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只有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教育導向、法規導向、制度導向的推動,全社會的誠信水平才能不斷躍上新臺階,整個社會才能達到一種高效率的秩序。

  [參考文獻]

  [1]傅剛,低信譽讓企業吃了大虧[N],經濟日報,2002一04―16

  [2]周漢華,信用與法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3

  [3]楊雄勝,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J],會計研究。2002,3

  [4]李陽,企業信用缺失的根源與治理[N],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4―20―23

  [5]韓江峰,美國構建個人信用制度的經驗與借鑑[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篇二

  綜述誠信與房地產經濟的關係

  摘要:誠信是公平合理交易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房地產經濟尤其如此,長期以來,房地產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必定要做到誠實守信,和諧共存。因此,誠信與房地產經濟的關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誠信是構建房地產經濟的靈魂;二、誠信是奠定房地產品牌企業的基石;三、誠信是推動房地產經濟持續發展的潤滑劑;四、誠信是建立良好的房產中介發展秩序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 誠信; 房地產經濟; 關係

  誠信是做人的原則,也是企業經營的準則,更是一個行業發展的規則。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就更離不開誠信,古語道,“民為立邦之本,本固則邦寧。”而房子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民生問題的大事,這樣的事情尤其應該講誠信。

  一、誠信是構建房地產經濟的靈魂

  誠信的觀念早在奴隸社會就產生了,但是那時候的中外的“誠信”都是給人與人交往定下的準則,被稱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重要的品質。直到商品經濟的出現,“誠信”才被作為道德準則,廣泛地用來規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交換。由此,誠信成為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一種標誌,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一個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講誠信,我們的企業、國家、組織、民族和個人才能正常地發展,才有可能建立正常的生活和經濟秩序,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和睦共處。

  如今,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尤其需要誠信。因為誠信是一種信用交易的表現,誠實守信也是每一個發展市場經濟的國家所追求的目標。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採用的交易方式,只有這樣的交易方式才能長久。就房地產經濟而言,更是如此,從房地產的開發到廣告的宣傳,從房產建設的質量到房產和地產的中介建設,從房地產的買賣合同到房地產的樓盤銷售……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誠信做背景,因此,房地產行業的信用體系的建立任重而道遠。

  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也是公平經濟,更是誠信經濟。房地產的誠信更為人所關注,誠信是房地產經濟的靈魂,房地產經濟愈發達就要求誠實守信。沒有誠信,房地產經濟將無以立足之地。

  二、誠信是奠定房地產品牌企業的基石

  房地產業是我國現階段逐漸發展起來的熱門產業,並稱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方面,房地產業快速地發展對經濟具有促進作用,並加城市的建設;另一方面,房地產業快速地發展是我國人民住房需求的表現。要保證房地產業健康地發展,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關於房地產的基本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房地產業的行業自律和企業的誠實守信也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要促進房地產品牌發展,必須要講誠信。

  1、講信譽

  “人無信不立,市無信則亂”,房地產企業首先應該注重企業的信譽問題。誠而有信,信而有恆,誠信恆之,事業方成。只有將誠信、規則和資本視作企業持續發展的三個基本立足點,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另外,誠信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而其功效的發揮卻是巨大的、持久的。因此,為了提高企業的信譽度,企業必須從點點滴滴做起,如建築質量、風格設計、功能完善、環境優化、客戶溝通、市場調研、政策宣傳等等,都要重信譽。

  2、重質量

  房地產業產品的特殊性,消費者對其產品要求也比較多面,但最注重的則是質量問題。造好房子,使產品符合國家的標準,一直都是房產業對消費者的基本承諾。但現在很多黑心開發商和銷售商,偷工減料,造出了危房,使得很多消費者怨聲滿天。另外,對於不同需求的消費者,房產企業要注重產品的綜合質量,包括建築質量、外觀、功能、配套設施、社群環境等要素構成的綜合體。房地產行業是一個共享共榮的行業,從事房地產開發必須具有強烈的歷史感和深切的人關懷,注重質量是必需的要求。

  誠信是推動房地產經濟持續發展的潤滑劑

  這幾年,房地產經濟持續過快過熱,大量的資金從四面八方流向房地產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房子質量不達標,違規建築,房價虛虛實實等等。由於許多資金的信用混亂,房地產開發企業不敢投資,銀行不敢放貸,許多房地產開發專案因缺乏資金而不能實施,政府啟動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效用必將大打折扣。因此,信用缺失是房地產開發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20008年四季度,全國35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繼續快速上漲,房價不斷攀升,有些個別的大城市居然有了“天價房”。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統計資料,商品房投訴量連續四年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長,成為中國消費者投訴最多的商品。一方面是屢攀新高的價格,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投訴糾紛。在蒸蒸日上的表象背後,是房地產業日益嚴重的消費信任危機。

  誠信危機將可能成為制約中國房地產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阻礙。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誠信缺失是中國房地產業最大、最顯性的泡沫,泡沫帶來的風險可能使行業崩盤,使行業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誠信是房地產發展的重要“潤滑劑”,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誠信是建立良好的房產中介發展秩序的有力保障

  由於消費者和賣房者資訊不對稱,由此產生了房產中介。近幾年,由於房價太貴,而二手房的租房房產中介便十分火爆,幾乎是一夜之間遍佈全國大中城市。當然,在蓬勃發展的背後,仍有一些問題:中介從業人員執業素質偏低,服務誠信度差中介經濟行為很不規範,服務質量難以評定。

  中國的房地產中介服務業要想大發展,就必須藉助於誠信的推動力。現在,人們紛紛為此獻計獻策,政府官員、行業專家、學者也為此憂心勞力。綜合來看,房地產中介業誠信建設主要有:其一,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力度,整頓和規範房地產中介市場;其二,在行業協會內大力倡導誠信為本、陽光操作,加強行業自律;其三,建立資信評估制度和信用檔案記錄;其四,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和房地產經濟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其五,扶植、培養一批具有一定經濟、人才實力,具有一定經營規模,以誠信為本,陽光操作的房地產中介品牌企業,它們在行業內將引領著整個房地產中介業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其六,號召全體中介機構切實履行《房地產中介行業自律公約》,這對於進一步規範房地產中介市場,培育房地產誠信中介品牌無疑是一件大好事。

  參考文獻:

  [1].薛小榮 房地產開發企業誠信缺失[J].西北大學學報.2007.3

  [2].徐遠明 甄雯建立房地產誠信[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2

  [3].鄧沛 張雪梅 論誠信在房地產開發中的經濟效應[J].天府新論.2005.11

  [4].耿景輝 大企業懂得小經營 [J]市場報.2002.5.17

  [5].徐海東將不誠信房產企業清除市場[J]. 上海證券報.2008.1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