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鵬護理學畢業論文

  我們應探索一條適合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模式之路,培養中西醫結合高階護理人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護理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護理學畢業論文範文一:泌尿外科後腹腔鏡手術的護理

  關鍵詞:後腹腔鏡手術;泌尿外科;護理

  後腹腔鏡手術是泌尿外科的一項新型技術,它具有微創傷、痛苦小、出血少、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疤痕小等優點。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自2013年10月-2015年5月共實施後腹腔鏡手術63例,其中腎囊腫去頂減壓術17例,腎切除術16例,腎癌根治術15例,腎上腺切除術15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5例。手術效果滿意,術後恢復良好,現將護理體會做如下介紹。

  1術前護理

  1.1心理護理

  加強護患間的溝通,向患者簡要介紹手術和麻醉的方法及過程,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穩定患者的心態,並告知患者微創手術的安全性及優點,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1.2術前準備

  術前需瞭解患者各臟器功能情況,每日測量血壓2次,控制血壓在正常範圍。改善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必要時輸血。告知患者術前2周應戒菸酒,練習有效咳嗽,訓練床上大、小便,術前禁食12h,禁水4h,術前1d晚餐進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做腸道準備並灌腸,術晨留置胃管和尿管。

  2術後護理

  2.1全麻護理

  去枕平臥6h,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預防高碳酸血癥。同時每30min測量並記錄一次生命體徵,密切觀察血氧飽和度變化,保持在95%以上。麻醉清醒後,血壓平穩可給予半臥位,但腎部分切除患者需絕對臥床1周,避免加重出血或腎下垂。臥床期間鼓勵患者自主進行有效咳嗽,可根據患者情況協助其翻身、扣背,囑患者將痰液及時咳出,防止發生肺部感染。觀察患者切口情況。手術後應急檢血常規、血離子等指導臨床用藥。另外,腎功能的觀察也尤為重要,由於手術對腎臟的直接影響,可暫時增加健側腎臟負擔。術後準確記錄出入量,並根據血、尿生化檢查相應調整水和電解質的攝入量,防止水、電解質紊亂,減輕健側腎臟負擔。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

  2.2引流管護理

  應妥善固定好各類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摺疊、受壓、堵塞、扭曲及脫位,並定時擠壓,每小時擠壓一次,保持管路通暢,同時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並及時準確記錄。患者留置管路期間,應定期更換無菌敷料,並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導尿管護理應用保爾康棉球每日消毒尿道口2次,分泌物過多時應隨時處理,一次性集尿袋每天更換,拔除尿管前,應定時夾閉,間隔2h開放1次,鍛鍊膀胱功能。術後1~2d應鼓勵患者進行早期下床活動,有利於促進胃腸道蠕動及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但活動時要特別注意管路的管理及病情的變化,避免意外發生。

  2.3飲食護理

  術後患者腸鳴音良好,無腹脹,術後12~24h即可拔除胃管,拔管後可進流食,首次進食需少量,觀察進食後有無腹痛、腹脹等不良症狀,待排氣後可改為半流食,排便後可改為清淡飲食,可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高蛋白、高營養、高維生素飲食,避免進食豆類、蘿蔔、牛奶等易產氣食物,防止術後胃腸脹氣的發生。尤其老年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緩慢,更應少食多餐,循序漸進過渡至普食。

  2.4併發症的觀察

  ①術後出血:多因血管結紮不完全、Hem-o-Lok夾脫落或血管受損及組織滲血所致。應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徵變化,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顏色、性質、量是否正常,當引流液顏色鮮紅、量>100mL/h,24h引流液量>500mL,或血壓下降、脈搏細、快等症狀,提示有腹腔內出血,應立即通知醫生,同時注意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②術後感染:各類引流管、氣管插管、導尿管的放置及引流不暢,均可引起患者術後感染。應適當的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選用對腎臟無損害或毒性較輕的抗生素,保護腎功能。保持管路的通暢,做好引流管護理。注意監測患者體溫的變化,臨床上發熱的原因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術後1~3d患者可能出現術後吸收熱,吸收熱即屬於非感染性發熱,主要是無菌性抗原抗體複合物以及手術應激導致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上移,即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而引起的發熱。一般體溫在37.5~38.5℃之間波動。當體溫超過38.5℃或連續多日高熱時,提示可能出現感染。因此根據恢復情況儘早拔除引流管,嚴格進行無菌操作,避免感染髮生。③胃瀦留:觀察患者有無腹脹、嘔吐等情況,必要時進行胃腸減壓。協助患者儘早活動及勤翻身,促進胃腸蠕動,使其胃腸道功能儘早恢復。如在術後48h症狀仍不改善,可適當運用中醫鍼灸、開塞露等方法進行治療。④尿漏:多發生於輸尿管切開取石術及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術後的患者,保持引流管及尿管的通暢,減輕腎體或輸尿管吻合口的張力,給予靜脈營養,促進癒合。若發現引流管內引流液呈尿色或淺紅色並超過500mL時,提示有尿漏發生,應及時告知醫生,予以相應處理。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其他不良症狀時,需再次手術。⑤氣腹及皮下氣腫:多因氣腹壓力過高、深部組織縫合不嚴密及手術時間較長等因素所致。醫護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切口周圍、腰背部、頸部、腹部面板有無腫脹、捻發音、握雪感等。症狀較輕者,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告知患者原因並予以安慰,消除其顧慮,一般術後3~5d即可自行緩解,必要時可給予熱敷、理療等處理。嚴重氣腫時患者可出現胸悶、胸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應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與深呼吸,低流量吸氧,促進二氧化碳排出。⑥高碳酸血癥:多因二氧化碳氣體氣腹壓力過高或手術時間過長時,大量二氧化碳進入血液迴圈所致。術後應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發紺等臨床表現,必要時監測患者動脈血氣分析,如患者出現異常症狀,及時報告醫生。

  2.5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按時複診,1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做好自我觀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出現傷口紅腫、疼痛、發熱、腰痠脹痛、腹瀉、四肢麻木、乏力等不適症狀時應及時來院就診。

  護理學畢業論文範文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護理

  【摘要】

  目的探討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護理措施與臨床效果。方法對需行介入治療的6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進行全面詳細的護理,包括術前心理護理與準備、術中護理及術後的護理觀察。觀察護理效果。結果6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手術成功率為100%,患者3~5d治癒出院。結論嚴密、細緻的術中監測與觀察,良好的術後護理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併發症、獲得手術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護理

  先天性心臟病是威脅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見病,以前往往採用開胸的手術方法治療,創傷大,住院時間長。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心血管診斷治療的進步,先天性心臟病實行介入治療,根據X線顯影,在體外操作各種導管進行治療,具有創傷小、風險低、術後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併發症少、安全性高、無手術瘢痕等優點,介入治療廣泛地應用於臨床。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齡7個月~55歲,平均年齡9歲,房間隔缺損23例,室間隔缺損28例,動脈導管未閉12例,其中房室間隔均缺損者2例。15例患者於靜脈麻醉下進行,50例患者於區域性麻醉下進行。

  1.2護理方法

  1.2.1心理護理術前患者出現焦慮、擔憂心理[1],為解除患者及家屬的思想顧慮,護理人員向患者解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優點、可靠性,介紹與治癒好的患者聊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熱情積極地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向患者解釋手術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消除患者及家屬顧慮。

  1.2.2術前常規檢查術前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拍胸片、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出凝血時間、乙肝系列檢查。術前常規備皮,做藥物過敏試驗,病情許可酌情沐浴、更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並記錄,如體溫升高應進行治療,待體溫正常後3d再做手術。同時觀察穿刺部遠端搏動情況。術前<1歲嬰兒、成人術前4h禁食水。靜脈麻醉者術前8h禁食水。

  1.2.3術中監測患者進入手術室後,使其仰臥於導管床上,吸氧,建立靜脈通路,用生理鹽水維持通路,連線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儀。術中密切觀察心率、呼吸、血壓、氧飽和度,靜脈麻醉者使其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密切觀察心電監護,觀察術中心律失常情況,如出現房室傳導阻滯等隨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2]。

  1.2.4術後護理術後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氣道通暢,預防誤吸引起窒息,吸氧並進行心電監護和血氧飽和度監測,密切觀察生命體徵情況,密切觀察是否有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動過緩,注意有無心包填塞表現。術後觀察穿刺部位是否滲血或出血,肢體動脈搏動、顏色、溫度、感覺變化情況。穿刺部位用繃帶加壓包紮,穿刺側肢體制動12h,術後臥床24h,12h後使穿刺側腿伸位,平臥位與左側臥交替,指導家屬按摩腰背部和肢體,預防靜脈栓塞。如無出血,24h解除加壓包紮繃帶,下地適當活動。

  1.2.5併發症觀察與護理如發現室間隔缺損封堵術後出現殘餘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觀察有無醬油色尿,化驗尿是否有紅細胞,若出現溶血迅速報告醫生處理。室間隔缺損者術後有可能出現房室傳導阻滯,注意心電監護,發現房室傳導阻滯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房間隔及室間隔缺損術後可發生封堵器脫落,密切觀察心臟雜音變化,報告醫生檢查處理。

  1.2.6出院指導術後3個月保持心情愉快,適當休息,逐步增加活動量,遵醫囑出院後1、3、6個月定期到醫院檢查。繼續服用腸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藥劑量,定時複查肝功能。觀察有無面板、牙齦出血,需要時進行凝血功能檢查。出院後6~12個月定期複查心臟B超、做胸片。

  2結果

  65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手術成功率為100%,術後3~5d出院,隨訪18個月,無封堵器移位、無房室傳導阻滯、無溶血現象發生。

  3小結

  介入療法是先天性心臟病首選的治療方法,隨著科技的進步,介入治療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進,逐漸提高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效果,做好心理護理及術前術後護理工作,優化服務態度,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是獲得手術成功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張琴,王麗,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後心理護理.新疆中醫藥,2014,321:37-38.

  [2]戴慶研.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介入手術圍術期護理.黑龍江醫藥,20146:1505-1506.


護理學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