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務論文

  國際商務是超越了國界產生的圍繞企業經營的事務性活動,主要是指企業從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過程中產生的跨國經營活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

  摘要: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我國各大企業需要和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進行國際談判。怎麼樣能保證一場國際談判的順利進行,是每個企業要面臨的問題。影響國際談判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差異的處理。瞭解各國商人談判特點、做好完全的應對準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味著談判成功了一小步。所以,全面瞭解文化因素對國際談判的影響,是跨國談判實踐的突破口。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文化因素;研究

  一、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文化因素型別

  根據荷蘭一位管理學教授的調研結果表示,國際商務談判的文化因素型別主要有五大類:受權威影響的文化因素、受個人影響的文化因素、受集體主義影響的文化因素、受男權主義影響的文化因素和不確定性影響的文化因素[1]。

  1.受權威影響的文化因素。權威,即地位。雙方談判中,一般都是雙方團隊碰面進行談判,談判最終會由團隊討論得出一個結論,但是最終結果如何還是要聽團隊中最權威的領導的。所以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對方是這種“一帶多”的談判團隊,我方企業就要採取相應對策。在國際上,法國和比利時是受這種談判方式影響較大的典型。

  2.受個人影響的文化因素。受這種文化因素影響的國際商務談判,一般都是雙方不會進行第二次合作,或者不再做進行長久合作的打算。談判過程中,談判人員更重視取得的商業利益,而不重視和諧的談判關係。與美國的很多企業談判時,經常會聽到他們的談判人員說:“我一個人能行”這樣個人主義極其強烈的語言。

  3.受集體主義影響的文化因素。與個人主義極其強烈的文化因素相比,受集體主義影響的文化因素就注重的是雙方的和諧關係。雙方形成一種和諧的談判關係,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以便長期開展業務合作。日本、拉丁國家的文化就是此範疇之內的。

  4.受男權主義影響的文化因素。就像中國古代講究“男尊女卑”,在現代的國際商務談判中,這種“男尊女卑”的現象依舊存在。他們認為,男人才是社會的主導,而國際商務談判這種高階談判,更需要男人來完成。就像在日本,女人就是被排斥在商務談判之外的。

  5.不確定性影響的文化因素。這種不確定的文化因素其實是一種冒險精神,他們喜歡像未來的不確定性挑戰。而我國企業談判的特點就是求穩妥,會比一切不穩定因素。但是國際商務談判增多的今天,我國要注重這方面因素的對待。

  二、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應對之策

  俗語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既然影響國際商務談判的文化因素有這麼多,那麼怎麼應對這些“談判的不安定因素”,在談判中取得先機,謀求到更多的利益嗎,是每一個企業都要研究的課題。

  1.加強跨文化商務談判的意識。雖然現今社會網路發展迅速,可以讓企業通過網路去更多的瞭解自己的合作伙伴,但是仍然後很多企業沒有注意到文化因素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所以企業要加強跨文化商務談判的意識,通過了解文化背景、需求、動機和信念甚至信仰上的不同,尊重對方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從而在談判過程中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佔據主動,從而促進談判的成功。

  2.尊重不同文化,求同存異。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有些也可能是我們接受不了的,但是在談判過程中和以後的合作中,要尊重並接受對方的文化,求同存異。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很小的文化差異其實就會導致談判的全盤皆輸。更不要隨意評判對方的文化,要站在對方的文化背景和觀念上考慮問題,才能取得談判利益的最大化。接受對方的文化並不代表向對方妥協,這是一種示好的行為,但是卻向對方表現出了我方的誠意和實力,給對方造成無形的“壓力”。

  3.瞭解談判對手的社會禁忌和習俗。在中國代表上手的仙鶴,在法國文化中卻代表著蠢漢;而數字“四”卻因為諧音“死”在日本文化中被排斥,但是我國卻講究“四六成雙”代表吉祥。所以,談判之前充分了解談判對手的社會習俗和禁忌至關重要。不要因為無心之失導致談判失敗,並且傷了雙方和氣,不利於以後的合作。

  4.開誠佈公,避免溝通障礙。在談判桌上進行“自我透露”,就是坦誠的向對方介紹自己的資訊,減少彼此的神祕感,從而促進談判的進行。

  5.避免溝通障礙。首先,注重翻譯人員的翻譯素質。要了解外國文化和語境,避免因為不瞭解文化造成的誤會。一般國際商務談判都會存在語言文化的障礙。一般企業都會配備翻譯,但是如果翻譯人員對你對方文化不瞭解,將一些單詞翻譯錯誤,就會造成南轅北轍的現象,最終導致談判的崩盤。在聯合國發生過這樣一件事,祕書長去伊朗協助解救人質,解救過程中說:“我來這裡是以中間人的身份來尋求某種妥協的”。但是他的一席話卻遭到了伊朗民眾的圍攻。原因很簡單,“中間人”這個單詞在伊朗的文化中代表“愛管閒事的人”,這樣的錯誤一度導致這場解救陷入窘境[2]。所以國際商務談判的翻譯人員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素質。

  其次,注重翻譯人員的水平。這是對翻譯人員的“硬體要求”。以英語翻譯為例,比如對“second-class”的翻譯,如果正確翻譯為二級企業,那麼雙方談判就能順利進行,但是如果翻譯成二流企業,那麼談判就可以立即終止了。一個優秀的跨國企業,為什麼要和一個二流企業進行合作?所以,企業在選用翻譯人員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翻譯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對詞彙掌握的精準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模稜兩可的詞彙導致降低了企業實力、損害了企業形象,最終導致談判中斷。

  三、結語

  國際商務談判的成功與文化因素的處理密切相關。對於這個問題的深入瞭解,對國際商務談判有著深遠的原因。所謂對症下藥,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談判是瞬息萬變的,談判人員不能簡單的認為只有重視了文化因素談判就嫩成功,所以談判人員不僅要注重文化因素的考究,也要隨機應變,以不變應萬變,隨時掌握談判動向作出對策。研究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能夠了解不同談判文化的型別,能夠促使談判人員在實踐中駕馭瞬息萬變的談判局面。

  參考文獻:

  [1]胡敏.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和對策研究[J].安徽大學,201205.

  [2]淺議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因素[J].現代經濟資訊,201204.

  篇2

  試論中外文化差異與國際商務禮儀

  [摘要]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大和經濟的迅猛發展,對外商務活動日趨頻繁。商務談談是對外商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受到談判者所處的不同文化的影響和干擾,從而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本文擬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在對外商務活動中如何克服文化差異障礙,以及怎樣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相關的涉外禮儀。

  [關鍵詞] 文化差異;國際商務 禮儀 障礙 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國際貿易和對外交往將日益頻繁,各種型別、各種層次的文化交流、貿易往來和外交談判也越來越顯示出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本文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在當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掌握和運用得體的涉外禮儀知識,增進我國與其他國家和人民的交流與合作,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

  一、文化差異的體現

  文化一般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一個社會特有的風俗、習慣、信仰及社會結構。簡單的講,文化就是社會實踐和信仰的總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內容通過民族形式的表現,映射出鮮明的民族色彩。由於中西方在這裡西方主要指講英語的英、美等國地理位置不同,歷史發展和社會制度也不一樣,所以制約著人類整個活動過程的文化規則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在語義的不同

  含義是詞的隱含的附加的意義。據《新編韋氏大學詞典》,含義即“一個詞明確指稱或描寫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義”。也就是說,詞的含義不同於它的字面意義――基本的和明顯的意義。對於從事對外商務活動的人來說,要正確地掌握並運用英語詞語的真正含義,以免在對外商務活動中令人貽笑大方甚至引起誤會和不快。例如,dragon龍這個詞,在漢語中“龍”是偉大、吉祥的化身,但在英語中dragon卻是凶惡、殘忍的象徵。再如old老一詞,在中文中“老”表達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別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他們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有“狗腿子”、“狗東西”、“癩皮狗”、“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說。西方人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讚譽也不勝列舉,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由於中西方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產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盡相同。首先,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其次,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因此漢語中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另外,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如漢語中的“東施效顰”、“葉公好龍”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聖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惟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等等。

  2.體現在思維模式的不同

  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樑……思維方式體現於民族文化的所有領域……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具有中華民族特定的歷史、文化特色,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而西方人的思維則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當、開門見山的特點。例如,當受到表揚和讚美時,中國人習慣上總要說“不敢當”、“過獎了”之類的客氣話;而西方人則會說“謝謝你的鼓勵”之類的話,表示肯定了對方的評價。西方人對中國人這種間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國人對西方人的這種直截了當的方式也同樣難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中國人認為紅色代表和象徵著喜慶、歡樂和熱情,所以新娘在婚禮上身穿大紅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純潔無瑕的象徵,因此新娘在婚禮上身披潔白的婚紗;而在中國白色則被視為不祥之兆,是葬禮服飾。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長期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了我國獨特的民族心理,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情誼。我們不是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而我們常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落葉歸根等等,本鄉本土觀念很強,這些都跟我們的社會有關,帶有濃厚的情感。這種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現得很淡薄。從哲學和文化體系角度說,我們受影響最深的是儒家哲學,而他們是基督教文化。

  由於種種歷史、地理、人文因素的衝擊和沉積,中國和西方的思維模式經歷了不同的演變過程,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既然語言體現思維方式已為人們所共識,那麼學習一門語言而不知其思維特點就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困境。在學習英語時瞭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利於我們實現對英語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培養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英語的思維方式學習英語,便於我們進行國際交往,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二、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對外商務禮儀中的體現

  禮儀屬於道德範疇,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它是指人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外在表現的行為規則和形式的總和。換言之,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這種行為規則和形式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在風俗習慣基礎上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式、方式和體現的風度等。禮儀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禮儀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嚴,增強人們的尊嚴感;它有助於發展我國人民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友誼。一個組織、一個國家的形象往往是通過其成員和民眾對禮儀的重視及履行程度來體現的。因此,在對外交往中,良好得體的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決定了他國人士對自己國家的文明程度的評價。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禮儀、重視禮儀、善用禮儀。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體現在一個國家獨特的民族性上。所謂獨特的民族性,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上,有別於其它民族的特性,其基礎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於文化傳統和文化觀念的不同,因而都有表現自己民族特色的習俗禮儀,在對外交流和談判中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容易產生對立或誤解。中國獨特的民族性中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那就是十分愛“面子”。在談判桌上,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這二者中做出選擇,中國人往往會選擇“面子”;而西方人則不然,他們則看重利益,在“面子”和“利益”之間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很顯然,只有正確地認識並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獨特民族性的差異,才能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糾正自己的缺點,強化自身的優勢,利用對方的缺點,瓦解對方的優勢,在對外商務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國際商務活動中應注意的禮儀

  “細節決定成敗”。很多時候國際商務合作的失敗就在於禮儀細節的缺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 懂得並掌握必要的禮儀與禮節是對外商務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1.尊重習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禮。例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也忌談豬,連豬革製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葷;印度教徒把牛當“神”,絕不吃牛肉;吃抓飯的國家,如印度、馬裡、阿拉伯等國家,認為左手不清潔,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子,等等。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在遵循國際慣例的基礎上, 尊重對方國家的習俗和禁忌, 這才是成功之道。

  2.女士優先原則。在對外商務活動中,要做到女士優先,這是一種美德。乘車、下電梯時,請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會席上,如果鄰座是女士,請女士先行入座;進出大門主動幫女士開門、關門。這些都應養成習慣。

  3.遵時守信。參加各種對外商務活動,一定要按時到達,不能提前過多,更不能遲遲不到。如果不能赴約,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如確實因某種原因遲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時間,無故失約,在國際上是失禮的行為。

  4.舉止端莊,言行適當。不要做一些異乎尋常的動作,如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譁,不放聲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時,身子不要歪;坐著時腿不要亂蹺、搖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褲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鄰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開雙腿。

  5.其他細節。切勿隨地吐痰。不亂扔菸蒂或其他廢棄物品。在公共場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齒,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癢,搖腿,脫鞋,打飽嗝,伸懶腰。參加對外商務活動前不要吃蒜、蔥等味大的東西,等等。

  四、結束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大,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步實現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商務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頻繁,禮儀在對外交往中的作用愈顯突出。我國是禮儀之邦,學習禮儀、遵循禮儀、弘揚民族文化是大學生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禮,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誠懇和善,就必定受到人們的尊重。在國際商務活動中,遵守國際慣例和一定的禮節,有利於我國的對外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有利於展現中國禮儀之邦的風貌,也有利於自身事業的發展和成功。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 Western Manners[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

  [3]李蔭華主編: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4]顧嘉祖陸主編: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李道魁:現代禮儀教程[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