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怎麼做範文

  畢業論文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是訓練我們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論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摘 要當前,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已成為阻礙社會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人類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和關鍵問題。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要求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僅要實現經濟上的富裕,更要實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從而維護他們依法享有生態環境等公共資源權益。由此可見,維護生態環境對於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111-0209-01

  面對自然資源的驟減、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氣候的異常變化現狀與趨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保護生態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這是符合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人類社會需求的理性選擇。

  1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

  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包括兩個層面的關係:一是生態環境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天然資源和能源,人類須依賴這些資源能源才能生產和生活;二是生態環境吸收和淨化人類各種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從而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保持一個相對的平衡,以維持人類社會能夠持續發展下去。然而,如果人類對自然資源無節制開採和使用,恣意汙染環境,必然會使生態環境的自然資源供給能力減弱,而且使生態環境處理各種廢棄物的能力不斷削弱,從而危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與生態環境並不是矛盾的,人類社會若要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須把經濟社會活動與生態系統聯絡起來。為此,筆者認為須處理好如下關係:一是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需以一定的生態系統為基礎,人們應當自覺或強制利用生態系統執行規律來開展滿足自己需要的各種生產活動;二是人類在從事生產生活時必須自覺保持或強制生態系統內部的協調運動及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動態平衡。

  2生態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

  所謂環境生態問題是由人類自己引起的,例如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森林毀壞,水土流失;草原沙化荒漠化;江河湖泊汙濁不堪甚至乾涸;許多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而且,氣候異常變化: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耗損以及人口、資源、環境、能源和糧食危機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的劇增、對資源無節制地開發和索取、科學技術的負面作用,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重經濟增長、輕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能源和資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等傾向,致使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嚴重挑戰,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當今世介面臨的嚴峻課題。

  3可持續發展中環境保護的理論探索

  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史上,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注意把自然萬物和人聯絡起來,從而形成了原始而樸素的環保思想。《呂氏春秋》記載:“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林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商君書·徠民篇》中說:“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溪谷流水處什一,都邑蹊道處什一,惡田處什二,良田處什四,以此食作夫五萬,其山陵、藪澤、溪谷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這其實就是古代先民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理念。

  然而,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當時西方反增長論者和環境保護者反對把一定的經濟增長率作為經濟政策主要目標,也堅決反對“資源和環境不重要”的觀點。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之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長達20萬字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 這個報告肯定和吸取了《增長的極限》中合理的論點,主張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使發展和環境得到協調,從而保持長期的持續的發展。1992年,聯合國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環境保護檔案,正式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和全

  人類的共同行動準則。

  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理論,即指根據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要求,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要遵循生態學三個定律:一是高效原理;二是和諧原理;三是自我調節原理。另外,近期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的低碳理論更是強調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極其重要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4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

  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係問題上大致有兩種傾向:一是隻重經濟發展不顧資源與環境保護;另一種認為應該停止經濟發展,即所謂零增長。實際上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保護資源和環境需要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不保護環境會造成資源枯竭、水源汙染、水土流失,從而危及工農業生產的基礎,阻礙經濟的發展。保護好環境就可以改善自然條件,從而有利於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需要經濟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能夠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基礎之上的,國家應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的供給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態系統,針對這種現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努力:1必須徹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應當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程序,通過增加發展中的科技含量,降低資源消耗,建立資源再生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如果不徹底摒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 我們終將受到大自然更殘酷的懲罰。2必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近幾年正反兩方面經驗表明,我國迫切需要進步加強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法制化,不斷增強社會公眾的可持續發展的法制觀念,使人口、資源、環境等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領域能夠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規劃實現預期的發展目標。同時,我們還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加強對可持續發展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3必須引導人們樹立節約意識並構建合理的消費模式以節約一切有限資源,進而達到節制一切不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活動和行為。我國還應積極參加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使我國的環境汙染得到控制,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從而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事實上,通過人類自身的努力,就會使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的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能力的、結構保持相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進而會使我們的社會保持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祥榮.生態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2]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3]劉大春,巖佐茂.環境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王統金,男,山東臨濟人,雲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碩士,政治學理論專業。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