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會教育孩子應該怎麼辦

  ?教育孩子是所有家長的責任,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

  利用情景法:

  發揮家庭教育靈活機動的優勢,充分利用生活現成的情景,自然地恰當地進行教育,孩子身處其境,感受其事其人,家長微博進行觀念的點撥、方法的傳授,生動而親切,關鍵在於家長要抓住教育時機。

  自學自省法:

  買一本或借一本適合表少年閱讀的青春期教育科普讀物,讓孩子自己看,開開竅,啟啟蒙。封鎖這方面知識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其實也封鎖不住,孩子從非正常渠道獲得的非科學性知識,家長更不放心。選一本好書,就是請來一位好老師。孩子自己閱讀自己琢磨,比咱們在一旁喋喋不休要科學多了。家長要注意兩點:一是書的選擇定要適當;二是:不—定當面交給孩子,可以好像是無意放在桌上,不必叮嚀,他自己會拿去閱讀。

  小說感染法:

  一部好的長篇小說,對於人生觀正在形成的學生來說,是生活教科書,它給予孩子感情的震撼不是一般家長說教所能比擬的。讓孩子從容步入小說展開的社會環境,追隨主人翁地坎坷人生中顛簸,一起品嚐歡樂和痛苦,以純真的心去感受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偽。孩子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終生崇拜的偶像。名人傳記,對孩子不僅有這種教育效果,而且有更大的真實性。這個建議,寒暑假實施最好。

  觀念滲透法:

  例如看電視,一位姑娘輕率地許身於人,我們一家人嘆息一番,議論一番,還可以假設姑娘婉言謝絕的情節來續編後面的故事;再例如看報紙,在“金色盾牌”、“警戒線”等欄目中發表的一些案便,那些受騙的少女、誤入歧途的少年,都可以作為家人談話的話題。在議論中,表明我們成年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審美意識。這顯然比叮囑孩子、耳提面命要有更好的接受效果。

  防微杜漸法:

  孩子人際交往的變化,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微變到鉅變,漸變到突變,家長要立足於預防,及早地疏導、教育,把工作做在孩子陷入早戀泥潭之前。那麼,事前孩子會有什麼跡象呢?有曠課行為,深夜不歸:與校外不三不四的人接觸;上課神情恍惚;精神亢奮,突然狂喜狂悲:鬼鬼祟祟,嘀嘀咕咕:過分追求打扮;突然花錢大手大腳:突然不愛講話,眼神發呆:學習成績明顯下降:飲食起居不正常,常常往外張望……發現這些變化,都要引起家長的警覺。發現後,您不要急躁,首先要從關懷入手,從理解入手,消除孩子戒備,取得孩子的主動配合,以達到了解事態的真實情況。然後才是與孩子共商對策。

  興趣轉移法:

  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充沛,活動能量很大。父母不要以為他們整天學習就可能拴住他們的心。每逢週末,安排一些全家參與的趣味活動,讓孩子盼望著週末的到來。例如:春遊、遠足、—人—菜烹飪大賽、春節家庭小製作展出等。家長要鼓勵孩子學習攝影、繪畫、彈琴、集郵、登山、游泳等。家庭活動的豐富,課餘愛好的堅持,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興奮點轉移,為他們充沛的精力找到用武之地。

  對於家庭教育的建議

  首先,建議做父親的,從孩子較小的時候就為教育孩子投入較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對孩子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減輕妻子的負擔。同時,也建議做母親的,不必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讓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機會。

  其次,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點、智慧特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個人儘量揚長補短,夫妻之間優勢互補。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學習、生活、勞動、體育、文娛和其他活動。父母按教育內容分工也好,按時間分工也好,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都在關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帶孩子上街遊玩,孩子最願意走在中間,一手被父親領著,一手被母親領著,他會充滿歡樂、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煩,不合適時可以隨時調整。孩子逐漸長大,應該有意識地跟孩子一起討論他希望爸爸媽媽怎樣幫助他。

  第三,建議母親在孩子上小學中年級時,反思、清理一次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內容和方式方法應該有所改變,避免孩子的厭煩心理產生。如果母親自己認識不清,可以全家討論,也可以請教家教專家或老師。同時,建議父親也經常檢討自己的教育言行,適時地進行調整。

  第四,父親和母親經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互相提出建議,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總之,父母都承擔起教育責任,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更快進步的“合力”,也是孩子的一種幸福。

  如果父母有一方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觸,就應該用寫信,打電話,寄錄音像帶,贈書、贈小禮品等方式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

  教育孩子父母不得不瞭解的事

  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興趣最原始的模型是,在一個嬰兒眼中看到成年人做這件事情的快樂感覺。他引發了孩子本能對這件事的感覺:有趣味,有意思。一旦形成習慣找到興趣那就更有意思了,然後反反覆覆練習同一行為,做得多了,做起來勝任了,就會產生愉快、產生快樂。如果孩子的學習沒有培養出興趣來,那說什麼都是沒有用的,孩子是通過行為和感覺學習的,興趣是培養出來的。

  促使孩子發奮學習是情感的力量,不是道理

  情感的力量:一是興趣,興趣是做事情本身能找到快樂;二是做一件事情的結果能獲得父母的承認,獲得快樂,孩子就會反覆去做。

  孩子的第一天性是討好,通過父母對他的態度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通過父母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父母表達一種愛的情感,激發出孩子的感恩的情緒,才會使他去努力做事情。講道理激發不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發奮學習只有如下原因:

  1學習等於快樂;

  2父母的良性供養——鼓勵、確認;

  3父母無條件的愛,激發孩子的感恩心理。

  教會孩子做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那麼好好學習就是孩子自然而然的選擇

  我的基本教育觀是一個精神上的人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自尊心,它是人的脊樑骨;二是自信心;三是責任心。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陌生的,培養孩子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鼓勵,當孩子的這三個方面都建立起來後教育起來是很容易的。

  我教育女兒時,每天讓她記錄班裡發生的好事及一天的收穫,就是讓他找到快樂,願意到學校,到班級去,逐漸培養他好好學習的習慣。

  父母的確認、表揚與鼓勵是孩子上進的原動力

  如果缺了確認、表揚與鼓勵,就像把種子放在乾燥的土裡不施肥、不澆水、不見光,他就不可能“發芽”,不會有上進動力。

  最初孩子不懂什麼叫有興趣,不懂什麼是好與壞,他的生命本能是讓父母高興。他認為讓父母高興的標準就是父母的確認、表揚和鼓勵,父母的確認、表揚、鼓勵是原動力。反過來父母的否定、批評、刻責是孩子成長的下拉力。如果一個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他就不會有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如果這三方面沒有建立起來,父母說什麼都沒有用。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本人,而不是父母的錢財

  如果允許你選擇的話,一個孩子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才叫幸運?我認為最幸福的家庭是父母高成就,而且會教育孩子;其次是父母低成就,會教育孩子。但這樣家庭的孩子一定要學會超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就是最不幸的孩子:

  1父母高成就,不會教育孩子;

  2父母低成就,不會教育孩子。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遊戲

  我們之所以把工作學習當作正事,把打撲克玩當作遊戲,這都是家長們灌輸給孩子的。

  如果我們讓孩子們意識到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那父母就不用費心思去教育。索魯門斯基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大人們只要伴隨他成長,讓生活變成遊戲,孩子對一切都會感到有趣。

  一位曾經培育了七個優秀孩子的母親,是這樣做的:每次她洗衣服時,都給孩子準備一個小的搓衣板、洗衣凳和小的洗衣盆。她把洗衣服當成一種快樂,也讓孩子們從中體會到快樂。是我們的父母們使孩子們意識到學習很痛苦很難,造成孩子的緊張壓力情緒,以致學習不好。

  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必須在遊戲中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再後來激勵孩子在學習中獲得興趣和快樂,這樣才有可能學好。人是一個有機體,他是嚴格按照“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原則做事的,家長們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

  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優秀的教育方法

  幸運的孩子是父母在“無意中”做對了。所謂“無意中”就是說父母沒有學過什麼教育學,沒有聽過親子講座,父母是無意中做到的。它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意想不到的。

  我覺得我們兄妹六人被培養起來,純粹是父母無意中做對的。讀了卡爾·維特的教育理論和斯特娜自然教育的理論,我發現我的父母在無意中做到了,基本上做到了。在我家對孩子的培養中,自我價值保留,沒有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責任心。但在我的內心中,我母親是愛我們所有的孩子的。家裡六個孩子,我不記得她為我們這些大孩子洗過衣服。她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整理床鋪,這是你的事,她無意中做到的。而不是說她知道怎樣叫孩子有獨立性,有自尊心,她沒有這個概念,只不過孩子太多了,太忙了。早上起床後,你自己疊被,這是你的事;學習這是你的事。所以,我從小的概念中,洗衣服是自己該洗,沒有說是父母該給我洗的,沒這個概念。